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我一十七世为士大夫①
《文昌帝君阴骘②文》中所说,都是文昌帝君现身说法。因此以“我”字开头,说“我”在一十七世中所做过的事。特意把我们身体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无损坏的东西,指示出来。人们只因为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不知到哪里去,就说人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他的行为就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文昌神非常害怕这种思想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谬种流传,遗害万世,所以把自己一十七世轮回转世的事说出来,忠告天下的人。文昌神既然有一十七世,我们也一定有一十七世。因此,现在种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会有福报;种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会有福报。(人只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如果知道有来世,自然就会去修来世福。)理解了这篇开头语,就等于已经忏悔了一半的过失。
人们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体会。例如“我”字、“身”字,常常就模糊混看过去了。如果知道“我”可为“身”,“身”不能为我,才知道“我”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无限时间都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忽然来了。好像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者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戏,或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从身体来说,能看和能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我”。身体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了就渐渐听不清楚了。“我”就没有生死,故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的神识不会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了,但指挥耳朵的神识却清楚。(如果认为肉眼肉耳就是“我”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而被身用啊!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③,更可以有无量无边劫。文昌神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了。文昌神可以为百姓身,也可以为贵人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④地狱鬼畜身。文昌神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了。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⑤也多。文昌神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前世的缘分也多。这样看来,“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生命轮回的十七个驿站,投胎出生靠缘分,百姓贵人等身份都是演员,身体只是一个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明白啊!
前世后世,好像昨天和明晨一样,来的快,去的快,它是我们生下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教的发明创造。例如五脏⑥六腑⑦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却看不见,但因为借医生的口说出来,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因此选择用药。
如果人无后世,没有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子的仁,但颜子⑧反而很早就死了。无恶不作的盗跖⑨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乐得作小人,天地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就会得到福报,才会时时戒备提防恶念的出现。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除没有根据的毁谤。
佛教“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吗?既然痛恨它,就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用佛理来劝世的人,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过去的是前生,还没有来的是后世。步步证据确凿。试问:这些说法中哪一个可以用“虚无”二字来形容呢?如果认为地狱天堂离奇虚妄,前世后世渺茫不见,说身体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这种看法恰与“虚无”二字相符。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按理来说,舍一身又受一身,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平心而论,“寂灭”二字,谁当受它。可叹啊!自己是侏儒⑩,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痴了吗?
用刀杀人,只不过杀害了人的肉体;如果说没有后世,就径直斩断了人的慧命。斩断肉体,危害只有一生,斩断了慧命,就延伸到后世。因此劝人改恶修善,还是次要的工夫。先劝人认识清楚,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从根本处入手。
没有后世的说法,如果出自那些凶恶小人,人们就会轻视忽略这个问题。就像把剧毒放到臭食里面,吃的人自然就会少,这种危害就较浅。如果没有后世的说法出自正人君子,人们因为尊敬他而信任他。这就好比是剧毒投进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这种危害就大了。
我是一介书生,自有书生习气,平常听到三世轮回的说法,无论信与不信,都不肯说出口。现在悟出《文昌帝君阴骘文》既然是文昌神所说,一十七世轮回必然千真万确,我就可以借此劝告天下人了。为什么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一十七世之说,使我明白了生命本来就没有什么长短。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人与人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我怎会没经历过呢?因此,一十七世之说,使我看淡了贫贱和富贵差别。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也能安然忍受了。因此,一十七世之说,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一十七世之说,能够化贪残为善良。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参阅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来,这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一十七世之说,能转愚痴为智慧。如果能明白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又何须再去书海中寻找真理。
①士大夫:指官僚阶层,也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②骘(zhì):安排;定。
③劫(jié):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也泛指极长的时间。意译作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在印度,通常指梵天的一天,即人间的四亿三千二百万年。佛教则视为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④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⑤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⑥五脏:心、肝、脾、肺、肾。
⑦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⑧颜子(公元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⑨盗跖(zhí):春秋末期人,盗贼之王,恶名远扬。《荀子·不苟》说他:名声显赫,象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庄子·盗跖》说他:带领部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⑩株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例证故事(二十二则都出自《文昌化书》)
天赐贵子,振兴儒学
文昌帝君说:我死了后,魂魄飘游人间,来到会(kuaì)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求子。此时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空,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到他家里。我乡剪发文身①,盛行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鞋帽,自习礼文(儒服儒冠从此开始)。刚开始的时候,远近没有人不认为我怪异的,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我学习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②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对我说:“中国应当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遗漏一点。后来大家就跟我学习,我就成为老师了。
〖按〗孔子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③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天。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时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了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则在周朝兴盛时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千秋。难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吗?
