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礼崩乐坏』下的战国红颜
导读
战国时期是激烈的社会转型期,是新旧制度碰撞的时期,是新旧思想交汇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宗周瓦解,尊王已成过往,各国相互攻伐,纷纷变法图强;经济上表现为土地国有制彻底崩溃,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随着礼制的崩塌,战国时期女性涉政的现象增多,甚至也从春秋时期的被动涉政转变为主动涉政。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女性充任的社会角色在扩大。战国变法运动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立国基础,个体家庭经济开始独立。妇女的纺织劳动不仅要满足家庭需要,还要上缴赋税,并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因而具有了社会性。不仅如此,妇女还作为军事后备力量被编入军队。同时,由于民间自由经济的发展,妇女还为商、为巫、为倡,这些活动日益民间化、世俗化,已经初步具有职业特征。
在战国漫长的群雄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军事思想、军事理论迅速发展,妇女也被纳入军事理论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就有记载一段孙武操练女军的故事,可见女子在当时是可以进行军事训练的。主要负责供应粮饷、修筑工事、拆房以及纵火等工作。她们与男子单独编军,进行分别管理,与男子一样听军令。
由于战争频发,女性常常被迫卷入战争成为牺牲品或战利品,物化严重。战争所引起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使女性物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妻多妾制度盛行。在秩序混乱、道德伦理气息薄弱的战国时代,享乐主义气息日益浓厚,人们对女性择偶方面秉持着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女性也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择偶方面越来越自由。
第一节 乱世红颜,多面赵姬
赵姬,战国末期赵国人,秦庄襄王后、秦王嬴政生母,因秦庄襄王名子楚,因此也称子楚夫人。赵姬的称呼首见《东周列国志》,意思为赵国美貌的女子。起先赵姬为大商人吕不韦的姬妾,被赠予生活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孙为夫人,生子取名为政,后归秦成为王后又升为太后。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传奇。
一、相遇吕不韦:在命运捉弄的玩笑后甘作温柔的情人
赵姬真实身份、姓名不详,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表明她出生在大户人家,同时又记载她是邯郸绝美的舞姬,因此可以推测,曾出生在大户人家的赵姬受到过良好教育,在音乐舞蹈方面展现出超群的能力,只是不知为何沦为身份低微的舞姬。此时的赵姬还是一位花季少女,身份地位发生巨大转变,流落风尘,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也许她怨恨命运的不公,伤怀物是人非,但她一定不是自怨自艾从此放弃自我的人。从《史记》对她的描述中可知,为了生计她接受了现状,并且从未放弃过。
正当她处在人生低谷时,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出现了,这个人意气风发、英俊洒脱。他就是大商人吕不韦,《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吕公子年轻有为,不仅做生意游刃有余,还好结交朋友,他在邯郸城物色舞姬,训练她们,在宴请宾客时可一同赏舞,必要时还可以将他们当作筹码送给权贵,以开拓市场。在物色舞姬的过程中他与赵姬相遇了,赵姬出身大户人家,受到良好教育,身上的气质自然与他人不同。可以说赵姬与吕不韦两人都自命不凡,这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吕不韦便纳赵姬为妾。对赵姬来说,这时候的吕不韦无异于白马王子,她也是沉浸在甜蜜爱情里的公主。据《史记》记载,不久后赵姬怀有身孕,如果确实如此,此时的赵姬应该是喜悦的,她甘愿做吕公子的金丝雀,为他开枝散叶。
而吕不韦并不满足他现有的成就,游走在各国做生意的他,看惯了纷乱的战国纷争,对政治局势的分析格外透彻。战国末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就是秦赵两国,赵国在大将廉颇的指挥下两次击败秦国,无奈之下秦国将秦王孙异人送到赵国做人质。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时见到秦王孙异人,大为感叹“奇货可居!”《战国策卷七·秦五》载:“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这是吕不韦见到子楚后回家和父亲的一次谈话,他问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我愿去为他效力。”因此,吕不韦千方百计地与异人结交,而异人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赵姬的命运。
二、被赠子楚:在认清权势交易的现实下变为聪明有心计的王后
秦王孙异人后来改名为子楚,是秦昭襄王的孙子,他的父亲安国君是秦国太子,母亲为夏姬。异人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于是异人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那时候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史记·吕不韦列传》载:“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可见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且受人监视,郁不得志。
这样窘迫的子楚却被吕不韦相中,如果能在自己的经营下让子楚回到秦国登上王位,那么获得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泽被后世的政治利益。吕不韦与异人结交,登门拜访对异人说:“我能光大你的门楣。”异人笑着回他:“你只能光大自己的门楣,而不是我的。”吕不韦又说:“你有所不知,我家的门楣依附你家大门的光大而光大。”异人听了这话便知道吕不韦有意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便请他进一步交谈。可见困窘的异人仍然抱有野心,只是无奈自己没有任何依凭,只能韬光养晦。
