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教子立命
【原文】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1]。”又云:“惟命不于常[2]。”皆非诳语[3]。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4]想;即时[5]当顺利,当作拂逆[6]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7]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8],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9];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10]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11]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12]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13]、至真至正之理,其[14]熟玩[15]而勉行[16]之,毋自旷[17]也!
【注释】
[1]天难谌(chén),命靡(mí)常: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因为天命是无常的,并非固定不变的。出自《书经·咸有一德》“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孔传说:“以其无常,故难信。”谌,相信。靡,没有。常,一定。
[2]惟命不于常: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出自《书经·康诰》:“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其意是: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使得我们周人列祖列宗的祭祀断绝啊!《大学》引用了这句话,说:“《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3]诳(kuáng)语:骗人的话,或者说谎话或者说大话。
[4]落寞:失意潦倒。
[5]时:时运。当时的运数;一时的运气。
[6]拂(fú)逆:指违背,违反。
[7]贫窭(jù):贫穷。
[8]望重:指名望大。
[9]愆(qiān):罪过,过失。
[10]闲:防止,禁止。
[11]俊秀:才智杰出的人。
[12]因循:疏懒;怠惰;闲散。净空法师说:“‘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
[13]邃(suì):深远。
[14]其:表示祈使。当,可。
[15]熟玩:认真钻研。净空法师说:“‘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
[16]勉行:尽心尽力去实行。
[17]旷:荒废,耽误。
【译文】
《书经》上说:“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天命是无常的。”又说:“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不是骗人的话。
于是,我就知道:凡说祸福是自己造成的,这是圣贤的话;如果说祸福是由上天所赐的,则是世俗的言论。
你的命运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即便时运顺利,也要常作不如意想;即便眼前丰衣足食,也要常作贫穷困苦想;即便大家都很爱敬你,也要常作惭愧恐惧想;即便家世名望再大,也要常作卑下想;即便学问很优秀,也要常作浅陋想。
往远想,要弘扬祖宗的美德;往近想,要以自己所修功德掩盖父母的过失。往上想,要报答国家的大恩;往下想,要营造家庭的幸福。往外想,要救人之急难;往内想,要防止自己心中生起邪念。
一定要天天都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都改正自己的过失;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会一天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一天没有过失可改,就一天没有进步。天下聪明而有才智的人实在不少,他们之所以道德没有越修越好,事业没有愈做愈大,就只因为混日子,白白地耽搁了一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乃是至精、至深、至真、至正之理,你应当熟读深思,细细去体会,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千万不要虚度光阴啊!
【解读】
本章是全篇的总结,了凡先生总结自己的经历,用自己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事实告诫儿子如何安身立命。
首先用《书经》的话总结全篇的宗旨。《书经》又叫《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
了凡先生引用了《书经》的话“天难谌,命靡常”来总结全篇。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多有误会,第一个“天”,我以为应当是指天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要是如有些人理解为上天或上帝、天帝,那么翻译为“天帝是不可相信的”,岂不是大不敬?故不能这样理解。但理解为天命即命运,则顺理成章,与后面“命靡常”互文生义,即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因为命运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命运是不可相信的。这也就是说命运是自己创造的,并非上帝或任何神灵可以无缘无故地赐给你福报或者降临灾祸给你,你自己的祸福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因你善恶行为而变化,那么祸福也是处于变数之中。君子立命,应当努力行善,才会趋吉避凶,这才是此篇的宗旨。
“天难谌,命靡常”是说“命数定而有变”,即人皆有命数,但是行善、作恶会使命数发生变化。正如净空法师所说:“‘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的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但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命靡常’,《太上感应篇》明白地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书经》又说“惟命不于常”,这更是明显地说明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的。《大学》引用了这句话,说:“《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什么意思呢?《书经·康诰》里面说“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走上行善的道路,从善而不变,那么就能得到。得到什么?对于君王来说可以得到天下,对于百姓来说可以得到幸福的生活。相反,如果走上不善(为恶)的道路,为恶而不变,那就会失去。失去什么?对于君王来说会失去天下,对于百姓来说会失去幸福的生活。正如净空法师说的“惟命不于常”这句话,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所以了凡先生最后总结说:“凡说祸福是自己造成的,这是圣贤的话;如果说祸福是由上天所赐的,则是世俗的言论。”
了凡先生郑重叮嘱儿子,这些圣贤的话绝不是骗人的话,你一定要相信。又说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乃是至精、至深、至真、至正之理,你应当熟读深思,细细去体会,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千万不要虚度光阴。佛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相信圣贤说的话真实不虚,然后才能得救。
净空法师说:“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着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还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地位、威势、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的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走,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着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了!”
“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净空法师是弘扬净土法门的,所以他强调最大的信(佛门叫作真信切愿)就是相信有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能往生净土。上文谈到准提咒,笔者已经说过念咒的威力,可以净化心灵,超凡入圣,并非什么迷信。而念佛与念咒相比,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念佛一样净化心灵,心净则有净土,这也没有什么迷信,所以我们不要一谈到念佛,就是宗教,而一般人理解宗教就是迷信。如果人们相信有西方净土,一心念佛,今世的命运得以改变,死后是否往生净土还不知道,但今世的命运已经改变,又何乐而不为呢?