①文身:在人身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
②唐虞:上古时代朝代名,唐为尧所建,史称陶唐,虞为舜所建。
③尼山: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之母颜氏在此山祈祷而生孔子。
劝谏成王,调和关系
文昌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勋,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边向他进言。当时虽是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的心从来没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时候,听政于周公,后来听信谣言,对周公常怀不满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就常常以君臣能够始终共享苦乐祸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进谏成王,但谏书的稿子经常被烧了,故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因此周公东征,虽然四方诸侯流言蜚语,连召公也有怀疑了,但最后能够保全,我在中间也出了一些力。
〖按〗张氏本是黄帝的后裔(yì)①,文昌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后托生常多姓张。世上流传二月初三日是文昌帝君生日,只根据文昌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广到文昌多生,那么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文昌的生日呢?
①后裔:后代子孙。
补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传位于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助,管理国事。其他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满,造谣中伤,说周公有野心。商纣王之子武庚心怀企图,他被封为殷侯,常与三个弟弟勾结,煽动叛乱。这个时候,谣言太盛,连重臣召公也怀疑起来。周公很难过,披肝沥胆与召公谈了一席话,召公被感动,消除误会。费了三年工夫,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叛乱。帝君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进忠言,为保全大局作了贡献。致使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史称“成康之治”。
团结亲族,扶危济困
文昌帝君说:我在京城十年,离别家乡很久了。有一天,读到了周公鸱鸮①诗,忧伤而感动,有怀乡之情,就向朝廷告老还乡,乞求埋骨故土。回家后,看见村里人大多贫穷,就倡议建立义庄,救济困难,医治病人,扶助嫁娶,助学读书。这种风气一推广,大家都一齐来仿效,义庄就越来越多了。
〖按〗这时帝君用歧黄②医术救治人民,经营办理义庄,具体负责的都是帝君的儿子。
①鸱鸮(chī xiāo):我国古代指一种似黄雀而小,嘴尖如锥的鸟。
②歧黄:歧伯及黄帝,是医家之祖。
荣归故里,路遇异人
文昌帝君说:我在朝廷时,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非极乐),有位大圣人(即释迦牟尼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视生死为朝暮,视恩仇为梦幻。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无生无灭。我曾经很敬仰这位圣人,向往学习这些道理。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时,在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他在闹市中唱歌,歌中的意思与我的心意很吻合。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请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叹息,把心印①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记住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寿命无限。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导后,就知世间的缘份已尽,把一切想法都放下了。时值中秋,汇集亲朋,留下遗言就去世了(遗言记载在化书上)。
〖按〗有人认为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就会怀疑文昌当时从什么地方听到僧道中人的话。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历史记载,就知道西周的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这时只见太阳出现双轮,五色祥光,射向太微②,遮没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猛涨。昭王叫太史苏由占卜,得乾卦九五③,说:“这是西方圣人诞生之相,千年以后,教法将传到我国。”昭王叫人刻石记下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书异记》及《金汤编》)。到周穆王时,西方国家有神人④来到中国,他能够出入水火,击穿金石,翻转山河,移动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让他住在那里(出《列子》)。