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诗词 九日蓝田崔氏庄①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②,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③,笑倩旁人为正冠④。
蓝水远从千涧落⑤,玉山高并两峰寒⑥。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此日人们登高饮酒,还佩带茱萸避灾。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
②强:勉强。
③“羞将”句:人老了,害怕他人看到帽子里边的萧萧短发,所以在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助正一正。是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吹帽:指风吹帽落。
④倩:央求。正冠:把帽子戴端正。冠:帽子。
⑤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流经蓝田东部。
⑥玉山:山名,即蓝田山,位于蓝田,因产美玉,故名。
⑦茱萸:草名。古时重阳节,佩茱萸囊可以祛邪避恶,益寿延年。
【今译】
人老悲秋,还是要自己心情放宽。
今日兴致勃勃,可同你尽情欢乐。
我头发稀短,担心帽子被风吹落,
笑着央求旁人,帮我把帽子戴好。
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
玉山高耸,两峰带来凄清的冷寒。
明年相会时,不知道谁还能健在?
还是喝醉后,拿着茱萸仔细观看。
【鉴赏】
此诗乾元元年(758)重阳节在蓝田崔氏庄园所作。
首联对起,先说悲,后说欢。人到老年,每逢秋季,总是容易多愁善感,只有勉强宽慰自己,当酒兴来时,却愿尽情畅饮。颔联借用典故,写老年怕帽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诗人以此为“羞”,因此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借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符合身份。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请人正冠,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内里流露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颈联写崔氏庄园的秋景,“蓝水”、“玉山”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拓开广阔的空间;用“落”、“寒”稍加点染,既标明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
结联显出已有醉意,想到明年“知谁健”,又感觉十分忧伤。诗人只好把茱萸细看,语意深长,悠然无尽。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未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诗词故事 龙山会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是重阳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晋书·桓温传》记载:“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晋书》没有具体写孙盛是如何作文嘲嘉的,也没有写孟嘉是如何回答的,只说了“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桓温只是借此来看孟嘉遇到这种尴尬事时是如何表现的,孟嘉的表现显然是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因此人们便将此处称为“落帽台”,成为历代重阳登高胜地。
重阳诗词中也常用到孟嘉落帽的典故。如孟浩然《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云:“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许棠《白菊》:“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用法与众不同,他是怕帽子被风吹落,因而特地请人帮他把帽子戴正。因此,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其实杜甫不是为用典而用典,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还是为了突出自己老年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