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转轮圣王修行经[45]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罗酰搜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渐至摩楼国[46]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47] 。云何比丘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48] 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燃,炽燃于法,不他炽燃;自归依,归依于法,不他归依。

“如是行者,魔不能娆,功德日增。所以者何?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坚固念[49] ,剎利水浇头种[50] ,为转轮圣王[51] ,领四天下。时,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宝具足:一者金轮宝,二者白象宝,三者绀马宝,四者神珠宝,五者玉女宝,六者居士宝,七者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能伏怨敌,不用兵仗[52] ,自然太平。

“坚固念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虚空忽离本处。时,典轮者[53] 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坚固王闻已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别封一邑与下发师,命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坚固念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更方便迁受天福。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是时,太子受王教已,时坚固念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彼金轮宝忽然不现,其典轮者往白王[54] 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不悦,即往诣坚固念王所,到已白王:‘父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坚固念王报其子曰:‘汝勿怀忧、以为不悦,此金轮宝者,非汝父产,汝但勤行圣王正法。行正法已,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婇女[55] 围绕,升正法殿上,金轮神宝自然当现,轮有千幅,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

“子白父王:‘转轮圣王正法云何,当云何行?’王告子曰:‘当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诲诸婇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子、大臣、群僚[56] 、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

“又告子曰:‘又汝土境所有沙门、婆罗门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进不懈,去离憍慢,忍辱仁爱,闲独自修,独自止息,独到涅槃。自除贪欲,化彼除贪;自除嗔恚,化彼除嗔;自除愚痴,化彼除痴。于染不染,于恶不恶,于愚不愚,可著不著,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质直,口言质直,意念质直;身行清净,口言清净,意念清净;正命[57] 清净,仁慧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时咨问,凡所修行,何善何恶?云何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长夜受乐?汝咨问已,以意观察,宜行则行,宜舍则舍。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求[58] 者,慎勿违逆。国有旧法,汝勿改易,此是转轮圣王所修行法,汝当奉行。’”

佛告诸比丘:“时,转轮圣王受父教已,如说修行。后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高殿上,婇女围绕,自然轮宝忽现[59] 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时,转轮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剎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宝殿上,婇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复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王即将四兵随从其后,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正[60] !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国比。时,转轮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时,金轮宝在宫门上虚空中住,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其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虚空忽离本处,其典轮者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王闻已即自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别封一邑与下发师,令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宝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设方便迁受天乐。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尔时,太子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其金轮宝忽然不现,典金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闻已,不以为忧,亦复不往问父王意。时,彼父王忽然命终。

“自此以前,六转轮王皆展转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61] 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时,有一婆罗门大臣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转不如常。王今国内多有知识,聪慧博达,明于古今,备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问其所知?彼自当答。’时,王即召群臣,问其先王治政之道。时,诸智臣具以事答,王闻其言,即行旧政,以法护世,而犹[62] 不能拯济孤老,施及下穷。

“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伺察所得[63] ,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即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即出库物以供给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余人传[64] 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复出库财以供给之,复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

“复有人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念言:先为贼者,吾见贫穷,给其财宝,谓当止息,而余人闻,转更相效,盗贼日滋,如是无已。我今宁可杻械其人,令于街巷,然后载之出城,刑于旷野,以诫后人耶?时,王即敕左右,使收系之,击[65] 鼓唱令,遍诸街巷。讫已,载之出城,刑于旷野。国人尽知彼为贼者,王所收系,令于街巷,刑之旷野。时,人展转自相谓言:‘我等设为贼者,亦当如是,与彼无异。’于是,国人为自防护,遂造兵杖、刀剑、弓矢,迭相残害,攻劫掠夺。

“自此王来,始有贫穷;有贫穷已,始有劫盗;有劫盗已,始有兵杖;有兵杖已,始有杀害;有杀害已,则颜色憔悴,寿命短促。时,人正寿四万岁,其后转少,寿二万岁,然其众生有寿有夭、有苦有乐。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贪取之心,多设方便,图谋他物。是时,众生贫穷劫盗,兵杖杀害,转更[66] 滋甚,人命转减,寿一万岁。