因此,山西五台山,陕西终南山,苍颉⑤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几个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迹。《列子·仲尼》引孔子的话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孔子又有一本书,叫作《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也说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还见有人引用这本书)。又曾考证秦缪公时,陕西扶风发现一座石像,缪公不识,放到马棚里,缪公就得病,梦见天神谴责,醒来后就问身边的臣子。大臣由余回答说:“我听说周穆王的时候,有神人来到我国,说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终南山做中天台,高千多尺,基址现在还在。又在苍颉台建造三会道场。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这里吗?”缪公说:“最近发现一个石人,衣帽不是现在的样式,丢在马棚,难道是因它引起的吗?”由余一见,惊骇地说:“正是佛神啊!”(朝鲜、日本往年佛法没有传去时,土中有祥云涌出,挖开获得阿育王⑥塔)缪公恭迎到清净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缪公误以为石神发怒,就杀三牲⑦祭拜它。这时出现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抛向远处。缪公非常恐惧,就问由余。由余说,“我听说佛喜好清净,不吃酒肉。爱惜物命,就如保护自己刚生的孩子。大王想要祭祀他,果饼就可以了。”缪公非常高兴,想要塑佛像,却找不到人。由余说:“从前穆王建造寺庙的旁边,应该有工匠。”就在苍颉台南村,寻找到一位老人,叫作王安,已经有一百八十岁。他说曾经在三会道场,看见有人塑佛像,但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无力承担塑像任务了。再到其他村子,悬赏征招,找到了四个人,塑造了一尊铜像。缪公看了很欢喜,在土台上建楼阁,高三百尺,来供养铜像,当时叫作高四台(出自《天人感通记》和《法苑珠林》)。从前杨雄⑧、刘向⑨,寻找藏书,常常看见佛经。这样看来,则孔子所说,及文昌所闻,就有来历了。可惜当时佛教还未东传,说得比较简略。
①心印:彼此会意。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②星垣名:三垣之一。《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索隐:“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宫也。”
③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飞在天上,见贵人有利。
④原文作化人,即指菩萨化身,变化为人,化度众生。又指会幻术的人。
⑤苍颉(jié):始创文字的人。
⑥古印度国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罗门教,残暴无常,后改信佛教,广施仁政,建立八万四千塔,又派人出国传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⑦指牛、羊、豕(shǐ,猪)。
⑧扬雄(前53年—18年),西汉蜀郡成都人,成帝时拜为郎,王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他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
⑨刘向(前77?—前6),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成帝时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补充:《列子》引孔子话:“商太宰(p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所知。’太宰大骇:‘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
老子也曾谈到佛,他说:“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说:“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这些内容在永明延寿禅师的《万善同归集》都已引用。
《起世界经》云:“佛言,我谴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延寿禅师说:“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
洞庭为仙,张家作子
文昌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停留在那里欣赏。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生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shān)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①,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他当时在神道),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糊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按〗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文昌前世已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爱恋山水,就被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就在不知不觉中已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想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怀中,等到发现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于茫茫业海的凡人!