吕不韦对子楚说:“秦王老了,安国君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孩子,可能够立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你有兄弟二十多人,又排行中间,并不受待见,才长期在赵国做人质呀。等到秦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秦王之位,你也没有机会与其他人争夺太子之位呀!”异人回答说:“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可我也很无奈,没什么办法呀。”此时的异人空有野心,没有实力也没有依靠。吕不韦却说“你现在穷困,没有钱财可以拿来结交宾客,赠予亲人。我虽穷困,但是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到秦国去与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周旋,让他们立你为嫡嗣。”异人听了这话如同得了救命稻草,当即就立下誓言:“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一定和你共同治理秦国。”如此一来,异人和吕不韦便结成了盟友,两人互相依凭,关系密切。
吕不韦给异人五百金,让他改善生活,结交宾客;又用五百斤买了奇珍异宝,带着珍奇到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将奇珍异宝献给华阳夫人,并进言说子楚贤德有智慧,结识的诸侯及宾客遍布天下,他十分挂念夫人,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后非常高兴。吕不韦还让她的姐姐游说:“以美貌获得宠爱的人,等到年老色衰宠爱就渐渐消失了。夫人现在获得太子的宠爱却无子嗣,不如现在在太子众多的儿子中物色一个贤德孝顺的过继,推举他立为嫡嗣,这样太子在位时候你备受尊崇,太子去世后,你过继的儿子继承王位,你也不会失势,举荐只不过多说几句好话而已,却可以得到这么多的好处。不在得势时为自己打下根基,等到年老色衰宠爱不在时,你想这么做还能得到吗?现在子楚很贤德,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礼数上不能立为嫡,他的母亲又不得宠爱,于是依附于夫人,如果此时将他立为嫡嗣,那么夫人将一世享有秦的荣耀。”华阳夫人听了这一番话,深以为然,她便向太子进言子楚是难得的贤德之人,获得大家的称赞。她委屈地在安国君面前哭泣着说:“能够进入您的后宫是我的大幸,可惜我不幸没有子嗣,能不能将子楚立为嫡嗣,也让我后半生有所托付呀。”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这一番话不得不让他动容,于是便答应下来,并以玉符为信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赠给子楚财富地位,邀请吕不韦做子楚师傅,子楚从此以后在诸侯中的名声越传越广。
子楚凭借着吕不韦改变了命运,吕不韦将子楚当作政治筹码,获得高官厚禄,两人各取所需。有一次,子楚在吕不韦家中饮酒,见到面若桃花的赵姬,心之向往,子楚便请求吕不韦把赵姬送给自己。不知是子楚对赵姬喜爱太深,无论如何也要得到她,还是吕不韦有意安排赵姬露面,想让赵姬变成牵住子楚的绳索。总之,赵姬被赠予子楚,《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政。”赵姬生下孩子后便被立为子楚夫人。自邯郸献姬后,赵姬的命运也被改写,原本过上平淡甜蜜生活的她,一跃成为秦王孙的夫人。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赵交兵,赵国想要杀掉子楚泄愤,子楚和吕不韦合谋买通看守者逃到了秦国的军营,回到了秦国。可这时候赵姬和年幼的孩子却留在了赵国,赵国想要杀掉赵姬,因为她出身富贵才逃脱绝境。此时的赵姬一定心灰意冷,曾经让他心动的吕公子,如今他的丈夫子楚为了自己的前程竟丢下她们母子逃走了。就这样赵姬和年幼的嬴政在赵国的监视下又过了六年,这六年间可想而知这对母子的艰辛。嬴政幼年的教育都来源于母亲赵姬,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母亲教会他坚韧、自强,教会他要高瞻远瞩,树立远大目标。但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嬴政也日渐显现出他的多疑和无助。六年后,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华阳夫人成为王后,子楚成为太子。秦赵关系终于有所缓和,赵姬和嬴政也终于踏上了通往秦的道路。这是她们第一次归秦,对于赵姬来说,不知道应该叫回家还是叫背井离乡。安国君即位一年后就去世了,谥号秦孝文王。子楚登上王位为庄襄王,赵姬自然成了王后。子楚实现了他的诺言,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
子楚能够顺利继承王位,也少不了这位聪明的女人出谋划策,她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傻白甜。此时作为王后的赵姬已经阅尽人间沧桑,从大户人家的掌上明珠,沦落风尘女子,到倾心于吕不韦到子楚夫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到如今的王后。赵姬经历了太多太多,成为王后的她不再怀着少女的喜悦,眼前人是抛弃过她的丈夫,真爱破碎,心灰意冷。王后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奔波,这反而使她更寂寞。
三、嫪毐——在愤怒的抗争中卷入色情的漩涡
庄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年幼的秦王未能把持朝政,赵姬在秦国又形单影只,母子俩能够依靠的最佳人选只有吕不韦。而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非同一般,她们原本是相爱的伴侣,又变成政治上的合作伙伴,这时的赵姬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小姑娘,她懂得隐忍,深谙权术,她和吕不韦之间有所暧昧,但最多的仍是政治交易吧。
吕不韦常常出入宫闱,权势越来越大,这也使他越来越惶恐,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嬴政,吕不韦权衡再三决定断绝与赵姬的情人关系。他多次在赵姬面前夸赞自己的宾客“大阴人”嫪毐的天赋,果然引起了赵姬的兴趣。吕不韦又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主意,假借嫪毐犯罪处以宫刑,赵姬再买通行刑官员,只是拔掉了嫪毐的胡须就把他送入宫中。