清代截流禅师说:“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冤。”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远大志向,只是做些一般好事,命运是改变了,但没有摆脱六道轮回。如果做了大善事,下世就会大富大贵,因为地位高,就可为所欲为,反而因为富贵而堕落,这样看来前世修的福是不是修得很冤枉?因为富贵而堕落,到下辈子就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佛门称为“三世冤”。
所以一个人即使现在地位显贵,也决不作显贵想,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利用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去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三世冤”的情况出现。如果因为显贵就为所欲为,不仅下辈子堕落三恶道,今世也很危险。没见富贵人家出了很多败家子吗?如果地位显贵做尽坏事,即使自己一时半会没有潦倒,家里也因出败家子会把家产败光。所以,了凡先生非常害怕出现这种情况,他就谆谆告诫儿子:“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即便时运顺利,也要常作不如意想;即便眼前丰衣足食,也要常作贫穷困苦想;即便大家都很爱敬你,也要常作惭愧恐惧想;即便家世名望再大,也要常作卑下想;即便学问很优秀,也要常作浅陋想。”这就叫居安思危,不要使祖宗的福德在自己身上全部享尽,就要时刻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不管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公仆去造福众生。曾国藩叫作“求阙”,在富贵名利上,总要使自己有缺陷,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先有想法才能指导实践,这就叫“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了凡先生告诫儿子:“往远想,要弘扬祖宗的美德;往近想,要以自己所修功德掩盖父母的过失。往上想,要报答国家的大恩;往下想,要营造家庭的幸福。往外想,要救人之急难;往内想,要防止自己心中生起邪念。”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自己有远大的抱负,慢慢地、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凡先生告诫儿子的这些想法,有大有小,大到报效国家,小到一家幸福,都是从心中先有美好的愿望开始。
佛教提出“信愿行”,首先要相信,然后要发愿,最后落实到行动,三者缺一不可。前面说了“信”,上述了凡先生提出的这些想法,实际上就是发愿,这些愿望要发得真诚,只要发得真诚,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但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的。佛门有句话“一称南无佛,即已成佛道”,成佛是多么伟大的目标,但一个人只要称一声“南无佛”,即使他现在多么贫贱,但总有一天会成佛的。
当然,如果“信愿”马上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就能够更快地看到成果。了凡先生告诉儿子如何行动呢?那就是先要改过,这是第二篇的主题(改过之法)。
在本篇结尾,了凡先生告诫儿子要天天改过,日新月异,千万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凡先生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教育,后来中了进士。
【例证】
信就能得救
(出自《列子·黄帝》)
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一直信以为真。
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个水便可以得到!”
商丘开游过去,又再游了回来,果然找到一颗宝珠。
不久,范家的仓库发生火灾。
范子华先生告诉商丘开:“如果你能进入火中拿出有文彩的丝织品,我便有赏赐!”
商丘开进入火中,往返几次搬出主人所吩咐的东西。在熊熊的烈火中,他的身体丝毫没有烧焦。
众人向他道谢而且请问诀窍。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以为你们所说的都是真话,唯恐自己的诚心不够,无法彻底奉行,不知道形体的施为,也没有考虑到利害关系,专心一志便没有忤逆的事物发生,如此而已!”
孔子知道这一件事,便告诉学生说:“至信的人可以感化万物,感动天地、鬼神,纵横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而无所障碍,它的大用岂止在进入水火和险境平安而已吗?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仍然能如愿以偿,没有障碍。何况对方和我都出于真诚呢?(那威力可就更难以想象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信以为真”,这个“真”就是没有一点杂念,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奇迹,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假事可以变成真事。“信则得救”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商丘开连普通人的话都信以为真,那么如果我们相信圣贤的话,相信圣贤留下的经典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念佛成佛的樵夫
(出自《法华经》)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者到祈树给孤独园求出家。佛陀的大弟子们看见后,就先用自己的神通观察他前世的善根,可他们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到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有任何一念善根。
于是就说:“你一点善根都没有,怎么出家呢?出家也不能成就。”
这老者一听就号啕大哭,这么一哭就被佛陀听到了,佛陀出来就明知故问:“这位老者怎么在哭?”
弟子们说:“他要出家,可是我们看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
佛陀说:“他有善根,让他出家吧!”
这老者一出家,精进用功,不久就证罗汉果(不再入六道轮回)。
这些大弟子疑惑了:“这个人八万大劫内没有一点善根,怎么一出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证罗汉果呢?”他们就请教佛陀。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可这老者在无量劫前是一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啊!就凭这无量劫前,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今天遇到我,缘成熟了,应该证阿罗汉果。”
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说明“信愿”很重要,你相信有佛,念佛求保佑,虽然只是满足自己眼前的愿望,也没有好好去修行,但正因这一点“信愿”,也就成了今后成佛的果。
提前买义的孟尝君
(出自《战国策》)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他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其中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那个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高呼万岁。孟尝君一听他把债券烧了,虽然名为“买义”,可他认为对他的损失很大,所以他听完冯谖的报告后很不高兴。
这里就说明孟尝君没有冯谖那样的长远眼光了,他不懂得一个人贵显时还要想到自己哪一天或许就穷困潦倒了,如了凡先生说“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这样才能预作准备。可喜的是他的食客没有白养,为他提前做好了准备。
果然,仅仅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他的封地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的热烈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远虑。
由此可以证明了凡先生说“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是多么有智慧的话!
【名言哲语】
毛泽东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出自《纪念白求恩》)这点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精神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人有了白求恩精神,就有了凡精神的现实版,这是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的新境界,如果我们按照毛泽东说的去做,有了这种无私精神,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一个人能够慎独,就能做到了凡先生所要求的“天天都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都改正自己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