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金句速查宝典:诗词、佳句、场景用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节日(节气)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处:北宋·王安石《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释义: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形容辞旧迎新的热闹场面。

用法提示:“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不只是黎民百姓,还有王安石。作此诗时,王安石刚刚拜相,他的新政也开始推行,又赶上举国欢庆的春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与他后期的诗作风格迥然不同。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春节前,提前拜年;也可用于春节后,拜个晚年。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向同志们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2.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出处:北宋·黄庭坚《清明》。原文:“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释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描写了清明时节雷声阵阵中的春景。

用法提示:黄庭坚这首诗最著名的地方就是强烈的对比,首联是笑与愁,颔联是刚与柔,颈联是卑与尊。强烈的对比中,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动荡不安的心境。作此诗时,作为“元党人”中坚力量的苏轼被贬,黄庭坚也略受牵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可以作为单纯的节气描写,还有提醒大家奋发图强之意,因为春天的雷声本身就带有唤醒的作用,既“惊蛰”,也惊人。比如,“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一年能有多少收获,在这雷声阵阵的初春打下什么基础至关重要。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用法提示:曾几何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变成了情侣之间表达爱意的专门用语,但其实苏轼最初想要表达的是亲情,是兄弟间的情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之弟苏辙的字。在公文写作中,就更不是爱情之意了。中秋节前后,此二句可以用作对大家的祝福。比如,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在此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出处:南唐·徐铉《绝句·苏醒》。原文:“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释义:春分时节,落雨飘洒,雨声细微;杨柳岸边,斜风轻拂,带回来远方的客人。形容春回大地,无论是雨还是人,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用法提示:当时随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北宋的,还有他的一大批臣子,其中就包括徐铉。宋太宗时,徐铉曾参与校订过《说文解字》,还参与编纂过《文苑英华》,很有贡献。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春分前后,或者春季之中,表示大地回春,有客到此,共襄盛举。这联诗用在讲话稿、邀请函等文中,最为合适不过。比如,“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在这春雨如油、杨柳依依的美好时节,我谨代表×××,对各位领导、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并祝愿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5.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处: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释义: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浓烈的思乡之情。

用法提示:王建是唐朝中叶写作乐府诗的好手。中秋佳节,他与一些琴客赏月闲话(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便作此诗。“杜郎中”,即杜元颖,是杜如晦的五世孙。在公文写作中,一般来说,法定节假日前都会开会部署假日期间值班工作、要求遵守“八项规定”等,类似诗句都可以用来引出下文。比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作为重要节点,要确保节假日期间风清气正,推动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到位。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就格外思念亲人。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用法提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登高节,有登高望远、思念亲友的习俗。这里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不是一回事,古人习惯称函谷关或崤山、华山以东为山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在重阳时节固然是没有问题的,用在其他佳节也无不可。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一年重阳佳节,对于那些远离父母、在外安家或者漂泊的外地人来说,思亲思乡的情绪便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所以我们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

7.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出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释义: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渲染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

用法提示:元夕,又称上元,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灯节。可见,元宵上灯的习俗起码从南宋就已经开始了。辛弃疾的这首词从热闹开始,以凄冷收场,很值得玩味。尤其是最后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经典名句。在公文写作中,“宝马雕车”和现在的正街大路,颇为响应。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值此元宵佳节之际,我们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

8.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出处:北宋·晏殊《破阵子·春景》。原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释义: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既点明了时令,也展现了那时的风景。

用法提示:“新社”,也称“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在古代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在公文写作中,倒不必死守“新社”一词,此二句用在新春时节都没毛病。而且,这联诗灵动优美,很是契合春天人们的心情。比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春天带着新的希望向我们走来,我们要继续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处:唐·韩《寒食》。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释义: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描写了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用法提示: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当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据说,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放火烧绵山、烧死介子推的故事。而且,“轻烟散入五侯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皆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完全可以作为一幅春景图,放在文章当中。比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又是一年新春到,为了美好的愿景早日得以实现,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图虚名、不搞形式。

10.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出处:唐·李隆基《端午》。原文:“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释义: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段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客观陈述了端午时节的一个特点。

用法提示: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几乎是“全民写诗”。所以后世一般说到诗歌,首推唐诗。唐玄宗李隆基闲时也喜欢附庸风雅,作上几首。端午之后白日渐长,本是一个常识,但是用诗句来表达,味道就不一样了。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便可以在“日复长”上做文章。比如,“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可用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作为美丽中国梦亿万创造者中的普通一员,我们要勤勉努力、尽职尽责、立足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11. 澹荡春光寒食天……江梅已过柳生绵。

出处:宋·李清照《浣溪沙·澹荡春光寒食天》。原文:“澹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释义: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抒发了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用法提示:李清照生于北宋,亡于南宋,四十多岁时因为“靖康之难”,南渡而去,再未北归。而她的诗词,和她的一生相始终,横跨北南两宋。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的时候写的,当时,她正好结识了“苏门四学士”之二的张耒和晁补之,心情大好,便作此词。在公文写作中,这首词中的“澹荡春光寒食天”和“江梅已过柳生绵”比较适合连在一起用。比如,“澹荡春光寒食天,江梅已过柳生绵。”今日我们在此召开本次大会,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热爱本职工作,创亮点、出业绩。