此时的赵姬经历过起起落落,从满心欢喜的少女到独守空闺的太后,她权势熏天,似乎对命运的不公充满了愤怒,她要抗争在这男权社会中摆布她命运的人。赵姬几近疯狂的与嫪毐通奸,并怀了身孕,为了掩人耳目便要求搬离咸阳,住到雍城。在那里太后和嫪毐更是无法无天,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嫪毐极受宠爱,拥有丰厚的赏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为毐国。”可见嫪毐权势极盛。有一次嫪毐喝醉了酒,四处宣扬自己是秦王的假父,如果嬴政死了,那么自己和太后的儿子将登上王位。这事传到嬴政的耳朵里,嫪毐害怕被诛全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叛乱,史称“蕲年宫之乱”。叛乱平息,嫪毐被诛三族,他和太后的私生子也被装入袋中摔死。太后迁出宫殿,接受惩罚。嬴政追查此事,竟发现与吕不韦有关,念在他功劳斐然的面子上只是让他迁入蜀地,吕不韦害怕被灭族,便饮鸩自杀了。
吕不韦死后又过了几年,赵姬也死去。关于赵姬的死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有人推测她在孤独、绝望中郁闷地死去。
回顾赵姬的一生,她从大户人家的掌上明珠沦为舞姬,成为吕不韦的姬妾,她是吕公子温柔的情人;她被送给子楚成为王后,也让她看到权势交易的残酷,她开始钻于权谋,成为颇有心计和手段的王后;她生下嬴政,独自抚养他,教育他,教会他坚强、忍耐,帮他树立理想,她更是一位温柔而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与嫪毐卷入了情色的漩涡,最后在怨恨孤独中死去。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她的经历与四个男人息息相关,也展现出乱世中这个女人的多面。不得不说秦统一六国的功劳簿上也有她的一笔。
第二节 最伟大的单身母亲——孟母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贤良淑德,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战国孟子之母)、陶母(东晋陶侃之母)、欧阳母(宋代欧阳修之母)、岳母(宋代岳飞之母)。这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社会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这里,我们重点聊聊孟母。
一、默默“无名”的孟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三字经》里这句关于孟母的话语可谓家喻户晓。“孟母”这一称谓,首次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较低,没有名字,能在青史留下一笔着实不易。如今,许多人认为孟母是仉姓,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其实,早期的文献并没有记载孟母的姓氏,《韩诗外传》《列女传》《孟子》中均不见。直到金代孙弼在《邹公坟庙之碑》中,始称孟母为“李氏”,后有人又将“李”变为“仉”,逐渐有了仉姓的说法,这两种姓氏究竟如何而来今天已难考证。
《史记》中司马迁也只是说孟子是邹国人,对他少年时的家世生平全都没有提及。据说孟子“三岁而孤”,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孟母教育儿子的故事可以看出孟母出身应该不坏,受过良好教育,且后来带着孟轲“三迁”,最后搬入“学区房”,可能是受到娘家一定的接济。但一个女人拖着孩子,肯定还是充满了可以想象的艰辛。小孟轲能够长大成才,完全是他的单身母亲含辛茹苦呵护出来的。
孟母对小孟轲的教育,从怀胎时期就开始了。成书于汉代的《韩诗外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就是说孟母非常重视对腹中孩子的胎教,在怀孕时不坐没摆正的席子,不吃割得不正的肉食。
《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妇女专史,约编撰于西汉成帝永始元年,其中记载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去妻”“孟母处齐”四则有关孟母及孟子的故事。
今天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故事共有五个,涉及两个时期的孟子: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据查,西汉就有了这五个故事,但奇怪的是这五个故事从没有在一个文本中集体出场过,主要分散在《韩诗外传》和《列女传》中。一直到明代陈士元撰写的《孟子杂记》,才第一次把五个故事集合起来。
二、单身母亲的育儿之事
1.“买豚明信”
年幼的孟子看到邻居在杀猪,孟子问母亲:“他为什么要杀猪?”孟母随口说了一句:“杀猪是为了能让你吃到猪肉啊!”话一说完,孟母就后悔了,以他们当时清贫的家境,是很难买得起猪肉的。可是,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孟母还是买了肉做给孟子吃,以此来教育孟子做人要言而守信。孟子成年后,提出了“五伦”说,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诚信上升到“五伦”的高度,成为儒家伦理道德中重要的规范。
2.“断织劝学”
据说孟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厌倦学习,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母亲,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恍然大悟,羞愧不已。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3.“孟母三迁”
相比于买肉和剪布,孟母作为单身母亲带儿子三次搬家的事,足够称得上是壮举!她先是带儿子住在郊外,然后搬去闹市商业区,最后又搬到学堂旁边,按照“民房—商品房—学区房”的路径来搬家真的是非常不易。
孟母和小孟轲原本住在城外,挨着坟地。外面经常传来各种的痛哭声,还有一些丧葬的呐喊声,孟母一听到这些就头疼。吓人不说,主要是孟子这个小家伙,居然一听到这些声音就兴奋得不得了,整天学着这些声音干号着,真怕这孩子学坏了。一想到这个问题,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实在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会教坏了孩子。所以决定另找住处。