①五衰:一、头上花萎;二、衣裳污垢;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感受,眷属也相继离开)。
张家儿子,孝名远扬
文昌帝君说:我的亡父姓张,名无忌,作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①职务。当时厉王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以至于拘禁说他过错的人。我父亲曾经直言劝谏,厉王发怒,放逐番阳而死亡。这时我还很小,跟着母亲黄氏送葬,回到了黄河以北的故土。十岁时出外读书,取名叫作忠嗣,是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已经成年了,祖父把我过继作为儿子,取名为冲。母亲黄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训导我(帝君自己说母亲每天诵观经,晚年无病坐化,更信这时已有佛法)。等到宣王继位,宣布前朝臣子无罪而死的人,都录取他们的后代为官。我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②鸣冤。宣王颁诏恢复了亡父的官职,谥(shì)号③为献,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兄允思,不幸早亡,母亲经常为他伤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mào)阳过继给她,以安慰母亲的心。祖母赵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孙承子,身穿重丧之服三年,哀毁④的名声远近闻名。当时大家以孝友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有人喊了。
〖按〗这就是诗中所咏张仲孝友的事迹。帝君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呢?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⑤的关系,从佛教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①执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②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击石鸣冤。
③死后追加的封号。
④居父母之丧非常虔诚,《宋书》张敷伟:“居哀毁灭,孝道淳至,”
⑤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
惩恶保善,赏罚严明
文昌帝君说:我曾经做众山之神(在周朝末年),凡属我部下的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都由我来管理。青黎山神高鱼生,看上民女孙涤(dí),抓走她的魂与她发生淫乱(可以抓到她的魂发生淫乱,也可以抓他的魂惩罚他。认为锉、烧、舂、磨没有地方施加,难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吗),被邻居白池龙神知道,向我报告。我暗中调查了这件事,把山神与民女都喊来,使山神低头认罪,把民女的魂送回去,那孙家女子就苏醒过来了。然后,我严惩了山神鱼生。鞭打三百,罢了他的职。这时山下有已死孝子吴宜肩,曾经为父亲刺血写《楞伽经》四卷(从这里可以看出,杨雄、刘向所说看见过去有佛经的事情,更有根据了),死后三年,还没有授予职务。我为他保奏上帝代替鱼生职务,上帝回报说:“可以”。从此大小神灵,都知敬畏。
〖按〗六天①都有欲念,只不过天福越高,欲念越轻。山川神灵,大抵罪福参半的多,恋女勾魂,是应该会发生的事。
①六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生为帝子,被吕杀害
文昌帝君说:我看见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当作小草一样任意践踏。我就急忙报告天帝,愿意化身下凡,出人民于水火之中,救众生到安乐之地。但只因为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违抗。不久就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去投胎托生。在云霄间,看见秦朝战火之后,汉宫鼎新,汉帝正与戚夫人亲语。监生对我说:“到这里你就是汉帝的儿子了。”我正张目望去,就被监生一把推下去了(这就是中阴身,帝君还没有发觉),落在帝侧戚夫人的怀里(凡人托生,看见父母会合。如果是男胎,就对父亲生怒心,对母生爱心。如果是女胎,则与这种情形相反。至于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不再一一叙述),不知不觉就变人了。汉帝认为我神骨与他相似,举动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要立我为太子,没有成功。汉帝去世后,我被吕氏杀害。吕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残酷毒辣(须知张良迎四皓,前世与文昌帝君母子也一定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变成一条大蛇,吞尽吕氏一族才心甘(后世果然变蛇报仇,可见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
