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火车站
曾被称为亚洲第一车站
大楼1935年开始修建,1937年5月竣工,与日本上野火车站同一个设计师。
作家素素曾经说过,“火车站是在场者”。
这句话如果投射在大连火车站身上,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它见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们在中国东北的角力,也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它见证了大连这个城市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普通百姓的离合悲欢。
今天,大连火车站已走过80多年的岁月,它陪着我们的城市一起栉风沐雨,它目送成长的背影满怀壮志地离开,也以温暖的怀抱欢迎游子的衣锦归来。
是的,大连火车站是历史的在场者,它旁观了这个城市长大的历史,并也将一直参与下去。
最早的站舍是座木头房子
大连火车站坐落在大连市中山区长江路260号,前有繁华的胜利广场、大商步行街,后有车水马龙的大菜市,东揽中山区,西拥西岗区,可谓通衢之地,繁华之处。
也许,大家并不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个火车站,并不是大连火车站的第一处站舍。官方资料显示,“1903年中东铁路营业时设大连站,当时是大连支线上的一个小站,站舍规模较小,只是一处简陋的木头房子,地址在今天的胜利桥附近,沙俄统治时期把此处小站称为达里尼站。”
在出版于1999年的《大连近百年风云图录》里,笔者查阅到一张标记为“沙俄占领时期的‘达里尼’站(1905年)”的老照片,图片清晰,交错的铁轨延伸至远方,照片中有三个人物,居中的一位男士身穿西装头戴礼帽,另两位则是中式的装扮。图片中没有对他们的身份做介绍。三人的身后是整齐的木栅栏,照片的左上角依稀可见圆顶欧式风格的建筑于远处高高地耸立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是沙俄和日本两个列强角力的竞技场,先是取得了甲午战争胜利的日本,因为“三国干涉还辽”被迫放弃了辽东半岛,取走了清政府为此支付的三千万两白银的赎金。“三国干涉还辽”也为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日本不甘心失去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卷土重来。
如今的大连火车站
随后的1898年,中俄在北京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沙俄将旅大收入囊中。这两个条约,加上之前签订的《中俄密约》得以让沙俄将铁路修建至中国东北,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形成了一个“T”字形的、全长两千五百公里的铁路网。
大连火车站就是这张铁路网上最南端的一个小站——达里尼站。大批的俄国工程师和家属沿着中东铁路远道而来,在远方的达里尼站下车,打量着这个东方的小渔村。随后的几年,他们在这里建港口盖房子,并以主人的傲慢姿态规划着这块土地的未来。
然而,沙俄人没有想到的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们很快输掉了这场战争,失去了旅大,失去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不冻港。
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朴次茅斯将中东铁路瓜分,以长春为分界点,长春火车站以南至大连的铁路权归日本。事隔十年之后的角力,日本人虽然没有完全吞下中国东北,却也咬下了最肥的一块肉。
大连火车站早期站舍
随后,日本加紧了侵略的车轮。1906年,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在日本成立,简称“满铁”。1907年,“满铁”将总部转移到了大连,拉开了“满铁”在中国东北近四十年的经济政治军事侵略的序幕。
大连火车站新站舍1937年落成
在日俄战争中,木头房子的大连火车站受到了损坏,日本人接手后,进行了重新修整,改称“大连驿”,但它依然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小站,日本人的重点还是放在经营旅顺口这个东方军港上。所以,我们看同时期的大连与旅顺口的两处火车站站舍,大连驿相较于旅顺口火车站的洋气和堂皇,显得土气而落寞。
有资料显示,这处简易的站舍使用了30多年的时间。火车站新站舍的修建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早在1924年的时候,“满铁”就动了扩建大连火车站的想法,并在当时组织了大连火车站设计方案的竞选,最后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选。可是,设计方案出台之后,没有立即投入工程修建,而拖延了11年,直到1935年才开始动工。
有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指出,之所以1924年没有修建新火车站,是因为当时“满铁”资金紧张。直到战争迫在眉睫,支撑一场侵华战争需要运送大量的战略物资,这才将新火车站的修建提上日程。这种说法也许还需要历史学者提出更加有力的证据。经过两年的建设,新火车站于1937年5月竣工,并于同年6月1日举行了落成庆典。大连火车站新站舍落成后的第36天,日本侵略者蓄谋挑起了七七事变。大批的战略物资从大连火车站出发,被运送到侵略前线。