很快,孟母就将家搬到了街上的闹市处,不用再听到那些丧事声音了,终于孩子不会再被这些声音给影响到了,孟母松了口气。但是过了几天,孟母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孟子居然喜欢跑到东边的墙角下去聆听外面的声音,然后自己也跟着有样学样。“卖猪肉啦,新鲜的猪肉哦,三文钱一斤。”“十文钱一只鸡”……孟母再一次忧伤起来,自己的孩子学这些有什么用?她有些责怪自己,找住所的时候,怎么没有经过多方面的打探,就住进了这么一个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孟母这次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认真考察了各处房子,并且分析其中的各种利弊。在初期去看房子的时候,该房子位于学堂旁边。孟子观察到,学生在进入学堂之前,碰见都会相互问好,看到在学堂门口的先生,也会恭敬鞠躬问候。孟子看到了这些,也跟着学,看到旁边的人都主动问好,遇见了长者也主动避让。孟子的改变以及行为,孟母看在了眼里,忍不住地叹息道,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孟母在这学校附近选择了房子,并且尽快地搬了过来。
4.“劝止出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问:“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里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敢休妻。
5.“释子之忧”
孟子在齐国做客卿,他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看见了,问:“你面有忧烦,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是我身体不舒服。”过了几天,孟子闲来无事,在住所抱着柱子叹气不停。孟子的母亲看见了,说:“前几天看见你不开心,问你说没事,现在抱着柱子叹气,是什么原因?”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从我的政见,就不应该再侍奉他。听了我的政见而不采纳,我就应该不再踏入这个朝廷。现在齐王不用我的治国理论,我想走,但是母亲您已经老了,经不起颠沛流离,不能跟我一起走啊,我是为这个事情在忧愁。”孟母对儿子说:“礼对于妇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做好饭,暖好酒浆,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妇女不应独擅专制,而应遵三从之道:年少时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丈夫死后听命于儿子。现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经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
孟母教子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释子之忧”中她的无私。她在孟子成年后放手让儿子去追寻事业和理想,这对一位单身妈妈来讲真的难能可贵。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历尽辛劳的单亲妈妈,在将儿子培养成才后,竟然会主动劝儿子离开身边,鼓励他去做想做的事。“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从这行文字中不难感受孟母内心异乎寻常的平静:儿子,你已经长大了,我也老了;你有你该去做的事,我也有我需要守的礼。言下之意便是鼓励孟子远行游历,不要有牵挂。
此后,孟子离开母亲周游宋、齐、魏等国,学问思想大为发扬。
三、孟母故事的千年传承
据相关学者考证,孟母的形象和教子故事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从战国到唐朝中期的一千年里,孟母并不太显眼,很少被文人墨客提及。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孟子一下子从诸子百家里脱颖而出。两宋时期,孟子成了大红人。宋仁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守兖州,几经走访,终于在邹县县城东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墓,在旁边建起了首座孟庙,后迁至县城东郭,又迁到了现在邹城孟庙的位置。从那时起,朝廷批准在孟庙里开辟专祠,祭祀孟子的父母,孟母终于享受到了香火的供奉。
此后,《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成为应试者的必读之书。宋神宗诏封孟子为“邹国公”,这是他首次受封官爵,孟子开始被神化。孟母也沾了儿子的光,被追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时期又追封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启蒙课本《三字经》是南宋时期编撰的,这时孟子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三字经》开章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番“性善论”正是孟子的核心主张,紧跟着举孟母教子的例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了明清时期,孟子已经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母也从众多慈母、孝妇的形象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天字第一号优秀母亲的殊荣。
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目前世界上有八十多个国家有自己的母亲节,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母亲节。五月第二个星期天,其实是美国人的母亲节。因此,近年来有学者呼吁,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法定节 日。
借用杨海文先生《孟母教子:从故事到传统》(《光明日报》2017年6月17日,第11版)中的话作为结尾:“孟母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对于母亲,人们一生一世在感恩,生生不息在回望。以孟母为代表、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 的文化自信,即是植根于‘孟母教子’这个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之中!”
