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沙俄的远东战略
俄国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断地寻找和占领出海口,坚定地走向海洋、迈入世界的历史。对大海的向往一直是俄国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彼得大帝通过与瑞典的艰苦作战,终于打开了沙俄北方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则如愿夺取了沙俄南方通向黑海的出海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列强坚船利炮的撞击下,大清王朝的国门轰然洞开,开埠、通商、修铁路,成为列强巩固势力范围、加速劫掠的主要方式和惯用手法。历史演进到了19世纪末,为最终实现控制远东的战略图谋,沙俄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鲸吞蚕食了中国东北太平洋沿岸的大片沃土,寻觅远东优良出海口的脚步一刻未停。从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到海参崴,再到辽东半岛,一路侵袭而来,当其贪婪的目光最终落在旅顺口和大连湾之时,这平静的天然不冻港湾就再也无法平静了。
由此,大连开埠建市的历史大幕也即将徐徐拉开。
(题图照片为位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郊的乌拉尔山脉欧亚大陆分界线。)
俄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是从16世纪开始的。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抛弃大公的称号,第一个登上沙皇的宝座。加冕典礼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完毕,俄国军队的铁骑就越过乌拉尔山脉,迅速向东扩张,侵入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国家版图急剧扩大,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地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此后的几百年里,历代沙皇开疆拓土的野心依然没有收拢,直到20世纪初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然而,在沙皇彼得一世登上皇位之前,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家。周边的北冰洋和太平洋常年严寒冰冻,难以航行,南下通往黑海的道路由土耳其把守,北上进出波罗的海的通道被瑞典占据。沙俄的手脚几乎被困住,不仅缺少与海洋的直接联系,更无从阔步走向世界。
1697年1月,从小就对海洋充满无限向往的彼得一世,为了打开俄国南出黑海的通道,亲率大军攻打土耳其。因为没有海军,此次远征兵败。1697年8月,为了从世界航海强国取得走向海洋的真经,这位25岁的年轻君主乔装打扮,以普通人的身份,带领250人的学习团队,首先来到荷兰赞丹镇的古老船厂,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建造军舰、驾船远航的技术;之后,他们又前往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潜心研究欧洲出现的一切先进事物,对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治国之道尤为关注。学成归国之后的彼得一世,在对国家进行彻底改革、创立强大海军的同时,于1700年发起了与北欧雄狮瑞典长达21年的战争,历经反反复复的惨烈厮杀,最终征服了这个北欧强国,夺取了涅瓦河边、芬兰湾畔的大片土地,如愿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大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彼得大帝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口。俄国从此开始了走向海洋、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的强国之旅。
正如1721年俄国枢密院赞贺的那样,使俄国“由混沌无知的黑暗时代,走上了光明的世界舞台”的彼得大帝,为具有勃勃雄心的后世沙皇树立了典范,激励其继续为牢牢掌握和扩大海洋时代国家经济的命脉——出海口,攻城略地,纵横征战。1768年至1774年、1787年至1792年,彼得大帝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在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一批名将的鼎力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未竟心愿,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整个黑海北岸,打通了俄国的南部出海口。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至此,俄国成为横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此时的俄国,东西最长距离1万多公里,拥有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当远东的白令海峡刚刚迎来黎明,欧洲大陆波罗的海之滨的圣彼得堡则已夜幕降临。
也许是地域太过宽广,人迹罕至,也许是钟情于欧洲事务,无暇东顾,也许是技术条件所限,难以企及这一蛮荒地带,19世纪中叶以前,尽管俄国已占领了北太平洋地区的大片土地,早已控制了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北太平洋海域,但是始终未能在太平洋沿岸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远东出海口。这些海域冬季时常受到狂风暴雪的袭击,长时间冰冻封海,夏季其绵长的海岸又常常受到恐怖流冰的威胁,故而素来就满足不了航海的需求。
因此,在太平洋沿岸寻找到一个理想的远东出海口,对俄国来说是迟早的事情。
图1-1 彼得大帝纪念碑,又名青铜骑士像,位于圣彼得堡市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的十二月党人广场。高5米,重20吨,坐落于一块重达1600吨的天然巨石之上。系178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纪念彼得大帝而修建,已成为圣彼得堡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雕像也将沙俄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大帝”——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联系了起来。(作者摄于2009年10月)
图1-2 竖立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郊外、乌拉尔山脉欧亚大陆分界线处的指示牌。上面的指示牌标明距“符拉迪沃斯托克7300公里”,下面的指示牌标明距“北京7000公里”。(作者摄于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