曾被誉为亚洲第一车站
大连火车站新站舍的整个修建过程留下了相对多的影像资料,从搭着脚手架的工地现场,到新站舍落成庆典时的标语,再到大连站前分四列车队等候接送客人的出租车,无不显示了这个曾被誉为亚洲第一车站的规模和气度。
这些影像资料中,尤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组贵宾室、妇人“待合室”和三等“待合室”的照片,可见当时的大连火车站管理已经开始具备了现代服务理念。三等“待合室”的照片上,能够看到15米高的天井,旁边还有着像极了棕榈树的高大植物。
建筑风格: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
2007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大连掌故》一书,该书作者是我们的专家团队一员韩悦行老师。书中有一段提到大连火车站的修建:大连火车站的工程设计是太田宗太郎,他是日本上野火车站的设计者,大连火车站是上野火车站原型的放大。建筑面积14118平方米,其建筑规模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大连建筑史上名列前茅。大连火车站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车站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人与货、进与出的诸多矛盾关系。候车大厅2031平方米,高大、空旷,解决了人声喧杂的问题,并且与售票室、餐厅、货栈、检票口合理连接。软席旅客候车室193平方米,贵宾候车室129平方米。天桥长63米,地道长85米,站台长19115米。车站两侧的坡道可使汽车直达二楼,乘客可免徒步之劳。坡道的造型也很新颖,恰似巨大的鸟翼要带着旅客展翅飞翔。
确实,如韩悦行老师在书中写的一样,大连火车站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它与几公里之外的关东州厅(现大连市政府)一起被誉为“大连现代主义建筑的双姝”。两座建筑落成时间仅相隔一个月,大连火车站在庆祝典礼上也同时庆祝了关东州厅的落成。
回过头来再说说大连火车站的设计者太田宗太郎,他当时任职于是“满铁”工事建筑课,他的作品除了上野火车站、大连火车站,知名的还有奉天宾馆,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宾馆。
据说,太田宗太郎设计的这种“将上下车的乘客出入口立体性地分割开来”的建筑方式后来被好多大车站模仿,其中就有北京车站、上海车站、天津车站和沈阳车站等。
很多去过上野火车站的网友也将两地火车站的照片放到一起比较,两个火车站在设计上确实一脉相承,而大连火车站从规模来说更大一些。
80多岁的火车站故事多
大连火车站产生之初,因为被侵略者一手操纵,所以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承转合紧密相连,正合了那一句“看着它起高楼,看着它宴宾客,看着它楼倒塌”。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大连地区铁路由苏军代管。1952年9月,苏联政府将铁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大连火车站也出现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人的身影。比如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等。
大连火车站广场也上演过许多故事。2017年春节,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城市照片展,展览中有一张大连火车站的照片受到许多人的关注,照片作者是摄影家郝华臣,这张照片是他于1968年拍摄的大连火车站,照片中巨大的毛泽东雕像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现在的火车站广场已经难觅这座雕像的身影,所以照片显得尤其珍贵。
作为摄影记者,郝华臣的职业生涯不止一次地拍摄过大连火车站,在他所著的摄影集中,还有一张大连火车站的照片令他印象深刻。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他说:“当时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曾调用了消防队清洗站前广场,还调来了三辆上海牌轿车。”
21世纪初,原铁道部、大连市政府和沈阳铁路局共同出资对大连火车站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建后的新站舍由南站房、高架候车室和北站房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站房面积24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名旅客。它依然是大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自从大连火车站去掉了它的殖民色彩之后,它承载更多的是大连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也许每一个大连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火车站的故事。
老照片选自《大连近百年风云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