第三节 重振齐国的丑后
古语有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要求我们不能从表面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但是,不论古代还是今天,容貌作为一个人的硬件,对一个人的自身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名男子,他有卫玠容、潘安貌,那么他在事业上成功的概率会比一般人大一些;换作一个女子,有着沉鱼颜、落雁姿,那么她在生活上幸福指数可能会比一般女子要高得多。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的社会,所有事情的主动权全掌握在男子的手中,女子大多只是男子的从属品,没有和男子平起平坐的可能。假如一个女子在相貌上处于劣势,那么不仅仅难以立足于男权社会,甚至被嘲笑,比如东施,她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她模仿西施,但因为她的样貌不雅,处处被人嘲笑,甚至留下了“东施效颦”这样的成语,几千年来一直被人当成笑料。那么,在古代,长相不好的女子都是相同的命运吗?不是的。
战国时期齐国的钟无盐就是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奇女子,虽然长相丑陋,但是胸怀大志,勇于进取,用自己的胆魄与智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千古佳话。
一、乱世出豪杰
钟无盐生活在争战不休、攻伐不止的战国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之中,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论大国小国,都不断地忙活着,不是在战争的路上就是在战争的准备之中。稍微不留神,一个诸侯国顷刻之间就在战国的版图上消失,成为某个诸侯国的一个郡或者一个邑。
我们的主角钟无盐所处的年代,更是战国大战频繁、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刚刚由春秋转向战国,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魏国在魏文侯的改革下强大起来后,引起了各诸侯国的惊恐,于是赵、齐、宋结成了联盟。由于担心被这几个国家联合进攻,魏国决定先下手为强,以帮助卫国为借口,进攻赵国,赵国这个时候肯定抵挡不住强大的魏国攻势,于是向他的盟友齐国求救。这时齐国的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齐威王,怎么说大名鼎鼎呢,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说他老人家了,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也是他。在他身边,谋士有邹忌,将领有田忌(就是赛马总是他赢的那个),军师有孙膑,所以齐国并不怕魏国。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运用“围魏救赵”等高超的作战方略,两次都干净利落的打败了魏国,还顺便报了他的老同学庞涓对他的“膑刑”之仇。打败魏国后,齐国的威望大增,别国也不敢轻易地挑战它,于是国家能够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发展,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齐威王的名望大有和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相提并论之势。