“一万岁时,众生复相劫盗,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问言:‘汝实作贼耶?’答曰:‘我不作。’便于众中故作妄语。时,彼众生以贫穷故便行劫盗,以劫盗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杀害,以杀害故便有贪取、邪淫,以贪取、邪淫故便有妄语,有妄语故其寿转减,至于千岁。千岁之时,便有口三恶行始出于世:一者两舌,二者恶口,三者绮语[67] 。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至五百岁。五百岁时,众生复有三恶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68] 。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三百、二百,我今时人,乃至百岁,少出多减。

“如是展转,为恶不已,其寿稍减,当至十岁。十岁时人,女生五月[69] 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石蜜[70] ,诸甘美味不复闻名;粳粮、禾稻变成草莠;缯、绢、锦、绫、劫贝、白,今世名服,时悉不现,织粗毛缕以为上衣。是时,此地多生荆棘;蚊、虻、蝇、虱、蛇、蚖、蜂、蝎[71] ,毒虫众多;金银、琉璃、珠玑、名宝,尽没于地,唯[72] 有瓦石砂砾出于地上。

“当于尔时,众生之类永不复闻十善之名,但有十恶充满世间。是时,乃无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时,众生能为极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忠不义、反[73] 逆无道者便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养父母、敬顺师长、忠信怀义、顺道修行者便得尊敬。尔时,众生多修十恶,多堕恶道。众生相见,常欲相杀,犹如猎师见于群鹿。时,此土地多有沟坑,溪涧深谷,土旷人希,行人[74] 恐惧。

“尔时,当有刀兵劫[75] 起,手执草木,皆成戈矛,于七日中,展转相害。时,有智者远逃丛林,依倚坑坎,于七日中怀怖畏心,发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木子,以存性命。过七日已,从山林出。时有存者,得共相见,欢喜庆贺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犹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别相见,欢喜无量。彼人如是各怀欢喜,迭相庆贺,然后推问其家。其家亲属死亡者众,复于七日中悲泣号咷,啼哭相向。过七日已,复于七日中共相庆贺,娱乐欢喜,寻自念言:吾等积恶弥广,故遭此难,亲族死亡,家属覆没,今者宜当少共修善。宜修何善?当不杀生。

“尔时,众生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众生色寿转增[76] ,其十岁者寿二十岁。二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残害故,寿命延长至二十岁,今者宁可更增少善。当修何善?已不杀生,当不窃盗。已修不盗,则寿命延长至四十岁。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邪淫。于是,其人尽不邪淫,寿命延长至八十岁。

“八十岁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妄语。于是,其人尽不妄语,寿命延长至百六十。百六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我今宁可更增少[77] 善。何善可修?当不两舌。于是,其人尽不两舌,寿命延长至三百二十岁。三百二十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恶口。于是,其人尽不恶口,寿命延长至六百四十。六百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绮语。于是,其人尽不绮语,寿命延长至二千岁[78]

“二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悭贪。于是,其人尽不悭贪而行布施,寿命延长至五千岁。五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嫉妒[79] ,慈心修善。于是,其人尽不嫉妒,慈心修善,寿命延长至于万岁。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行正见,不生颠倒。于是,其人尽行正见,不起颠倒,寿命延长至二万岁。

“二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灭三不善法: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于是,其人尽灭三不善法,寿命延长至四万岁。四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于是,其人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寿命延长至八万岁。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80] 。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瑠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

