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移:分布式技术与分布式商业
以上我们列举的几个情景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已从过去自上而下、由中心至外的执行式协作,悄然转变成了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的分布式协作方式。
此外,过去几年来,宏观环境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太明显、且具有强不确定性的潜在趋势性变化——或者可以称为“暗趋势”。这里的“暗”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某种已经潜伏很久但又代表着未来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一直没有爆发,但是由于能量的累积已经达到了引发质变的水平,它正在或者即将成为主导这个世界的趋势;第二,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趋势的崛起,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应用这些趋势的正确方式,即尚未让趋势产业化和商业化。以下几种现象,正是我们在写作本书的当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及背后的“暗趋势”。
现象一,全球化进程受阻。近几年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或政治纷争不断,英国也正式脱离欧盟,结束了47年的深度融合历程。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大部分国家之间亦迟迟未能建立快速高效的共同应对机制。究其原因,此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联盟内部由于各国话语权不同,难以从根本上抹平发展的差距,疫情又进一步加剧了对邻国的不信任感及供应链过于集中的脆弱性。不过,全球化产业分工和供应链国际协作的方式已经运作了数十年,虽然短期内“逆全球化”有可能会占据上风,但只要资本运作、产业分工、技术扩散的逻辑不变,全球化的局面应该不会彻底逆转。因此,未来的世界格局更可能是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三种形态并存。在这种格局之下,未来各国的合作将是建立在共建、共商、共享的基础之上,具备平等、互利、普惠、包容、松散耦合等特质,如此方能平衡各国之间的利益,缓和各国内部阶层的矛盾,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受益。
现象二,跨境融合和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机遇所在。中国在数年之内密集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澜湄合作、金融对外开放等愿景与合作,目标是推动中国更深度地融入世界,改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缩小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在这个愿景下,更全面的跨国界合作与外延式发展将成为中国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机遇。
现象三,数字经济和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尤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有效推动了金融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而开放金融的发展趋势也有望推动其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场景延伸,从而构建无处不在的金融体验。相信未来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以及不同产业之间、金融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将呈现持续性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合作中设计激励机制、确保各方的权责对等,也将是需要关注的工作目标。
现象四,监管趋于穿透式和精准化。由于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并将其出售给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或广告客户实现盈利,造成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个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和模型透明度等议题的关注,如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写为GDPR),中国也发布了一系列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监管框架,即“一法三办法”。而在经济低迷的周期中,欧美政府对部分大企业进行了债务救助。这些都将让政府和监管机构更加密切关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因此,未来“精准监管”和“穿透式监管”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垄断式发展和集中式收集数据的企业将成为重点打击目标,商业运作模式是否透明将成为重要的执行基础,这值得企业思考新趋势下的应对之道。
现象五,前沿科技正在普及并走向开源,获取的门槛逐渐降低。这些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形式上无须采用紧耦合的组建联盟方式,而是可以以“松散耦合+独立决策+建立基于技术的信任和智能协同机制”的形式进行合作,这个发展趋势也与现象一的诉求相契合。
从以上种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暗趋势”中,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有可能从过去的集中式演变成分布式的发展形态,一些新的特性,如多方参与、松散耦合、自下而上、注重资源共享及协同合作、强调模式透明、设立激励机制、鼓励跨国界合作等,也在上述现象中隐约显现,并如搭积木一般构建起新的发展形态。这些特性及形态的变化也被称为“范式转移”,这个概念是由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的,指的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近几十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等,都是我们能切身体会到的范式转移的实例。现在,分布式发展将有望成为下一个范式转移的关键词。新的分布式范式除了对世界文明、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影响,也会给商业模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在本书中重点探讨的领域。
当然,范式转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其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如同一株幼苗,不能立刻被确认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追随老范式的人也会坚决抵制新范式。但从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的变革往往会成为新范式的推动力量和忠实保障,分布式范式的发展背后,也得到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助力。
例如,云计算技术推动商业社会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可有效降低多主体进行商业合作的成本。商业活动所需的各类能力可以进一步实现“分布式”,不同的商业参与方可分别贡献架构设计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运营和风控能力、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从而在云平台中叠加软件服务、牌照、业务流程、端到端的产品体验和最佳行业实践等,形成平台化服务。进行合作的商业主体无须重复建设IT基础设施,可降低为响应市场需求的快速试错与快速迭代成本。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传递信任,让商业主体间的协作更加可信。通过区块链中的非对称加密、隐私保护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点对点通信技术、分布式架构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和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等,商业模式中的参与方都享有地位对等的权利。企业间可构建对等互信的区块链网络,便捷安全、点对点地交换和共享数据;可采用共享的分布式账本记录业务数据,避免数据被篡改、伪造或产生一致性差异,还能实现全业务流程的可追溯、可审计;可通过智能合约功能实时自动生成相关文件,自动执行业务逻辑及商业契约等。由此,合作与连接变得更加简化,降低了快速试错的成本,有效提升商业上的容错性。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商业社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商业中的智能协同合作。业务流程全面转向智能化之后,多方合作的规则与执行可交由算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从而提升商业合作的公平性与效率。例如,基于AI的“联邦学习”技术就能够在有效保护参与方数据隐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促进商业中的各方协同合作,实现价值最大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亦持续推动商业社会朝着移动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商业场景更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产品和服务可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简写为SDK)或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写为API)等方式渗透至电商、外卖、打车、租房、装修等各行各业的App和生活场景中,无限贴近用户需求,发现或重塑客户关系,同时提高有效资源的周转效率和服务客户频次,实现客群、渠道、产品、交互及周转频次等多维度相互叠加的全面价值发掘,最终形成实现双方甚至多方共赢的下一代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5G、物联网、边缘计算还可以与上述各类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全商业社会,朝着可信化、透明化的方向深化发展,全面降低合作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信息保护风险以及合作成本等。
于是,我们相信,在新的范式和各类前沿技术的驱动下,商业模式也将被重塑。自2017年2月开始,我们就将这类新的商业模式命名为“分布式商业”模式,并赋予它全新的含义:“一种由多个具有对等地位的商业利益共同体所建立的新型商业模式,是通过预设的透明规则进行组织管理、职能分工、价值交换、共同提供商品与服务并分享收益的新型经济活动行为。”
综上所述,分布式商业作为时代“暗趋势”演变的结果和新范式的典型代表,已在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中初露端倪,更有望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逐步在各行各业中落地生根。那么,分布式商业具有什么特征,由哪些要素组合而成,又有哪些触手可及的应用场景?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抽丝剥茧、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