也就是桂陵之战后两年,大约在公元前352年春天,在齐国无盐邑的一户姓钟离的军士家庭里,一个女娃呱呱落地。这个女娃额头硕大,凹凸不平,头发稀疏,眼睛如豆,鼻子没长出来,四肢粗壮活泼。军士看到妻子生了这样的一个怪宝宝,不禁皱了皱眉头。但是再不漂亮,也是自己的心头肉。为了表达美好的向往,军士给自己的女儿起了一个单名“春”,唤作“阿春”。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女中豪杰就诞生了。钟离春的成长和一般的少女不一样,人家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锁在深闺中学习女红,等待着出嫁一个好人家,但是钟离军士作为一个基层军官,她对女儿的培养却另辟蹊径,所以小钟离春的童年是舞刀弄枪度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钟离春的眉目、身段粗犷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很显然她不适合走寻常路。现在我们后人想起来,不禁感叹这位父亲格局宏大,眼光长远。
齐国无盐邑以种桑养蚕为盛,为生活计,我们的小阿春也参与到采桑的姊妹群来,好在大家自小玩大,并没有人对她的长相评头论足,刻意的排斥。阿春腰壮臂长,手脚灵活,几个姊妹一块采桑叶,她总能最早采满两箩筐,于是她还帮助其他姊妹一起采,大家都采满两箩筐了,才一起唱着歌谣快乐回家。就是在这种和睦友爱的环境中,小阿春从不因为自己的长相自卑,反而能为帮助他人自信满满。这样一位善良有爱心而长相又奇特的女子被一位老神仙留意上了,这位老神仙就是骊山老母。
有一天,阿春和姊妹们一块来到桑园,大家四散去采桑叶,阿春看到有一位老嬷嬷在一片一片艰难的采摘着桑叶,于是赶忙过去,先帮老嬷嬷把桑叶采好。这位老嬷嬷不是别人,正是变化成凡人的骊山老母。看着小阿春忙得满头大汗,但却不知疲倦地干活,这位老神仙微笑点着头。以后,骊山老母每天都来采桑叶,阿春都不厌其烦地帮忙。看到阿春的淳朴善良,不求回报,老神仙觉得这位姑娘绝非等闲之辈。于是表明了身份,并问阿春愿不愿和她学本事。这对自小喜欢舞刀弄枪的阿春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口答应,这样阿春和骊山老母学习了刀枪棍棒,易理法术,一百多斤的桑钩耍得滴水不漏,密不透风。一学多年,学到一身本领。回到家中依然是服侍双亲,采桑练武,一晃已年届四十。看着女儿已经变成超级大龄剩女,阿春父母心里干着急,但是着急有什么用呢,这些年仗打得多,不少男子都战死沙场,造成女子数量已大大超过男子,而阿春的容貌又太有冲击力,还没相亲,直接就把媒人给吓跑了。胸中有韬略,手上有本领又有何用,夫妻俩只能长吁短叹,感叹老天对他们、对阿春的不公。但是阿春毫不在意,整天还大大咧咧,还一个劲地劝阿爹阿妈不要担心,她的姻缘自有定数。
二、毛遂自荐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三十岁的齐宣王即位,齐宣王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人物。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像他父亲齐威王那般雄才大略,而是他一些个人的小爱好。当政之初,齐威王时期的能人老的老,走的走。齐宣王想继续拜孙膑为军师,但是孙膑看透了战争背后血淋淋的杀戮,也疲乏了,于是决定退隐山林。但是为了表达对齐宣王的厚爱的感谢,他把自己亲手写的《孙膑兵法》献给了齐宣王。虽然如此,齐宣王还是雄心勃勃,想继续维持齐国的霸业。在他当政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内发生了内乱,齐宣王觉得开疆扩土实现霸业的时机到了,于是发兵侵燕,只用了五十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天的北京),几乎把燕国从战国版图中抹掉,最后燕国答应割地求和,齐国才勉强撤兵,各诸侯国为之大震。齐宣王在战国中的地位也在这里确立下来,各国纷纷都派使臣来祝贺、朝拜、纳贡、参观、考察。到这里,齐宣王觉得功业建得差不多了,可以享受享受了,于是开始不思进取,日日笙歌,沉浸在觥筹交错、莺歌燕舞之中。相国田忌多次劝说无效,不久郁郁而终。作为前代功臣的田忌在的时候还能约束一下齐宣王,一旦撒手西去,齐宣王更肆无忌惮了。整日与一帮子献媚小人为伍,吃吃喝喝,吹吹拍拍,就是连王后都乐在其中,只知声色犬马,不问朝政,这样齐国政事日废。其他国呢,可不这么想呀,到齐国去吹捧吹捧齐宣王有必要,秣马厉兵,时刻准备着下一场战争也很有必要。看到齐宣王已飘飘然,与齐国有过节 的诸侯国都蠢蠢欲动,用小规模的军事碰撞来试探齐国,这当然也包括赵国。虽说在齐威王时,齐国还帮助赵国打败了魏国,但是在战国这样的形势下,哪还有什么人情道义呢,只有永远的利益。赵国的东边与齐国西边接壤,钟离春的家乡无盐邑就是在两国的交界处,时常受到赵军的骚扰。而我们的齐宣王正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呢,那一帮当道谗臣,绝不让这些不愉快的消息传到齐宣王的耳朵里的。