〖按〗我初读佛书,看到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心里暗中惊讶。等到静观世事循环,才知这种议论,不是出世的圣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吕后为仇,以高祖为恩。然而吕后之所以恨戚夫人,全是因为高祖宠爱她,等到越爱越深,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时,吕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这样看来,吕后固然是戚夫人的仇人,高祖又怎能说成是戚夫人的恩人呢?这就是怨从亲起的说法啊!(这里就是格物①的学问)既然怨从亲起,如果不作平等观,就永远也不能解脱了。
①格物:即是认识宇宙人生的内在规律,从现象看到本质,从个性看到共性,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佛说怨亲平等,是观察众生后的普遍性结论。佛教认为,不作怨亲平等,则怨怨相报,永远也没有了结。沉转轮回六道,永无解脱苦痛的希望。
补充: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生性软弱,不宜为帝,而如意很象自己,就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遭到吕后和大臣反对,连张良也帮助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的四个隐士叫作“商人四皓”(皓hào,白发老人)来辅佐太子刘盈。“四皓”带着太子见汉帝,汉帝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汉帝死后,吕后加紧纂权,刘盈立为汉惠帝,大权都掌握在吕后手里。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把赵王如意召回长安。汉惠帝知道太后想要害死如意,就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汉惠帝出外练习射箭,见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来后,如意已死在床上。吕后杀了如意,又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去,挖出她的双眼,迫她吃了哑药,把她扔猪圈里。汉惠帝见吕后如此残酷,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从此不问朝政。
邛池变龙,水淹全城
文昌帝君说:我自从遭遇吕氏之祸后,一心想报旧仇,顾不上这样会废止以往的修行了。吕氏死后,虽在阴间受尽痛苦,但余孽还没有清偿,我与她就一起出生到东海之滨——邛池邑。邑令吕牟是吕后的后身。我母亲也生到了这里,又为戚氏,因为过去享福太过份,所以到这里很贫困。嫁给张家,老而无后,靠割草度生。有一天他们到山野,为无子而伤心,哭着向天祷告,以至于一起割臂出血,滴到石凹之中,说:“如果这石头下有动物出生,就是我们的后代。”我正被母亲的心感动,不知不觉神识已进入她的血中去了。第二天母亲揭开石头一看,血已变成蛇,金色寸长,就是我的身体。母亲收养了一年,头顶上就生出角来,腹下长出脚来,能够变化,每当要下雨时,我就从中帮助。身体长大后,食量也一天天增大。看见羊猪狗马,就吞食了。邑令有良马,是吕后所投胎,我就把它咬死吃掉了。邑令大怒,逮捕我父母入狱,限三天不把我交出来,就要处以死罪。第二天我变为一个儒生,拜见邑令,要他释放我父母。邑令说:“张家两个老混蛋,家养妖蛇,吃人的六畜已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马,我正要为民除害,怎能放出?这是他自养妖蛇所致,杀了应当。”我说:“物命互相抵偿,这是前世的业报。您要为畜生杀人,可以吗?”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说:“您面有死气,应该善自爱惜。”说后隐形不见,左右的人都认为我是妖怪。我于是就向天帝报告怨情,陈述前世母子无罪,死于吕家人手里,今天想要报仇。奏章送去还没有等到回音,就忍不住心中愤恨,一时冲动,就变化风雨,呼云吐雾,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围四十里都淹没了。涨水之际,我把父母背出来了。这时正是孝宣时候,今天所说的陷河故事即是指这一件事。
〖按〗帝君虽然多世以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积累功德,不断鞭策自己,多修善行,但毕竟所得都是人天福报,没有修出世大法。可幸能后遇释迎牟尼佛,才最后解脱啊!否则,怨怨相报,是永远也没有结果的。所以菩萨如果想要普度众生,必须先登上智慧之船,然后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随机弘教度化众生。
池龙受惩,遇佛得度
文昌帝君说:我把与吕后结怨的情况奏知天帝,没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动。虽然一时痛快,但气平后就很后悔。第二天帝音连下,因为海神晁闳(hónɡ)揭发我擅用海水,淹死人民五百多户,以人口来计算,共死二千多人,除去我前世的仇敌八十几人外,其他的都是枉死。天帝命令惩罚我,以我为邛池龙,囚禁到积水之下。因为连年大旱,水干为泥,我的身体广大,无处可躲,烈日暴晒,内外热恼,无数鳞甲里面都生了小虫,吸血咬肉,没有休止,辗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是人间五百年)。有一天早晨,天气突然变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飘过,中间现出圣人瑞相,黑里透红的头发像螺一样旋转交叉,再从四面合拢起来,金色的身体像月亮一样容光四射,现出各种微妙好相,稀有光明。山灵河神,万圣精英,稽首顶礼,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又有天香缭绕,从四面汇合起来,天花纷纷飘落,所落之处都成为春天。我于是耳聪目明,鼻息相通,心清口润,发声朗朗,仰头哀号,乞求救度。大家对我说:“这是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大丈夫当如此),现要让教法流行中国,你既然有缘相逢,前世罪业就可解除了。”我跃身到天光中,详述过去因果报应的事情。世尊说:“好啊!帝子,你一向以来孝家忠国,作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只因为我执未尽,执着有我有别人,不知众生同体,怨亲平等,就放肆杀害了许多众生。你现在还有怨敌仇人的想法和愤怒愚痴念头没有?”我听到了真理,心里豁然开朗,无人相,无我相,妄念顿息。回顾龙身,随念消失(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身体变为男子,受佛灌顶,智慧顿开,我就归依了佛陀。
