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无所不及
——心底无私天地宽
《易经》是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也就是说《易经》包括了世上一切的学问。这个定义是谁下的呢?是孔子。那么他下的这个定义对不对呢?过不过时呢?依我看,不过时,而且不会过时。我们来看第六章,这个章节是对易广与大的赞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在这个章节中,开篇孔子对《易》进行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广矣!大矣!”非常非常之伟大呀!接着又对怎么个广、怎么个大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说明。孔子认为《易经》所包涵的学问,“以言乎远,则不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易》所及的东西从距离上说,可以很远,有多远呢?如果用现代的知识来说,远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就这样一直向外括去,到哪儿算止呢?就是没有止,“不御”,就是没有止境,没有边际。以此来形容“易道”的广大,大到不能再大了。就是说它广、说它大,大到没有边际,所以呀,这一句话就把广与大说完了。科学再怎么发展,天文学再有什么新的发现,宇宙再怎么大,都在《易》的范围内。
接下来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易》不光是大到无边,往里看如何呢?也就是小近到什么程度呢:“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说近呢?就是“静而正”。这里所说的“正”在哪里?正就在你的眼前,近在眼前。近到和你的眼睛没有距离。也就是说这《易道》说远远到没有边际,说近近到没有距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什么是“静”呢?我们知道越细微的东西越静,细微到没有了动静,但只要有形体的东西都会动,达不到绝对的静,而这里形容《易》所容纳的东西小到“静”。静到极致,便是虚空了。这也就是《易》的一种状态。所以要体会易学的道理,必须要静,要有最宁静的境界,静得一点杂念都没有,要有至静、至正的头脑与心情,才能研究《易经》。忙乱的时候,没有办法研究《易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形容这种状态叫“致虚极,守静笃”,人只有到了这种状态,才能体会到天地宇宙万物的真谛,才能“得道”。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把远的说了,把近的也说了,不管远的、宏大的、蓬勃动荡的,还是近的、小的、虚空寂静的,《易》全都包含在内。接着说这一句,不过是作个总结。就是说你要把天地之间所有东西能包括尽的并且非常完备的也只有《易》了。总而言之,天地间一切的学问及最高的原理,要想通达,也就必须要通《易经》,才能融会贯通,“备矣”,完备了。用来说明天地之间的事情乃完备无遗漏。
孔子在这一章开篇就赞美“易道”的广大,广大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程度。用了三句话来把“易道”的这种特征就说得一清二楚了。接下来通过天地两个卦的特性来写“易道”的广大的生成。这个内容很多,专门再做一个题目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