一天,阿春和往常一样采完桑叶和姐妹们准备往回赶的时候,闯来了一队赵国的散兵,估计是想到村子里来捞点油水。众姐妹惊慌失措,尖叫着四散往桑园里躲去了,阿春不慌不忙,拿起了桑钩挡在这队赵军面前。当兵的还怕一个农村妇女?而且还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妇女!赵军哈哈大笑,连刀都不拔,矛都不举,就抢上前来。阿春横起那一百斤重的桑钩,轻轻一扫,一个赵军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已经被拦腰斩断。一众赵军大惊失色,拔起刀,挺起矛,扑了过来。阿春毫无惧色,一一格挡,三下五除二,把这队散兵打得落花流水,呼爹喊娘,顷刻间丢下几个断胳膊缺腿的倒霉蛋和一堆破烂兵器仓皇逃窜,估计他们以为遇到鬼了。他们肯定后悔这一次的错误判断。赵军逃跑后,阿春把众姐妹招呼出桑园,气呼呼地、满怀心事地回家了。阿春回到家中,对父亲细说了刚才发生的事情。父亲长叹一声说:“赵军占我鄄邑已经半年了,大王竟像不知道一样,这样下去,无盐邑也难保啊。”“大王为何这样耳目蔽塞?”阿春眨巴着两眼追问。父亲接着说:“还不是佞臣挡道,酒色迷心吗!”阿春担忧地说:“女儿去拜见他,告以实情。”父亲听这话一惊:“你?”“是呀,女儿去拜见大王,好言相劝。大王若是不听,我便大闹王宫。”“不……”父亲还是不让她去。阿春有信心地说:“阿爹,您忘了女儿从师父那里学来了一身本领了吗?齐国有难,我不挺身而出,那学本领有何用呢?何况若有危险,我逃离王宫也是轻而易举。”父亲一想,点了点头:“我的女儿,你是男子该有多好呀。”“阿爹此言差矣,阿春即使是女子,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天,钟离春背上行囊,带上干粮,一人踏上了去齐都临淄的大道。
一路上,渡江越河,翻山越岭,一路见到因朝廷的弊政而流离失所的百姓,阿春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增强了她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历尽辛苦,阅尽苍凉,终于来到都城临淄,临淄的繁华几乎让人忘记路途的辛酸。但是阿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径直来到王宫下,直接求见齐宣王。她对侍卫说:“我是齐国没人要的女子,虽在敝远乡下,但也听闻大王的圣德,所以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愿意嫁给大王,帮助大王打扫劳作,我就在司马门外磕头恳请了,希望大王恩准。”看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丑大姐,侍卫憋着不笑出声来,赶紧通报。齐宣王正在渐台设宴娱乐,身旁的人一听,没有不捂嘴大笑的,大家都想:来点别样的消遣点缀生活岂不更有趣,于是齐说:“这丑出天际的女子敢来自荐后妃,是有点意思。”于是齐宣王宣钟离春觐见。
对于钟离春的丑,在大臣们的提醒下,齐宣王也是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的,但是真的一见面,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这简直是白日见鬼了。当年女娲娘娘造她的时候是多么的不用心、多么的随意啊。你看她额头突出,中间还下陷,双眼下陷、目光如豆,鼻子朝天,就像四只眼睛看着你一样,全身上下比例严重失调,骨架粗大,腰肥体壮,像男人一样,脖子很肥粗,还有喉结,头发稀疏,皮肤黑得像漆。哎呀呀,这哪是个人啊,活脱脱就是一个女判官呀!