〖按〗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①四种,他们中间的苦乐差别,相隔天远。所以娑竭罗龙王②说:“龙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狱,有的等于人畜饿鬼,各随前世善恶业力受报。”过去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条瞎龙,住在热水中,全身鳞甲内被小虫咬食,哀号呼救。又有无数饿龙,泪如雨下,向佛陀询问自己前世因缘。佛为他们一一开导,叫他们受三归五戒③,使这些龙都脱离了苦道(见《大集经·济龙品》)。应该相信啊!佛为三界④导师,四生慈父,佛光所照之处,能使盲人得视、聋子得闻、跛子走路、哑巴说话。文昌帝君过去世,因听到出家人的歌声而感动,下车拜师,智慧灵根,种植很深,所以今天能够面睹慈容,顿时消去前世罪业。
①胎生:在母胎内成体后出生,如人。卵生:在卵壳内成体之后出生,如鸟。湿生:依靠湿气而受形,如虫。化生,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如天人,地狱。
②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说依国而立名,又作娑伽咖罗龙。
③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即不杀、不偷,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④欲界: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世界,四禅十八天都是。无色界:色相俱无,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世界。
阴阳兼管,明察秋毫
文昌帝君说:我因为前世有善政,世寿才尽,就又出生在顺帝永和年间,取名叫作张孝仲,大概是不能忘记自己前世的旧名罢。虽然没有当大官,但承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应付世务,夜间管理阴间。凡是人细小难察的事我都知道并记录下来,以至于灵鬼妖邪的意图,我无不事先就知道。
〖按〗太仓①有一个人,曾经被派到阴间做事。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阴府官署授给他一块牌一支杖,牌上写着所抓人的姓名。杖一到手,一瞬间就能穿山入海。将所抓人背到杖头,即使多到几十人,也轻如羽毛。一到天明就与一般人没有差别。他心里很厌烦这件事,想尽了办法也摆脱不开。有位僧人,劝他出家受菩萨戒。他听从了,从此这种差使就没有了。
①太仓:江苏太仓县。
乱箭中身,以偿前命
文昌帝君说:我因为多世积德行善,就渐渐恢复神职。但还有命债没有偿还,还没有因缘相会,就又生到黄河以北地区(经上说:前世身骨比须弥山①还高,所吃母乳,比大海水还多)。随邓艾攻打蜀国,我作行军司马②,劝邓艾③从小道出击,避开锋芒之祸。等到深入敌军,遇敌将诸葛瞻④,答应封他为琅琊王⑤,他不听从。两军交接,敌军中坚力量,正与我相对,乱箭都向我射来,等诸葛瞻被捉住时,我已全身重伤。这大概就是以前邛池淹死人命的报应了。
〖按〗《楞严经》说杀业的报应,即使过了数不清的长时间,还在互吃互杀,好像一个车轮一样旋转不息,互为高下。但是,邛池的报应,还是刚刚发生的事,就说从此帐清没有欠缺,恐怕没有这样的好事。
①译为妙高山。因为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故称妙;各山不能相比,故称高。高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各山之王。是宇宙中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②三国魏咸熙元年,司马昭挟魏帝止长安,这时各王公都在邺坏,就以山涛为行军司马镇守邺,行军司马一号从此开始。
③邓艾(197—264),三国魏棘阳人,字士载。仕魏至城阳太守,都督陇右诸军事,追封邓侯。魏伐蜀,艾督军自阴平道入,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至成都,蜀主刘禅降。进官为大尉。后钟会诬谋反,被杀。
④诸葛瞻(227—263),诸葛亮子,字思远。由骑都尉累官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蜀后主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魏将邓艾伐蜀,瞻督各军抗拒。艾送信诱降,瞻怒斩来使,战于绵竹,兵败,与其长子高都死。
⑤原秦封郡名,在山东省诸城县。后东晋司马睿(元帝)为琅琊王,避居安徽滁县,故琅琊又指此地。
位列天神,分管桂籍
文昌帝君说:上帝因为我多世是文儒,用尽心思,勤读古书,就命我为文官,掌管桂籍①。凡读书人乡举里选②、大批制科③、服色俸禄、封赠④等等,都要报告我,以至于二府⑤取落,都属于我分管。
〖按〗世间如果有人要做考试官,那么投机钻营的就会想尽办法拉关系巴结。即使乞求哀告,也在所不惜。但是那考试官,只能管一个地方,不能把持天下之权,只能管一任,不能延及三年之后。而且典司小试,没有权力参加乡会。掌管科名的,没有选拔的权利。即使进退升降都由我,有时也有意外。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怎么会这样难啊!有一位考试官,不分贵贱,最公最明,不病不老,不用去巴结,不必费钱财,不必靠情面,从县试到廷对,由典史⑥到台衡⑦,一切进退升降的大权都由他主宰。但是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反不去尽心尽意地结交,可以说是明智吗?投其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没有其他,只靠学习文昌帝君的德行罢了,流通文昌帝君宝训以有益于世罢了!