“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81] 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82] ,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83] ,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84] 。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彼时,有王名曰儴伽[85] ,剎利水浇头种转轮圣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却外敌。四方敬顺,不加兵杖,自然太平。尔时,圣王建大宝幢,围十六寻,上高千寻,千种杂色严饰其幢。幢有百觚[86] ,觚有百枝,宝缕织成,众宝间厕。于是,圣王坏此幢已,以施沙门、婆罗门、国中贫者,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无上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犹如诸王顺行转轮圣王旧法,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法,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云何比丘寿命延长?如是比丘修习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87] ,以修神足;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是为寿命延长。

“何谓比丘颜色增益?于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仪,见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学诸戒,周满备悉,是为比丘颜色增益。

“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88] 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89] 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90] ,行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

“何谓比丘财宝丰饶?于是比丘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财宝丰饶。

“何谓比丘威力具足?于是比丘如实知苦圣谛,集[91] 、尽、道谛亦如实知,是为比丘威力具足。”

佛告比丘:“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92] 比丘力能胜彼。”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93]


[1] 第二分……小缘经:高丽藏原作“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第二分初小缘经第一”等三十二字。

[2] 清信园林鹿母讲堂:又作东园鹿母讲堂、东园鹿子母讲堂,位于舍卫城外。鹿母,又作鹿子母。依巴利《法句经注》所述,优婆夷毗舍佉为弥迦罗长者之媳妇,但因其使长者由此皈依佛门,故长者对人言毗舍佉为我母。因“弥迦罗”意为鹿,故后人称毗舍佉为“鹿母”。《五分律》卷十一载,“尔时毗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毗舍佉犹如敬母,时人遂名为毗舍佉鹿子母”。《俱舍论光记》卷八则云:“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鹿母毗舍佉在嫁给弥伽罗之子时,施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为佛陀建造此讲堂,故名鹿母讲堂。

[3] 一名婆悉咤,二名婆罗堕: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婆悉吒与婆罗堕”,《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婆私咤及婆罗婆”,《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白衣、金幢”。婆悉咤,意为最胜、最上。婆罗堕,又作婆罗婆、婆罗堕阇、婆罗豆婆遮,意为恶语胜。

[4] 吾我憍慢之心:《增一阿含·五戒品·第九经》中阿那律说“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

[5] 下流:此处指出身低贱。

[6] 四种姓:又作四姓、四种,指古印度基于出身而设的四种社会等级、阶层。种姓,高丽藏原作“姓种”,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 杂居:高丽藏原作“居之”,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 智者所誉,智者所责:意谓(其善为)智者所称誉,(其恶为)智者所呵责。誉,高丽藏原作“举”,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 剎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此四者为印度之四种姓,即基本由出身所决定的四种社会阶层。刹利,又作刹帝利,主要是王族及士族之阶层,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第二位。婆罗门,又作梵志,指婆罗门教之出家僧侣与在家学者,垄断知识,掌握祭祀,在婆罗门教中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最高位。居士,《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又意译为长者,此处指古印度四种姓之一的吠舍种姓,又音译作毗舍,主要是从事农、工、商等的平民阶层,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第三位。首陀罗,又作首陀,指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阶层,终身侍奉前面的三种姓。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的权利,死后能再次投生,故为再生族。而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又不能投生转世,故为一生族。另参见《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及注释。

[10] 黑冥行:即本经前文所说的“不善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阴险之行”,《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黑业”。

[11] 清白行:即本经前文所说的“行善法”。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白净行为”,《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白业”。

[12] 自:高丽藏原作“作”,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3] 我是婆罗门种,亲从口生,从法化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我等实是世尊之真子,从彼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是法之继承者”,《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我等皆是沙门释子。白衣当知,法尔如是,是法本来,最上最大,最极高胜。如是正见,诸法本母,是即增上,毕竟归趣”。“婆罗门”,宋、元、明三种藏经作“沙门”。

[14] 世间眼:指堪为世间有情之明眼。眼,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一“法”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15] 无时节:《杂阿含·八四八经》译作“不待时节”。

[16] 泥洹:又音译作涅槃、泥曰、涅槃那,意译作灭、寂灭,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指(灯火)熄灭之状态,佛教则用来指一切烦恼断尽的状态。涅槃分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两种。

