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二度创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悉数近二十年摄影工作的点点滴滴,我的摄影之路慢慢由婴儿一步步进入成年期,对摄影的认识也慢慢由简单的发烧进入到通过影像进行思考的层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照相机在我的生活中由闲情逸致的承载物退居于简单的工具地位。这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量变产生质变,由感性升华至理性思考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对摄影的基本视觉形式语言不断熟练把握与深入认知的过程,因为任何与摄影有关的理性思考总是承载于影像视觉形式之上的。

摄影的基本视觉形式语言,无外乎在光线作用下所体现的点、线、面、色彩、影调等元素所共同组成的视觉结构,这个视觉结构就是一个与画面主题表达相协调的画面构成形式。

卡蒂埃-布列松曾说:“一种视觉结构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训练有素的本能。”而摄影师应具备的这种“训练有素的本能”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种本能是怎样的?摄影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本能来支持他的创作?这种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还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根据辞典的解释,“本能”可指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也可指某种下意识的举动或反应。摄影师在专业创作中所谓的“本能”却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按布列松先生的说法是“训练有素的本能”,应该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摄影师对影像的成功掌控,应该建立在对摄影语言与视觉形式组织的熟练驾驭、健康的审美理念以及敏锐的思辨之上。

首先,对于一个有所成就的摄影师来说,熟练运用摄影技术是其最基本的素质,这犹如士兵必须非常熟练地驾驭手中的武器一样。

其次,是对摄影基本造型形式语言以及利用摄影器材进行造型的手段的熟练掌握,这是成就优秀摄影师的基本前提。

最后,是摄影之外的修养。中国有句古话:“功夫在画外。”这就是说,画家真正的功夫在于绘画之外的修为,画家在文学、书法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层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支持他的创作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取景构图的过程是摄影师面对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建立一个与内心世界相吻合的视觉秩序的过程,这种视觉秩序一方面是摄影师自己心理秩序所对应的形式秩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规范观众解读作品的视觉秩序。这种视觉秩序的建构,是以摄影师对事物的审美感知为内核,以视觉艺术的构成法则为基本出发点而付诸于视觉表达的。摄影的二度创作,是摄影师面对一个既成影像重新进行审视,进而重新建构视觉秩序的过程。

作为一名高校的摄影专业老师,平时面对学生的大量作业,总能发现不少问题,其中有相当多的情况是关乎点、线、面、色彩等基本的构图形式问题,再有就是关于画面形式与表现内容是否协调的问题。我们通过长期在课堂中围绕摄影画面的基本形式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复分析与提升,把这种对摄影画面基本形式的驾驭能力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训练有素的本能”。长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连画面基本的视觉形式都驾驭不了的学生,他是很难真正意义上进入自主专业创作阶段的。

摄影的二度创作是指通过对现成照片中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通过裁剪、修图、调整影调与色彩等一系列的后期制作手段,以期使之成为一幅符合一定层次审美标准的好照片的过程。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摄影的二度创作既是一个完善和升华摄影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们不断增强摄影视觉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的过程。

本书在各章节设定了很多专题性的后期裁剪、调整等处理与制作案例,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任何一种调整方案都不应该是孤立的。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多种调整手段的综合运用,甚至是多种不同后期调整制作软件相互协同完成二度创作的结果。因此,本书中每一个章节中的每一个专题性二度创作方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以该手段为主其他调整手段为辅完成最终作品的过程。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一定要声明的,本书不是一本Photoshop影像处理软件技术技巧的学习教程,而是力图通过对问题照片的重新认识和进一步优化,以及诸多优秀摄影师利用二度创作进行艺术创作的成功案例,让我们能进一步加深对摄影视觉形式语言的认识和把握,提高摄影的审美能力。这些,才应该是成为一名优秀摄影师的根本之道。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高校摄影专业基础教学经验的总结,以解决摄影画面的基本形式问题、认知摄影视觉形式语言为出发点,理念引导为主,调整与制作技法介绍为辅,并从实践出发,介绍不同题材的二度创作案例,展现了从问题照片到最终摄影作品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