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让企业学习力成为商业的驱动力
2019年1月,我有幸受到华大执行校长海燕的邀请,参加了华大内部举办的“思享会”。在风景宜人的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我及TCL大学的几位同事与华大诸多同行有了比较深入、透彻的交流,也就在这样的场合,我与庞涛老师结缘。
在第二天的圆桌对话环节,庞涛老师恰好是其中一个话题——“学习如何对准实战”的主持人,他在现场精彩巧妙地穿针引线,给我和当时参与的TCL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闻他要出版新书《华为训战》并邀请我作序,稍做犹豫,我便欣然应允。
之所以犹豫,是自觉对华为知之甚少。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华为备受关注,广受赞誉,引发许多企业竞相学习与模仿。诸多因各种原因离开华为的“前员工”活跃在培训、咨询行业,华为所谓的“狼性文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华为活力引擎模型”中所表述的“人力资源的水泵——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用人理念等,都经由他们进行了传播和分享。即便是局外人,现在对这些概念也是耳熟能详。然而,能够有效应用这些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甚至有些理念的应用走向以偏概全与水土不服。事实上,华为管理哲学中出现的诸如“混沌”“耗散结构”“场”及“熵”等科学术语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鲜有人探究,让人如雾里看花,难得究竟。2016年,任正非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曾讲道:“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学习华为的理念与方法但效果不佳,或许是因为学习到的只是皮毛?好吧,能够进行哲学层面思考的企业人本就寥寥,让我们暂且放下哲思层面的探讨,思考一下如果要有效地学习华为,特别是在方法论层面,到底该从何处入手?
绕不过去的一定是华为的“训战”。华为训战在业内大名鼎鼎,但此前除了“训对准战”“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之外,其实我们很少看到系统的阐述和交代。本书填补了市面上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作者来自训战的摇篮——华大,他在这个领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实践积累。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有:到底什么是训战?训战提出的业务背景和被赋予的使命是什么?训战是如何实现提升学习效果、加速关键人才培养的?训战瞄准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是什么?你应怎样将学习和人才培养项目在一开始就对准企业的顶层业务需求?如果你的企业要实施训战结合的学习或人才培养项目,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应该如何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训战可能演化的路径和样貌是什么,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先睹为快。全书读下来,有几个很深的感受。
精:训战内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但作者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关键问题(在前言里就开宗明义地谈到训战方法论框架及内容取舍的原则)展开详细的介绍,全书脉络清晰,让读者可以比较精当地把握训战方法的来龙去脉。
实:实在、厚实、实战,这是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实在,本书不仅提供了流程方法,而且配有实际案例;其次是厚实,作者力图解析训战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介绍华为训战的做法和案例;最后是实战,对于一些诸如华为青训班、C8协同这样的案例,作者给予了全面的披露和解析。企业在设计自己的训战项目时几乎可以照猫画虎般地进行模仿、对照,继而优化、迭代。
公: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立场公正客观,倡导华为训战,但又不执着于华为训战。本书不少地方都从一个略为超脱的立足点去解析华为训战,指出了训战的适用边界,这得益于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在此之前他在优秀外企的扎实训练,使其可以较为自如地、客观地、抽离地分别从华为的内外部视角去审视训战的方法。在第10章,作者更是带领读者充满想象力地穿越到未来,我在读这章时感觉仿佛进行了一场时光机游戏,未来触手可及,感觉很是过瘾。
值:本书提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同样也是困扰许多企业的实际问题。训战的价值在于对业务的响应与支持,对人才的加速发展,激发企业不断“熵减”,经由实训、实战培养一批批能“带兵打胜仗的将军”,同时,在训战的全过程设计、实施中,积淀组织智力,避免“组织失忆”。
训战源自部队的一种训练理念与方法,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华为创始人早年从军经历的烙印与偏好,经过华为多年的企业化实践与提炼,伴随着华为从单一业务到多元业务的发展,经历了国内外各种业务体量和规模的考验。由于作者亲历其中,对其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其用心,读后自知。
“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应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责任,也祝愿每家企业都能够成为一个生命中美好的存在。
期待本书能够尽快跟业内读者见面,并带动企业学习力成为商业驱动力。
许芳
TCL大学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