[17] 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此五众又称为五分法身、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乃阿罗汉及以上之圣者所得之清净法身。

[18] 玷:高丽藏原作“點”,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9] 罗汉:正译应为“阿罗汉”,指断尽一切烦恼、得究竟解脱之圣者,为声闻之极果。《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云:“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

[20] 波斯匿:意译作胜军、胜光、明光,为古印度憍萨罗国国王,与释尊同寿,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曾娶释迦摩诃男之婢女,共生一太子名毗流离。

[21] 光音天:又作晃昱天,为色界之二禅天。此天众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言语传达彼此心意,故称光音天。

[22] 自然化生,以念为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由意所成,以喜为食”,《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

[23] 大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黑暗而不见物”,《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日月光明悉不出现”。

[24] 大:高丽藏原作“天”,今依大正藏改。

[25] 躁:高丽藏原作“易”,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6] 内:通“纳”。

[27] 象:高丽藏原作“像”,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8] 地味:即本经前文所说的“状如酥蜜”、由地涌出的“甘泉”。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说此地味“犹如煮沸之牛乳粥,将冷于表面生泡,而现出[大地]。彼地味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现纯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

[29] 地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地饼”,并说其“恰如菌之发生,彼地饼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实如完全之醍醐,或纯粹之乳酥;其味又实如混蜂蜜”。《长阿含·三〇·世纪经·世本缘品》译作“地皮”。

[30] 粗厚地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蔓草”,并说其“恰如竹之出现”。《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音译作“婆罗”,《长阿含·三〇·世纪经·世本缘品》译作“地肤”,《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林藤”。

[31] 自然粳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不耕作而出现之熟米”,《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香稻”。

[32] 无有糠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无糠、无壳”,并说其“有佳香、肌身细。晚上以此为晚食,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长而熟[如旧];早上以此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长而熟[如旧],不见有切痕”,《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白净无皮,亦无有藁”,《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无糠无秕”。

[33] 复: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一“自”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34] 由:高丽藏原作“犹”,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5] 便以手加之: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或者以手打,或者以土块打,或者以杖打之”,《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便以拳扠,牵诣众所”,《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即捉双手,举杖以打”。

[36] 平等主:《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与《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田主”。

[37] 不禅婆罗门: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译作“学习者”,《中阿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译作“博闻”,《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教授者”、“多说婆罗门”。

[38] 沙门:又作沙门那、沙闻那,意译作静志、净志、息恶、勤息、贫道,为出家者之统称,通于内、外道。

[39] 种:高丽藏原作“犹”,今依明藏改。

[40] 二种:指善与恶。

[41] 七觉意:又作七觉支、七菩提分、七觉分,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42] 族姓子:又作良家子,本指出身良好的男子,这里指正信三宝的善男子。

[43] 明行成就:意谓明与行极善圆满。其中明指三明,行指止观或三妙行。

[44] 五种:指本经前文所说的剎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与沙门等五种人。

[45] 转轮圣王修行经:高丽藏原作“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等十七字。

[46] 佛在摩罗酰搜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渐至摩楼国: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世尊住摩揭陀国之摩偷罗”,《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佛游摩兜丽剎利,在㮈林驶河岸”。搜——su,为文法上的于格复数语尾。

[47] 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作其他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为其他归依处”,《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炽燃,又或译作“然法灯”,意谓点燃(法之)明灯;又或译作“洲”,本指水中的陆地,此处喻指能安身之所。

[48] 忆:高丽藏原作“识”,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49] 坚固念:《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坚念”。

[50] 剎利水浇头种:又作刹利水浇头王种、剎利灌顶王,意为刹利种姓、经过灌顶仪式正式登基之王。水浇头,即灌顶,指古印度新王登基时取境内海湖之水浇灌其顶。

[51] 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此王拥有七宝,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君臣爱敬),身具三十二相,生有千子;轮宝飞转时,所到之处四方皆服。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金轮王统治四洲,银轮王统治东、西、南三洲,铜轮王统治东、南二洲,铁轮王统治南阎浮提一洲。

