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生育这件事,我们看得太重却知道得太少
大家好,我是年糕妈妈李丹阳。年糕是我的第一个孩子,他在2014年出生。
那时我29岁,是一个企业小职员,一个从小按照好孩子的定义和标准长大的女孩。
读书、恋爱、工作、结婚,然后就把全部心思放在备孕上。
告诉家人怀孕消息的那一天,我妈激动得哭了,而婆婆赶来做了很多好菜,告诉我:现在你要一人吃两人份了。
在这个毫无悬念的剧本里,我度过了皇后般的十个月。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常常让我感受到一种掺杂着压力的幸福。
我妈让我吃阿胶补血,我爸告诉我孕妇不能看手机。每次我只是出门散个步,他们都恨不得一左一右地给我当“护法”。
出于一个医学生最基本的判断,我知道这些事儿都不对,却无法说服他们。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担心,我还得尽量配合。毕竟,“孩子最重要”“小心无大错”,不是吗?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大量阅读孕产、育儿类图书和论文,学着用科学正确的方式照顾自己和孩子。
这成了我全新人生的起点。
年糕出生后不久,我注册了一个叫作“年糕妈妈”的微信公众号,试着把我的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妈妈。到现在,因为大家的厚爱,“年糕妈妈”的全媒体平台用户已经超过了三千万。
每天,我都在解答关于孕产、育儿的各种问题,也因此看到了更多的生育观样本,看到了其中的冲突、混乱和所蕴藏着的改变的可能。甚至我自己的两次生育过程,也因为生活境遇和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2019年,创业第五个年头,我同时收到了两份礼物:顶级商学院湖畔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验孕棒上的两条杠。
第二个宝宝还在肚子里,就拥有了自己的小名——发糕。
而这一次,“百无禁忌”的我,成了大家眼里“挑战常识”的孕妇。
我去星巴克买咖啡,店员会提醒:孕妇不能喝咖啡吧?
我去游泳池,要接受全场人的目光检阅,每次都有陌生人问:肚子这么大了怎么还来游泳?
我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出差行程,留言都是关心和担忧:太辛苦了,先照顾好自己和宝宝最重要。
这种“没有人懂我在干吗”的心情,在我去湖畔大学上课时达到了顶峰。从整个孕期到产后回校,几乎每一次,都有人冲过来问我:
“什么?孕妇可以吃冰激凌吗?”
“怀孕了怎么还这么瘦啊?”
“怀孕还化妆?”
“你这身材,怎么跟没生过孩子一样?”
湖畔大学的同学们都是成功的企业创始人,说他们是“社会精英”并不为过,但他们对怀孕生产这件事的认知水平依然十分有限。
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对于生育这件事,我们看得太重却知道得太少,哪怕是受过最好教育的群体,也仍然缺乏必要的孕产观普及。
后来,有个女同学说:“看到你这样,我没那么怕生孩子了。”她是一个已婚未孕的女创始人,也面临被催生的困境,在她眼里,怀孕不但代表着放弃身材,也意味着要停滞事业。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想呢?
我想,究其根源是我们信奉的那些关于怀孕的规则、条款,不管是愚昧落后的,还是无伤大雅的,都让妈妈们的生活变得充满限制。
我们的母性并不单纯是天然或本性所致,它还是社会、文化、规则共同塑造的结果。
而我想用我的经历和大量的知识输出来告诉大家:是时候打破这些限制了。
所以我写了这本书,它不是单纯的孕期故事分享,也不是干巴巴的工具书,我希望它是能陪伴你孕期和产后这个特殊阶段、给你勇气和支持的一本案头读物。
它会告诉你:怀孕生子固然是人生大事,你的身体和生活都会面临不可逆转的改变,但它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为母不必非要刚,生孩子也不必非要痛到死去活来。老一辈观念中的“牺牲”,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浪费,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顺便生个孩子。
就算是怀孕,你依然有权让自己舒服一点,你依然有权去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生活方式。
需要帮助,就要大声说出来;觉得不舒服的事情,就去改变它。
这就是我的生育观。这一次,我的人生不会再为怀孕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