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自明本志令[1]
孤始举孝廉[2],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3],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4]。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5],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6],平心选举[7],违忤诸常侍[8]。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9]。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10],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11]: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12],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13]。故以四时归乡里[14],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15],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16],欲以泥水自蔽[17],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18],迁典军校尉[19],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20],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21]。而遭值董卓之难[22],兴举义兵[23]。是时合兵能多得耳[24],然常自损[25],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26]。故汴水之战数千[27],后还到扬州更募[28],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29],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30],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31],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32]。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33],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34],发病而死[35]。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36],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37],以义灭身,足垂于后[38]。幸而破绍[39],枭其二子[40]。又刘表自以为宗室[41],包藏奸心,乍前乍却[42],以观世事,据有当州[43]。孤复定之[44],遂平天下。身为宰相[45],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46]。今孤言此,若为自大[47],欲人言尽[48],故无讳耳[49]。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50],言有不逊之志[51],妄相忖度[52],每用耿耿[53]。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54],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55]”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56],赵王欲与之图燕[57],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58],放在他国[59],没世然后已[60],不忍谋赵之徒隶[61],况燕后嗣乎[62]?”胡亥之杀蒙恬也[6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64]。”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65]。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66],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67],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68],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69],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70]。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71],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72],以还执事[73],归就武平侯国[74],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75]。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76],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77],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78],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79]。孤闻介推之避晋封[80],申胥之逃楚赏[81],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82]。奉国威灵[83],仗钺征伐[84],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85]。意之所图,动无违事[86],心之所虑,何向不济[87]。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88]!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89]。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90],但食武平万户[91],且以分损谤议[92],少减孤之责也[93]。
