
六安叶集区:“就业扶贫驿站”扶贫畅想曲
襟江带淮望中原,傍水含山秀岭川。叶集,隶属安徽省六安市,南依大别山、北临淮北平原,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安徽西大门”“大别山门户”之称。叶集,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兴于明清,清乾隆道光年间盛极一时,是商家云集之地,商品集散之都。鼎盛时期,湖北、江西、河南、山陕(山西、陕西)、河北、安徽六省在此设立商务会馆。叶集,人杰地灵,诞生了“未名四杰”李霁野、韦素园、韦从芜、台静农及开国重臣——陶勇将军等名人志士。
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电商扶贫”“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17年启动了乡镇级“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驿站”是叶集区贯彻落实就业脱贫工程的重要举措,沣桥村就业扶贫驿站是叶集区首家村级就业扶贫驿站试验点,充分显示了叶集区政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就业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落实政策行动迅速、发力精准,让贫困劳动者可以不出乡镇、行政村就能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获得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解决贫困农户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2019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安徽叶集的扶贫创新模式——就业扶贫驿站。
“来,来,来,这边。”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扶贫驿站里一个身影正忙着把村民送来的粉丝、土鸡蛋和手工挂面等农产品登记在电商平台上,她就是站长陈丽贤。“一年下来,俺能给俺们村民卖出7万元左右的土特产呢!”陈丽贤趁闲暇之余,向来访者详细介绍什么是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驿站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就业扶贫驿站是汇集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扶贫车间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电商创业公益服务站。其中,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当地贫困劳动者提供了岗位信息、创业担保贷款、城镇居保参保缴费、职工保险自助查询等服务;电商服务中心帮助农民足不出户就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并为贫困户和企业开展供应链一条龙服务;扶贫车间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设立就业,就近吸纳贫困劳动者或闲置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扶贫驿站的公共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就业指导、社保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一体化服务。此外,公共服务中心还为村民们搭建了求职招工等便民平台。各服务中心站长收集一些招工和求职信息,统计好招工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待遇等问题并记录好求职者求职岗位的应聘条件及其他问题,给求职者介绍合适的工作岗位。驿站还会对接当地快递,帮村民们寄发快递。
在叶集区三元镇一栋厂房里,一条条制衣流水线正在有序运转,踩踏板、剪线、换针……女工鲁静轻松地踏着流水线的节奏缝制一件件衣服,去年她在“家门口”的服装厂找到了这份稳定的工作。这家“家门口”服装厂就是三元镇有名的娟发服装厂,更是就业扶贫驿站的“扶贫车间”。厂长郑远丽原先在外地打工,出于对家乡的眷恋,2012年年底她回到了三元镇,并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一个服装厂,把周围的老姐妹聚集起来一起创业。随后,郑远丽在全镇招聘了20余名留守妇女,成立了娟发服装厂,吸纳乡镇贫困户到厂里上班,为她们提供就业岗位。
叶集区一直把就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扶贫车间”作为中间枢纽,上承企业、下接农村,通过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将产业向农村延伸,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就业,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问题,又能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有效带动闲置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努力实现稳定居家就业。
驿站站长运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软件或实地走访,对接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明确招工信息及相关条件,整理企业招聘资源,通过勤劳致富App招工模块和驿站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免费发布,让不想出远门的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解决企业招聘难、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贫困劳动者不仅可以在就业扶贫车间工作,还可与扶贫车间签订“代加工协议”,领取代加工产品回家生产,实现在家就业。叶集区当地有多家从事手工活的工厂,驿站站长会在市区或邻县用工紧张的企业对接可带回家完成的纯手工制品或简单机械操作可加工的初级制品等工艺产品。通过联系就近能胜任的年迈贫困劳动者、宝妈、带孩老人、近期无出远门打算的年轻人等,到就业扶贫驿站(车间)进行手工活制作培训和工作。驿站负责对完成的手工活数量与质量进行把控和监督,以相应的工资待遇结算。“扶贫车间”这种家门口就业新模式,使农民既照顾了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有力地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
叶集区商贸底蕴深厚,但电商发展进度相对缓慢,农村电商发展相对落后,依旧存在买卖难的问题。空港模式的电商服务中心可以让农民足不出户以“零成本”将土特产品销售出去,并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各类市场要素的互通有无,带动本地县域农村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产品。
服务站在解决村民网购难问题的同时,通过电商主题孵化、产品品牌培育和网络营销推动本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服务站在建立之初,开通了淘宝店、微店、微信公众号等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网店,站长负责后期产品的包装、照片拍摄、店铺装修、详情页设计。此外,还负责服务站及店铺的日常维护,挖掘本地土特产品,并通过网店直接进行销售。叶集手工空心挂面在经过重新设计包装后,由电商途径助力,已经具有一定品牌效应。从未触网的特色产品由服务站进行调研统计,与各合作社、企业和群众合作,按照网销要求对产品进行全新的包装设计,拓展产品文化内涵,开展物流测试,培育土特产品品牌,挖掘出本地新品牌。新产品通过众筹平台进行市场测试,对接微店助农资源进行分销,再结合阿里、苏宁易购等特色馆资源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服务站还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对乡镇和村的自然、人文、民俗、产业等特色资源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助推乡村旅游和特产品销售,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电商服务中心走进了农村。服务站利用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运营模式,帮助村民选购服装、电器、农用产品、日用百货等生活、生产所需物品,用多渠道的电商平台为村民服务,针对村民不同的需求可上不同的平台进行购买,使村民在选购商品时更为多元化,可选择性更多,给村民提供物美价廉、种类丰富、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此外,服务站还会为村民们代买代卖,例如,在年关时节提供年货售卖等,或者春耕前统计村民所需种子、化肥等,并统一进行采购。
电商发展人才先行,“引进”和“培养”是唯一路子。然而,就现有的农村条件而言,引进电商人才非常艰难,当务之急是培育电商专业化人才。服务站组织成立了电商团队,培育本土网商,提升本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市、乡服务中心专业运营团队手把手教授各个服务站站长开设网店,掌握网店运营知识(如:如何销售、怎样提高店铺信用等级以及怎样提高提袋率和成交率等),通过一站式服务的农村电商养成计划,令本地农特产品快速实现触网。
“就业扶贫驿站”这种新方式是新形势下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深入推进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就业扶贫驿站走出一条“输血变造血,驿站扶贫困”的家门口就业模式,主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6~59周岁)的就业脱贫问题。这种新模式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目标,在扶贫任务重的乡镇和行政村建设就业扶贫驿站,承载就业服务平台、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技能培训教室等功能,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者不出乡镇、行政村就能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获得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通过整合资源、叠加政策、优化服务,让就业扶贫驿站成为就业服务的新阵地、居家就业的服务区、技能培训的加油站、扶持创业的催化器。

扶贫模式刊登在《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