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派遣使节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月初,辰时许,下了早朝,宋太祖赵匡胤在福宁殿紧急召见了宰相赵普和开封府尹赵光义,商议征伐后蜀一事。
正襟危坐在御案前的赵匡胤,翻阅着今日早朝群臣上奏的折子,让他甚是发愁,因为有不少朝中大臣建议暂缓伐蜀,应先把平定的荆湖之地安抚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待休养生息几年再图伐蜀。
过了片刻的功夫,便听到内侍上前禀告道:“启禀官家,宰相和开封府尹已在殿外,等待官家的宣召。”
放下手中的奏折后,方才还紧蹙眉头的赵匡胤,这才面露喜色,情绪有些激动地朗声道:“快,快宣他二人进殿。”
随后,便听到殿门的内侍宣道:“宣宰相、开封尹觐见!”
站在殿门外的宰相赵普和开封尹赵光义,他们二人身穿朝服并肩而行,徐徐漫步进入到了福宁殿之内。
赵普和赵光义并肩站定在御案前,当即向坐在御案里面的赵匡胤拱手施礼,并齐声道:“臣拜见官家。”
从御椅上一跃而起的赵匡胤,当即就摆了摆手,走到御案前,嗔怪道:“你二人,一个是追随我多年的老部下,一个是我的二哥,皆是我故交至亲,在私下里不必如此拘礼,此等繁文缛节就罢了。”
紧接着,赵匡胤吩咐左右内侍道:“快,赶紧为赵宰相和我二哥赐座。”
不大会儿的功夫,两名内侍就搬来了椅子,分贝置于御案前左右两侧,赵普坐在了右侧的椅子上,赵光义则是坐在了左侧的那把椅子上。
重新坐回到御椅上的赵匡胤,在屏退了左右后,偌大的福宁殿内,只有他跟赵普和赵光义三个人。
“赵普,光义,今日下了早朝,我把你们俩叫到这里来,想必你们俩应该知道所为何事吧?”赵匡胤问询道。
坐在左侧椅子上的赵光义,抢先回答道:“若是光义没有猜错的话,想必皇兄把我跟赵普叫到殿内叙话,想必是为了伐蜀一事。”
赵匡胤听闻当即就重重地点了点头,却长吁短叹了一番道:“正如二哥所说,我主张尽快伐蜀。既然,荆湖已经平定,自然是要乘胜追击,伐蜀灭之。”
“可是,今日在朝堂之上,诸多朝中大臣主张暂缓伐蜀,你二人却未发表任何见解,便召见你二人到殿内叙话,我想要听一听你二人对伐蜀一事是何看法。”
当赵匡胤言毕,赵光义当即就毫不犹豫地深表认同道:“皇兄,臣弟跟您的想法相同,认为平湖已灭,向西南追击伐蜀,我宋军当是锐不可当。蜀国气数已尽,若是立即发兵,想必不出一个月的功夫便可城破国灭。
“今日在朝堂之上,臣弟得皇兄庇佑,资历尚浅,不想与那些旧朝老臣发生争执。若是皇兄不召见臣弟,臣弟也想在下了早朝后前来求见皇兄,积极响应皇兄立即伐蜀之主张。”
听完赵光义所言,赵匡胤甚为高兴,他转而向坐在案前右侧椅子上的赵普,问询道:“赵普,你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面对赵匡胤的问询,赵普心想他初任宰相,得罪了不少前朝旧臣,又不想弗了赵匡胤之意,惹得龙颜不悦,急中生智的他,想到了一个折中之策。
“启禀官家,臣以为今日早朝之上,那几位老臣提议暂缓伐蜀,先安定刚占据荆湖之地的百姓,恢复发展生产,并无不妥。当然,官家主张即刻伐蜀,乘胜进军西南,一举灭掉蜀国,也并无不当。”赵普摆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回答道。
要说,赵普真不愧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代名相,他深谙中庸之道,他这番言语可谓是两边都不得罪。
方才,赵匡胤他听完了赵光义所言还心情颇为愉悦呢,可是当他听完了赵普所言,顿时就龙颜不悦。
“赵普,你跟我讲话怎么还和稀泥了呢?我不想你在这儿敷衍了事,我想听你的真实想法。”赵匡胤很是不满地对赵普进行批评道。
看到赵匡胤一副面沉如水的样子,赵普赶紧从椅子上起身,站定在御案前,低头拱手施礼,急中生智道:“官家,臣方才所言并非敷衍了事,而只是把话说了一半而已。我要说的下一半话就是,先让平平定了荆湖之地的我大宋军队原地休整一段时间,哪怕一个月也好。
“再军队没有休整好之前,不妨派遣一位使节出示蜀国,先对蜀国进行劝降。若是劝降不成,再攻打也不迟。这样,既可以堵住朝中持反对意见的老臣,借此机会也可以探一探蜀国的虚实,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若是我大宋不动一兵一卒,即可拿下蜀国,岂不妙哉!”
聆听完赵普的这一番进言,赵匡胤的面色这才又带着几丝笑意,当即就点了点头,觉得赵普出的这个注意甚好,深得吾心。
“二哥,你觉得赵普方才所的提议如何呢?你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子呢?不妨也说出来让我听一听。”赵匡胤又转向了赵光义,问询道。
一直都在倾耳聆听的赵光义,觉得赵普所出的这个注意甚好,一时之间,他也思忖不出来更好的法子,同时,他从赵匡胤龙颜大悦的样子也看得出来,赵匡胤对于赵普所提之策甚为满意,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
从椅子上起身的赵光义,也站在案前,低头拱手施礼,回答道:“官家,臣弟以为赵普方才所提之策,实乃绝妙的好计策,不妨试上一试。”
见到赵光义觉得赵普此计甚好,赵匡胤便就点头应允道:“既然,二哥都觉得此计甚好,那我们就不妨试一试,好让朝中的那些个老臣们闭嘴。”
不过,赵匡胤思来想去了一番后,又微蹙眉头向赵普和赵光义问询道:“你们俩说说看,我该派遣谁作为我大宋使节出使蜀国呢?”
这一次,赵普总算是抢了先,他当即就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臣以为,这次出使蜀国,不可派朝廷重臣前往,否则,后让蜀国国君以为我大宋极为重视,反而会让蜀国国君待价而沽,提出蛮横无理之要求。
“不妨派遣一名小吏前往,让蜀国上下知道,我大宋并非对蜀国如此看重,若是蜀国答应受降归顺也不会提出过分要求。若是蜀国不降,我大宋军队讨伐之时,我大宋使节即便是被扣留在蜀国,也不会成为被胁迫之对象。”
赵匡胤又点了点头,觉得所言极是,对赵普追问道:“不知赵普你是否有了合适的人选呢?”
思忖了片刻的功夫,赵普突然在脑海中闪现过一个人来,当即就向赵匡胤大力举荐道:“官家,臣倒是有一个不错的人选,便是鸿胪寺的主薄,此人姓张名浩,今年二十有五,正值韶华。
“几个月前,张浩在官家主持的殿试中了进士。鉴于此人文章口才俱佳,自比先秦时期的张姨、苏秦。再加之,此人孑然一身,无父无母又尚无婚配,派遣此人前往出使蜀国,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