[1]本文选自《曹操集·文集》卷二。《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全文引录此文,称为“十二月已亥令”,当作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从文中推测,此年身为丞相已两年多的曹操,朝廷分封他为武平侯国的王侯。并加封四县,食邑三万户。曹操让掉三个县,仅留武平一县,食邑由三万户减至一万户,并在令中表明自己的“本志”,故称《让县自明本志令》。此文是了解曹操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资料。上半篇叙述他是如何起家的。从举孝廉到身为丞相,叙述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负,并毫不讳言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的自明本志,是针对有人怀疑他有“不逊之志”,篡汉之心。后半篇重点在这方面表明心迹。他以齐桓、晋文在“兵势广大”的情况下,犹能奉事周室。西周在占有三分之二的天下时犹能事殷,以及乐毅、蒙恬不忘旧主之恩等等,以古人喻己心,表明自己决不会代汉自立。同时申明自己的观点:一,不能归就武平侯国。二,不能放弃军权。三,申明封三子为侯他现在接受,自己要有外援。这些都说得直截了当。简言之即军权不可放,相位不可让,可让者邑土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终生没有篡汉自立,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我们可以略窥个中的一些原因。
[2]举孝廉:孝廉为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代。据《三国志·武帝纪》载:操“年十二,举孝廉为郎”。
[3]岩穴:指岩穴之士,即隐士。
[4]凡愚:平庸愚昧。
[5]政教:指施政与施教化,即封建官吏所从事的工作。
[6]“故在”二句:《武帝纪》载:“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可作二句的注脚。除残去秽,指罢免贪污、禁淫祀等吏治、风俗改革事。
[7]平心:用心公平;态度公正。选举:指举孝廉、贤良、方正等选拔人才之事。
[8]违忤:违背,引申为得罪。诸常侍:指东汉桓灵时代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当时有所谓“十常侍”之称。
[9]“以为”三句:言辞去济南相归家的原因。忿,恨。致,招致。《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
[10]同岁:亦称“同年”,指同年被举为孝廉的人,年龄可相差很多。
[11]内自图之:内心自作考虑。图,谋划,考虑。
[12]清:太平。
[13]“乃与”句:言二十年后我五十岁,正与我同时举孝廉的五十岁的人年龄相当。
[1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乡里:指曹操故乡谯郡亳(今安徽亳州)。
[15]谯:汉之谯郡治亳州。精舍:学舍,书斋。
[16]底下:同“低下”,即低洼。
[17]泥水自蔽:指精舍周围用泥泞和水沟与外界隔绝。蔽,壅塞。
[18]都尉:武官名,辅佐郡太守掌全郡的军事。
[19]典军校尉:武官名,东汉末置。中平五年(188),汉灵帝所置的西园八校尉,是统率中央兵(西园军)的官职。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马芳为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凡八人。
[20]更欲:改变想法。
[21]墓道: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古代的神道碑立于此。
[22]董卓之难:指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后,董卓擅自废立,胁迫天子,纵暴京师等引起的大动乱。
[23]兴举义兵: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皆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兴,起。义兵,指讨董联军。
[24]合兵:召集、聚合兵众。
[25]自损:自我损伤。即兵多自损之意。
[26]“多兵”三句:言兵多气盛,与强敌争斗之时,有可能变为灾祸的开端。意盛,犹气盛。倘,或许,可能。更,改,转变。祸始,灾祸的开端。
[27]汴水之战:指初平元年(190)在河南荥阳汴水曹操与董卓属将徐荣的一次战斗。《武帝纪》:“(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
[28]更募:再次召兵。《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29]领兖州:指初平三年(192)曹操以东郡太守兼领兖州牧。
[30]袁术:袁绍的从弟,建安二年(197)袁术僭称帝号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九江:指汉之九江郡,袁术称帝前改为淮南郡,治寿春。
[31]志计,指袁术称帝的志向与计划。
[32]露布:不缄封的文书;公开的文书。
[33]讨:讨伐。禽,同“擒”,擒获,俘虏。四将:指袁术的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四人。
[34]穷亡:穷途逃亡,喻失败逃跑。解沮:瓦解。
[35]发病而死: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于寿春江亭。
[36]度势:衡量形势。
[37]但计:只考虑。投死:犹效死。
[38]“以义”二句:言为国家大义而死,足可垂名于后世。
[39]破绍: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
[40]枭:斩首。其:指代袁绍。二子:指绍长子袁谭与次子袁尚。
[41]刘表:字景升,为荆州刺史。宗室:与皇室同宗。
[42]乍前乍却:忽前忽后,忽进忽退。