我们的齐宣王究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君王,能够处事不惊,他定了定神,说:“先王已经替我娶了妃子,后宫各室也不缺人,你看,你都四十了,比寡人还大几岁,以你的条件,都不能被乡下平民所接受,却想要嫁给尊贵的君王,这个玩笑是不是开得有点大了,你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吗?”钟离春平静地回答说:“没有,我就是倾慕大王您的仁义高德。”众大臣哈哈大笑,这次不是笑她的相貌,而是笑她没有自知之明。但是齐宣王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就算这样,理由还是太牵强了些吧,全国上下仰慕我的女子还是有几个的,容貌、背景都还过得去,寡人看你这么信心满满,你应该有你的过人之处吧。”钟离春看看齐宣王,低头沉思了一会,说:“我会隐身之术。”齐宣王一听,眼睛一亮,有点意思,赶忙说:“隐身术是寡人一直梦寐以求的法术,你能否当场表演表演,让寡人开开眼界?”话没说完,“咻”的一声,钟离春就不见了。齐宣王大惊,立即要来隐书,默念隐身口诀,退席后又认真研究了一番,最终还是没学会隐身术。
第二天,齐宣王主动招来钟离春,兴致勃勃地询问关于隐身术的问题,但是钟离春却好像对这个问题漠不关心,只是抬着头,咬着牙,这看看那瞧瞧,接着拍拍膝盖,说:“危险啊!危险啊!”连续说了四遍。齐宣王不解地问:“你有什么高见呢?”钟离春回答说:“如今大王统治的齐国,西边有推行连横政策的秦国,南边有强大的仇敌楚国,这两个国家一直对齐国虎视眈眈。而大王您身边聚集的都是些奸诈小人,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不会真心拥戴您。您也差不多四十岁了,不立太子,您不关心国家社稷,却关注美色欢娱。”齐宣王一惊,他料想不到钟离春一素衣村姑能有如此见解,他微微点头,沉思一会,说:“愿闻其详。”钟离春提高音量说:“您只推崇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忽视甚至排斥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总有一天祖庙将会崩塌,国家陷入混乱,这是第一个危险;如今您筑起五层高的楼台,雕梁画栋,从民间搜刮了大量的珠宝充实其间,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这是第二个危险;贤能的人隐居山林,阿谀奉承的人陪伴在您的身边,邪恶虚假的人在朝堂任职,想要进谏的人进不来,这是第三个危险;沉醉于美酒,一群群舞女、乐师、艺人纵情娱欢,无休无止,对外不与诸侯修好,对内不关心如何治理国家,这是第四个危险。所以我说危险啊,危险啊。”听到这里,齐宣王喟然长叹说:“无盐君的话真是痛快啊,可惜到今天我才听到。”于是拆掉楼台,取消一切歌舞演出,罢免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去掉那些华丽铺张的雕饰,开始操练兵马,充实国库,广开言路,招揽贤才,鼓励人们大胆直言,事无巨细,都可以讨论发表意见。齐宣王还听从钟离春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册立太子。从此,政府有作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钟离春的功劳。
公元前312年,齐宣王废黜原有的王后,拜钟离春为王后,人们尊称她为无盐君。后人称她为钟无盐,也称为钟无艳。
三、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在王后钟无盐坚持下,齐宣王恢复了“稷下学宫”,招揽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的重量级的学者来讲学。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就有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孟子(孟轲)、申子(申不害)、荀子(荀况)都先后在这里讲学,这为齐国乃至中国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钟无盐还主张齐宣王劝课农桑,发展农业,这样齐国的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钟无盐是骊山老母的弟子,法术、韬略、兵法都极为精通,她亲自训练军队,拳脚刀枪、排兵布阵她都一一过问,很快把齐军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作战勇敢的军队。在钟无盐亲自挂帅率领下,多次打退燕国、魏国的进攻,收复了许多被侵占的领土。这个时候,齐国再次走向强大。所以,汉代的学者刘向在评价钟无盐时不无佩服地说:“而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可惜的是,花越香越灿烂,她的寿命越短,丑女钟无盐在齐国大放光彩之后,也很快就陨落。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能够默默付出的女人,那么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会有一个能够给她搭建平台的男人。客观地说,齐宣王不算上是一个明君,和他爹齐威王相比,他要差好几个档次,但是他是一个能给人机会的人,正是他给予了钟无盐发光的机会。但是,虽说他和钟无盐是名义上的夫妻,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他给钟无盐的只是一个名分,确切说是一个能够帮他治理国家位置,而没有给她“一个男人应该给予一个女人的爱”。政务繁杂,国事告急时,左一个钟无盐右一个钟无艳。危机解除,齐宣王还是回到他三宫六院的温柔乡。据说,他还有一个宠爱着的妃子叫夏迎春。闲暇时候,齐宣王还是喜欢跟夏迎春腻在一起。所以后人就有“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说法。
钟无盐最后是在齐国一度中兴后落寞谢幕的,她带走的是齐国黎民无限追思与感激,却带不走爱情的温暖。《战国策·齐策》里就记载,钟无盐一去世,齐宣王马上另立王后,而且是从七位妃子中选出来。大臣们右忙前忙后,绞尽脑汁帮齐宣王如何从七位美人中选出最佳人选。而没有了钟无盐的监督与提醒,齐宣王又开始回复到“日日笙歌”的状态,“滥竽充数”就是出自其后期的故事。
钟无盐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很远了,但是她的故事、她的传说还是那么的有魅力,让我们去追溯去传诵。清朝诗人胡彦升追忆钟无盐时,感慨沉吟:“何处无盐迹可寻?宿瘤故邑柳深深。浣纱遗事空留恨,不及齐妃说到今。”美,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但是我们不应该用一个人的容貌来衡量这个人。人如树,美貌就如花,季节一过,花儿就随风凋零,只有结出果实,才能芳香久留,润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