[52] 仗:高丽藏原作“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3] 典轮者:看管金轮宝之人。

[54] 王:指本经前文所说的太子。

[55] 婇女:宫女。

[56] 僚:高丽藏原作“寮”,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7] 命:高丽藏原作“念”,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8] 求:高丽藏原作“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9] 现:高丽藏原作“然”,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0] 治正:本经下文作“治政”。

[61] 自用:指自用意,即依自意。《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自出意”。

[62] 犹:高丽藏原作“由”,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3] 伺察所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因偷盗故,其主捕伺收缚”。伺察,指巡察者。

[64] 传:高丽藏原作“转”,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5] 击:高丽藏原作“声”,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6] 更:高丽藏原作“转”,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7] 千岁之时,便有口三恶行始出于世:一者两舌,二者恶口,三者绮语: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人寿五千岁时,有二法增长,即粗语及绮语也”,《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人寿二千五百岁时,复三法转增:两舌、粗言、绮语”。

[68] 五百岁时,众生复有三恶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人寿五百岁时,有三法增长,即非法欲、非理贪、邪见法也”,《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人寿五千岁时,三法转增:非法、欲贪、邪法”。

[69] 五月: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作“五岁”。

[70] 酥油、石蜜、黑石蜜: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酥、酪、油、砂糖、盐”,《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酥、油、盐、蜜、甘蔗、糖”。石蜜、黑石蜜,分别指甘蔗经不同方法熬制而成的白糖块、黑糖块,糖块如石,故称石蜜。

[71] 蝎:高丽藏原作“蛆”,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2] 唯:高丽藏原作“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3] 反:高丽藏原作“返”,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4] 人:高丽藏原作“来”,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5] 刀兵劫:《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四中说:“初刀兵劫,将欲起时,赡部洲人,极寿十岁。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野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残害。七日七夜,死亡略尽;赡部洲内,才余万人。”

[76] 色寿转增: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寿命增长,并增颜色之美”,《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77] 少:高丽藏原作“小”,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8] 二千岁:《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二千五百”。

[79] 嫉妒:《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嗔恚”。

[80] 人当有九种病……九者老: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有三种病,即欲、断食、老也”,《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不食、老,更无余患”。

[81] 弥勒:又音译作梅呾丽耶、末怛唎耶、弥帝礼、弥帝隶,意译作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释迦佛时为佛之声闻弟子,释迦佛授记尊者弥勒当于未来人寿八万岁时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度无量众生。

[82] 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彼亦于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沙门、婆罗门中”。若魔天,如魔之天,通常指他化自在天。诸天世人,应作“诸世人”,因本经前文已经提到“诸天”,本经下文同。

[83] 初言亦善,中下亦善: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宣示初善、中善、后亦善之法”,《杂阿含·二四五经》译作“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中下,指相对于初言之中言与下言。初、中、下,本经下文又作“上中下”。

[84] 数百: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数千”。

[85] 儴伽: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山伽”,《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螺”,《佛说古来世时经》译作“轲”,《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三经》与《增一阿含·非常品·第七经》译作“蠰佉”。

[86] 觚:棱角。

[87] 精勤不懈,灭行成就: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译作“精勤、圆满”,《中阿含·七〇·转轮王经》译作“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

[88] 敛:高丽藏原作“捡”,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9] 念:高丽藏原作“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0] 贤圣所求、护念乐行:意谓如贤圣者所求之护念乐行。巴利本通常译作“具足圣者宣说之舍、念、乐住”,《中阿含经》通常译作“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译作“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护,新译作“舍”,意为中舍,指无作为地平等对待一切。

[91]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92] 漏尽:指断尽一切烦恼。

[9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等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