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城市中流浪的异乡人
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值得被倾听的,每一个在异乡漂泊的灵魂都值得被拯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匆忙的我们许多时候都听不见来自身边的声音。
2004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带着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老家湖北省的一所县级市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杭州的三大副城之一。
它有几个被人们常常称呼的名字: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HEDA城。下沙是它的老底子地名,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是后来建厂、建校后形成的两大区域,HEDA城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缩写。
进入这个地区,一条名为六号大街的道路穿城而过,将下沙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边是大学城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着杭州15所高等院校,每天将近20万名大学生和老师生活在这里。南边是工业区,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每天有十几万人在这里上班。
六号大街走到底就是闻名遐迩的钱塘江,沿江两岸,向南遍布商业房产,以江景房为噱头,吸引了大量来自外地的投资客,向北则是大学的校园、教师居住区,还有一些零星的经济适用房楼盘区。
根据开发区智管中心2017年3月的统计数据,整个下沙城的总人口为50.9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28,男性的平均年龄是31.45岁,女性的平均年龄是31.64岁。但其中常住人口只有10.85万人(老龄人口0.55万人,中青年7.99万人,青少年2.31万人),流动人口总数约40.10万。
流动人口主要来源的户籍为:浙江、安徽、河南、江西。其中,浙江省内户籍人数为104609,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6.09%;安徽省户籍人数为60640,占比15.12%。实际上,在常住人口中,纯正的、土生土长的下沙人也只有不到2万人。
这里,充满青春活力,充满南来北往的流动与碰撞。这里,是典型的候鸟之城,一到春节,是一片死城,元宵节后,又开始复活声色喧嚷。这里,人员混杂,有来自天南地北在工厂打工的农民工,也有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投资商;有一大批海归创业精英,也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青年群体;有在新加坡科技园上班的城市白领,也有在菜场和市场潜伏出没的各类小商小贩;有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大学生,也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外留学生和外教。走在混杂着各色人等的街头,不用刻意发现,就会看到几个黑皮肤黑头发的非洲留学生骑着单车在川流不息的街头飞奔,有时会让人忘了这只是中国杭州的一个副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城!
这样的城区,在杭州乃至全国并不少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杭州、厦门、青岛、武汉等,这样大大小小的移民城区多如繁星,尤其是在新兴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城市混杂与流动的特点更为明显。不得不说,青年、流动、新移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每个有梦想的城市最突出的标志。
我关注青年新移民,不只是想关注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带给社会的变化,而是想将他们放在完整的人的概念上,来探讨他们在城市里所经历的一切带给他们个人和群体的人生变化。那些深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文化缱绻,对于自我的再认知、与城市和城市中直接或潜在人们的关系,都是我想探讨的主题,都是我想明了的对象。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写道:“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每个人都是在地球上流浪的异乡人,我们从尘世的困苦中经过,向往更美好的家园,碰巧经过所在的城市。探讨都市的异乡人,亦是探讨我们自己及我们孩子未来的生命,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幻的世界里,找到心之所驻、梦之所留的永恒的家园。
作者
201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