①科举人员登第人员的名册。
②读书人的两级考试。里是最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
③唐朝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在殿廷诏试的称制科举,简称制科、制举,以后沿用。
④朝廷推举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父母。父母未死的称封,已死的称赠。起于晋宋,至唐始备,沿用到清,越到后来,封赠范围渐广,职位渐高。
⑤本指汉代丞相和御史的官署,也代称丞相和御史。宋代中书省和枢密院称二府,把持文武大权。
⑥县官。
⑦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衡、玉衡、北斗杓三星)都位于紫微宫帝座前,此借喻宰辅大臣。
行菩萨道,得佛授记
文昌帝君说:我听从了佛陀的教导,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门,身心清凉愉悦,仿佛登上了宝山。因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不二法门,所以关心人民疾苦,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四川一带受水灾,人被冲进洪水中,随水漂沉,痨病、恶疮等病四处泛滥。我变化为这些受苦人的同乡,扮作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没的几千人。又变作医生,亲自为人民诊病,使很多人都活下来了。有一次,我又遇见了释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当能作佛,叫作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道帝君将来必成佛,那么我们将来也必成佛)。”
〖按〗“鹫峰古佛”就是灵鹫山①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所处这一段时空叫贤劫,这段时间里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②,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为什么名为古佛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逝世。“安乐不动”圣号是文昌帝君将来成佛的名称,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恒河沙③劫,供养护持多少佛,才会证到这个果位,不是说他现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④、八十随形好⑤,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文昌帝君地位还在玉帝下面,凭玉帝的资格看他的菩萨果位,还非常遥远,何况文昌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说文昌帝君现已证果,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文昌帝君,而实际上却败坏了文昌帝君的名声。
①灵鹫山:旧称耆阇崛山,新称灵鹫山或灵山、鹫峰。因山形似鹫,而且山上有鹫鸟,故名。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②第一佛名拘留孙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为迦叶佛,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弥勒佛。
③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经中常以恒河的细沙喻最多的数。
疑难问答
问:轮回的说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规律,但这种说法出于佛经,孔子未曾清楚地讲过。
答: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能还去分佛经和儒经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言语,能够传于后世的,又有多少呢?(一部《论语》不过12700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8503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在《六经》、《四书》上①,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孝顺父母吗?况且“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②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③《周易》六十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以“未济”④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象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①《六经》:指《易》、《礼》、《乐》、《诗》、《书》、《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曾子(参)、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②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它之所以生,反求万物的终结,故知它之所以死。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
③《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意思是“诚是具体的、有过程的,万物有它的结束,就有它新的开始。”
④《易》卦六十四为“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以来济终焉。”即是说事物是生生不绝的,因此用未济为终”。
问: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东汉。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没有听说过了。
答:唉!你真是枉读古人的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熊吗?①(出自《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并托梦给她吗?②(出自《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子彭生吗?③(出自《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吗?④(出自《墨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吗?⑤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吗?⑥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肓(ɡāo huānɡ),那躲在他身体里施病的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的赵同与赵括吗?⑦(都出自《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来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⑧(出自《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祭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出自《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呢?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应该了解了。
①《史记·正义》对“殛鲧(jí ɡǔn)于羽山”解释说:“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熊就可知了。
②《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意思是:“当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一个叫卫的人来投胎,可以取名为元。”这个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后,是个男孩,报告给襄公。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襄公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作继承人,叫作灵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后,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给康叔,建立卫国。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当然也不知道有卫,这就更说明她的梦境可信。
③《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候游于姑棼(fén),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反,诛履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意思是:“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fén)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④《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韬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着白车白马,穿着红衣,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
⑤《左传·僖公十年》:“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bì)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xīn)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tiǎn)乎?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了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新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意思是:“当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吩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说:‘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就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作为报答。’”
⑦《左传·成公十年》:“晋候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子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意思是:“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今后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作肓),膏的下边(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作膏),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⑧《法苑珠林·卷六十七》:“吴王夫差杀其臣公孙圣,而不以罪。后越伐吴,吴败走,谓太宰曰‘吾前杀臣公孙圣,投之于胥山之下,今道当由之。吾上畏苍天,下惭于地。吾举足而不进,心不忍往。子试唱于前,若圣犹在,当有应。’乃向余坑之山呼曰:‘公孙圣!’公孙圣即从上应曰:‘在!’三呼而三应。吴主大惧,仰天叹日:‘苍天!苍天!寡人岂可复归乎吴主?’遂死不反。”意思是:“吴王夫差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并不是因为公孙圣有罪。后越攻打吴,吴王败逃,对太宰(官名)(pí)说:‘我过去杀了臣子公孙圣,投尸于胥山之下,现在我们路过这里,我深感上畏苍天,下面对不起地下魂灵,已经走不动了,内心不安,不敢前去。请你到山前喊公孙圣,如果公孙圣的魂灵还在,就会有回应。’就向山前留下来的坟坑呼喊:‘公孙圣!’公孙圣就在上面答应,“在!’三呼而三应。吴王非常恐惧,对天长叹说:‘苍天!苍天!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就死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了。”
问:忠臣孝子,自然应当千古不灭。文昌帝君一十七世轮回转世,本来不值得怀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够永世长存呢?