12.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出处: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释义: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形容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法提示:杭州西湖上的苏堤是苏轼担任杭州刺史时,留给后人的一项物质文化遗产,与白居易的白堤相得益彰。而梨花风,则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第十七番,过后不久便是清明。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描写令人痴迷的春景,还颇有些一方安稳的味道。比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近年来,我们坚持边试点创新、边调研总结、边发现问题、边完善提高,把点上的“盆景”变为面上的“风景”,形成更多叫得响的品牌。

13. 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出处:南宋·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原文:“同是瀛洲册府仙,只今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唤起封姨清晚景,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释义:还有荔枝以配中秋圆月,今宵赏月尚可再延长三夜。形容对月永圆、人永圆的好美祝愿。

用法提示:张孝祥写这首词完全就是在秀才情,因为它诞生于一场秀才情的中秋之会。古时候的中秋不只是吃月饼、荔枝,还会举办一些诗词比赛助兴。张孝祥的这首词便是夺魁之作,情感丰富,技艺高超,字字句句都不离十八:客人是十八位,结社的“十八学士”曲是《胡笳十八拍》,荔枝是十八娘等。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最好在写于中秋节之前的文章中使用,“从今三夜”正好契合中秋假期。比如,在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有关部门,祝愿大家“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度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14.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出处:北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原文:“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释义:霜风渐重,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的金黄。简单地点明了时令、景物。

用法提示:苏轼不仅是一个妙笔生花的文学家,还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地方官,无论是黄州、惠州、儋州,还是杭州,都留有他的政绩和政声。事情也巧,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那几年,不是旱涝,就是蝗灾。苏轼亲自从杭州到于潜捕蝗,深有感触,便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适合用于那些描写重阳节之前的秋天的文章中,颇为应景。比如,“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衷心希望这次合作能够取得丰硕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15.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出处:唐·杜甫《小至》。原文:“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释义: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又要来了。形容一种对匆匆时光与人生的感叹。

用法提示:杜甫五十多年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颠沛流离、到处辗转中度过的。除了早年的一段时光,他在夔州的生活算是比较安定的,心情也比较舒畅。这联诗就是作于夔州时期,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从中也不难看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所涵盖的写作时间比较宽泛,寒冬腊月、冬至前后、冬末春初都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用来告诫大家要珍惜时间。比如,“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

16.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又名《观灯》)。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释义: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描写的是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的盛况。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

用法提示:苏味道在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政名一般,更以文名著称,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苏味道还有一个更为显赫的身份——苏轼是他的第十一世孙。而这首诗,则是当年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其他人的作品几乎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描写元宵节前后的文章中,不仅能够形容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还蕴含着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意思。比如,今年的元宵节可以说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也预示着新一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将会得到有力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

17.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出处:唐·李世民《守岁》。原文:“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释义: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辞旧岁,迎新年,通宵歌舞。描述了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

用法提示:如果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的节日氛围还不够浓厚,那么“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就真的是在描写除夕之夜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年年都有的那首老歌《难忘今宵》,便是在“迎送一宵中”。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春节前后的讲话中。如果是在春节之前,主要就是给大家拜早年;如果是在春节之后,那就拜个晚年,然后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比如,“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新的征程上,会有新的发展机遇,也会有新的风险挑战。

18.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出处:唐·韦应物《观田家》。原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释义:一场微细的春雨后,百花充满生机;一阵隆隆的春雷后,惊蛰节令来临。形容惊蛰时节大地万物复苏的新生景象。

用法提示:还记得那首《滁州西涧》吗?近五十岁的时候,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外任滁州刺史。在滁州期间,韦应物写了很多山水田园诗,《滁州西涧》和《观田家》都是他的代表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不仅可以点明文章的写作时间,而且惊蛰本身就带有“晨钟暮鼓”之意。惊蛰之后,无论是农业还是其他行业,基本都进入“耕耘时间”。比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新时代的春风,拂过生机勃勃的神州大地,在亿万追梦人心中燃起新的希望,跳动着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脉搏。

19.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出处:南宋·陆游《时雨》。原文:“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释义:及时雨一直下到芒种这天,田野里满是种田插秧的农民。形容芒种时节农民耕耘的繁忙景象。

用法提示:晚年的陆游就是一个“诗农”,农家丰收他跟着高兴,偶有天灾他也会跟着难过。这是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春耕时节,尤其适合“三农”问题方面。比如,“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20.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出处: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春日田园杂兴》(其三)。原文:“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释义:桃花争奇斗艳地开着,整个村子繁花似锦,人们打着鼓唱着歌,准备迎接清明节。形容春天繁花盛开、人们迎接清明的热闹景象。

用法提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了一组超大型的田园诗,名叫《四时田园杂兴》,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一共六十首,全面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描写清明前后的文章中,后面的内容可以与生态、“三农”有关。比如,“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