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防腐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序

聚会上的报告与嘉宾

卫西谛

moviegoer这群人我都认识。尽管有些熟、有些不熟、有些甚至没有谋面,但我都认识他们,了解每个人大致的趣味和风格,透过长时期地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言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两栖动物」——既栖居在社会中,也栖居在电影中。我相信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影存活,他们是,我也是。

这是我们的共同之处。我们也有不同之处。

历来都有人,把观看电影的人比作是柏拉图洞穴里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大概是那种满足于面壁观影的一类人,任由那些晃动的影子带我去别处;moviegoer这群人不一样,他们还执意转过身,往洞穴深处探寻投影之处的奥秘。

这本书是他们发现的部分奥秘的呈现,他们给它起了一个很怪的名字——《木乃伊防腐指南》。这本书的各个章节各有让人乍看摸不着头脑的标题,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古怪的影迷,或许能洞悉这些原来都是一些较为生僻的电影之名。Moviegoer的趣味由此可见一斑。这本书里原创和翻译文章,囊括了对影史细部的追溯、对技术发展的爬梳、对新旧影片的批评,任何一部分都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几篇采访,是我见到过最棒的。)

至于观点,我不敢说全部同意,但我很乐意享受他们给予的不同启示。

前不久我读了两本很厚的书,都是罗杰·伊伯特的影评集。最让我喜欢的是这两本书的《前言》。一篇是大卫·波德维尔写的,一篇是伊伯特自己写的。波德维尔从20世纪40年代的詹姆斯·艾基与曼尼·法伯开始谈起美国影评人的脉络;伊伯特则从半个世纪前排队观看「新浪潮电影」回忆自己各种的迷影时光,让人羡慕。无论是电影评论、还是电影欣赏,在我们这里的最近几十年来时而中断、时而扭曲。Moviegoer(以及其他人)努力试图恢复这样的传统,以及恢复这样的电影之爱,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但是,时代真的不同了。

很久以前我喜欢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即使是坐在人群当中,当我投入银幕上的故事、沉浸在画面与音响里的时候,个体就像是一座孤岛,我喜欢这种感觉。但现在呢,我们独自坐在家里的沙发上通过电视荧幕看碟机播放的电影,或者坐在椅子上透过电脑显示器看下载的电影,个体真正成为一座孤岛,又让我有些惶恐。就像这本书里阿莫斯·吉泰接受Moviegoer访问时说的:「我想说我如同一叶扁舟,飘零于现实的海洋。」

如果你看完一部电影,再和Moviegoer这群人一起议论(或者看他们的议论),感觉就好很多。就像是参加一场聚会。这让我们影迷看起来至少不那么孤独,像一个共同体。他们呈现的博客文章(现在他们也有音频节目「Wavelength」,以及专题栏目「透视」)——用一个很庸俗的词语——是影迷聚会上的「大餐」。这本书当然更是。让我学法国电影里餐桌前的人对大家说:「Bon Appétit!」

……

另外,关于这篇序言的名字,是为了符合这本书怪异的书名和章节名特意起的,同样是一部电影名字,一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导演是扬·内梅克(Jan Nemec)。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