答:六道众生外形有大小灵愚,他们的本性并没有大小灵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马上磨灭了,那么文昌帝君邛池转世时,不过是寸长的小蛇罢了,散得快的物类没有可超过它了,为什么今天还有文昌帝君呢?
问:普遍地查阅历史记载,确实有三世因果的事实。但是最近看了《朱子小学》①,说死人躯体既然腐朽消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因此就产生疑惑了。
答:《小学》所引范仲淹②的话说:“一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去见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这里,应该也算朱子的话吧?
客答:应该算朱子的话。
答:但是既然说形灭神散,还有谁羞见祖宗呢?并且祖宗也散灭,谁又能见到这不救济亲族的人呢?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它的骨。你读《小学》为什么偏偏取了它的骨来吃,它的核来吞呢?况且尧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书》说:“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③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请求替代,说:“我柔顺巧能,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④孔子弹琴与文王相会⑤,在梦中常看见周公⑥。清清楚楚地说明了前人没有散灭。如果认为先儒的话应该相信,那么尧舜周孔的话就更应该相信。如果尧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么哪里还会有先儒呢?况且人死如果真的散灭,那么先儒虽有德行,今天也在散灭之中。春秋两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现在还实行春秋两次祭祀,那么散灭的说法对于后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么以理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尚书·武成》篇,所取的都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⑦,何况《小学》?
①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朱熹、刘子澄编。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朱子即是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的理学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实来源于禅宗的启悟,但他以继承孔孟之道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论,实则另立一派,其理论自然有矛盾之处。
②北宋范仲淹(989—1052)谥文正,能够在历史上谥为文正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必须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树。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做了很多好事,是够得上这个称号的。他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后世称为“范公堤”。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他的那种“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其作品《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大乘菩萨精神的体现。
③《尚书·虞夏书·益稷(jì)》:“夔(kuí)曰:‘夏击鸣球、搏拊(fǔ)、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táo)鼓,合止柷敔(zhù yǔ),笙镛(yōng)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意思是:“夔说:‘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前代帝王的后裔,我们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开始,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结束。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变换演奏了九曲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成双成对地出来跳舞了。’”
④《尚书·周书·金滕(ténɡ)》:“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才多艺,能事鬼伸。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子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壁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史官写了策书,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姬发,遇到了危急凶恶的病。假使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现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来代替姬发的身子吧!我柔顺巧能,多才多艺,能待奉鬼神。你们的长孙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刚被上帝那里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们的子孙,天下的老百姓没有不敬畏他。唉!不丧失上帝降给周国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假使你们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拿着壁和圭回去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允许我,我就收藏壁和圭,不敢再请了。”因为周公舍身至诚祈祷,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⑤《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怡,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体高大,目光明亮,高瞻远嘱,好像统治四方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曲子叫作《文王操》。’”
⑥《论语·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⑦《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意思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问:神识不灭,还会转生,我已经听到教诲了。如果说人转生为兽,兽转生为人,我就难相信了。
答:外形随着内心变化,一念仁慈,就转生人天道,一念凶恶,就投胎做鬼畜。善恶既然互相夹杂在一起,所以人兽变化也就没有固定了。如果人一定是人,兽一定是兽,那么初分人兽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有人问一位僧人说:“人的身体为什么直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直;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直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递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辩。(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