[43]当州:所在之州。实指荆州。
[44]定之:平定荆州。之,指荆州。案:《武帝纪》: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后刘琮投降了曹操。
[45]宰相:又名丞相。操初任丞相,在建安十三年夏六月。见《武帝纪》。
[46]意望:愿望。指做征西将军的愿望。
[47]若为自大:好像是自高自大。
[48]言尽:把话说尽。
[49]讳:忌讳。
[50]私心相评:带着偏见加以评论。
[51]不逊之志:指篡权的野心。
[52]妄相忖度:妄加猜测。
[53]用:因此。耿耿:烦躁不安。
[54]齐桓:齐桓公小白。晋文:晋文公重耳。二人均为春秋五霸之一。垂称:著称。
[55]“《论语》”四句:引文出自《论语·泰伯》。至德,盛德,最高的道德。
[56]乐毅:乐羊之后,居中山,闻燕昭王广召天下贤才,由赵至燕,为燕之亚卿。燕昭王伐齐,使乐毅为上将军,下齐七十余城。昭王死,惠王立,齐人用反间计,燕惠王乃使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惧诛而奔赵。见《史记·乐毅列传》。走赵:投奔赵国。
[57]图:谋取。
[58]若:如果。获戾:获罪。
[59]放:放逐,流放。
[60]没世:逝世。
[61]徒隶: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
[62]后嗣:指燕昭王的王位继承人燕惠王。
[63]胡亥:秦二世胡亥,秦始皇之子。蒙恬:其先为齐人,秦将蒙武之子,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命蒙恬将兵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居外十馀年,威震匈奴。秦始皇死于沙丘,赵高与李斯合谋立胡亥,并矫诏赐公子扶苏(始皇长子)和蒙恬死。使者至,恬吞药自杀。事见《史记·蒙恬列传》。
[64]“恬曰”以下六句:出自《蒙恬列传》,文字有节录。原文是:“自吾先人,乃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积信,《史记》作“积功信”,积累战功与信义。三世,指祖父蒙骜,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后又事秦庄襄王,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攻赵,取三十七城等。恬父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恬及其弟毅,均为始皇所信用。先人,指蒙骜、蒙武。先王,指昭王、庄襄王、秦始皇。
[65]怆然:悲伤的样子。
[66]“孤祖、父”二句:言曹氏三代皆受汉代重视。操祖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操父曹嵩,官至太尉。亲重,指皇帝身边的重臣。
[67]子桓:曹丕,字子桓。从后文看,曹操写此令时,有三子已封侯。
[68]顾:等待。万年之后:指死后。
[69]传道:传播,传布。
[70]肝鬲之要:犹出自肺腑之要言。
[71]周公:周公旦。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金縢》之书:《尚书》中有《金縢》一篇,序言:“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縢之匮。”金縢本系金属制成的带子,用以缄封匮子秘藏,周公因以名篇。武王死,成王即位,有人说周公的坏话,以为周公摄政不利于年幼的成王。周公东征,征毕不还,以自省察。周畿内发生天灾,雷霆震怒,大风拔木,成王率大臣开金縢之匮,得周公之书,览之涕泣。自明:指自明心迹。
[72]便尔:便这样。尔,如此,这样。委捐:放弃,丢掉。典:主管,统领。
[73]执事:主管其事的人。
[74]武平侯国:汉献帝给曹操的封地。武平,后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北四十里。案:曹操封武平侯国事及兼封四县食邑三万户事,《后汉书·献帝纪》及《魏志·武帝纪》并失载。
[75]离兵:离开军队,交出兵权。祸:害。
[76]处:承受。实祸:实际的祸害。
[77]朝恩:朝廷恩典。
[78]更欲:改变想法。受之:接受封三子为侯。
[79]万安:万无一失,绝对安全。计:考虑。
[80]介推:即介之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经历各国达十九年。传说曾割股肉啖君(重耳)。文公还国为君后,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与母隐于绵山而终。避晋封:回避晋文公的封赏。
[81]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楚大夫,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与伍员(子胥)友善。伍员逃亡前,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包胥说:“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及吴师伐楚入郢,包胥乃入秦乞师救楚,依秦庭而哭达七天七夜,秦哀公乃出师助楚,楚昭王得以返国。逃楚赏:楚昭王返国后赏有功者,申包胥逃而不受。
[82]有以自省:即自省有以,经自我思考认为有原因有道理。以,原因,道理。
[83]威灵:显赫的声威。
[84]仗钺: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引申指统帅军队。
[85]“推弱”二句:言己善于以弱小战胜强大之敌。推,推移,转换。克,战胜。处小,居于弱小之势。禽大,擒获强大者。
[86]“意之”二句:言心中的谋划,一动无不成功。图,图谋,规划。动,行动。违事,谓事与愿违,喻未达目的。
[87]“心之”二句:内心所考虑的,不管到哪里无不成功。济,成功。
[88]何德堪之:谓我有何德何能可受此重赏。
[89]“江湖”四句:言天下尚未平静,我不能退伍,至于食邑封土之事,是可以辞让的。
[90]上还:退还给皇上。阳夏、柘、苦:三县均在河南省。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苦,苦县,为汉置县,故治在今河南鹿邑县东。
[91]武平:东汉所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北四十里庙王庄。建安元年(196)曹操封武平侯于此。
[92]分损:减少。谤议:非议。
[93]少减:稍微减少。责: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