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僧璨受法成禅宗三祖
一脉相传 禅宗传承
我国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一脉相传。经过历代禅师们的发扬光大,很快使禅宗发展成为我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这六代禅宗衣钵传承,每一代禅宗传承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衣钵传人也都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创新融进禅法里去,这就使得禅宗在我国不断衍变,不断发展,直至六祖惠能开创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南宗禅,我国佛教禅宗最终得以正式确立。
534年,慧可禅师来到东魏的邺都,即今河南安阳,大弘禅法。在安阳弘禅法时,当时有些不理解他学说的学者以及固守经文的僧徒,因而引起争辩。
有个叫道恒的出家人就指斥慧可所说法要是“魔语”,他派遣上座弟子向慧可质难。然而双方辩论的结果却是道恒的那个弟子听慧可说法后,竟心悦诚服地倒向慧可,这就使道恒更加不满。后来,他贿赂官吏,企图暗害慧可。
为了免于迫害,慧可离开了邺都,四处流离,后来到了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再后来慧可又和同门昙林南下隐居于舒州,即今安徽潜山县内皖公山。
此后不久,慧可又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四卷《楞伽经》,来到安徽安庆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
576年,有一个年已不惑的居士来到司空山礼拜慧可。他对慧可说:“弟子身缠疾病,请和尚为我忏悔罪孽。”
慧可说:“拿罪孽来,我替你忏悔。”
这个居士考虑了一会儿,说:“我觅求罪孽而不可得。”
慧可说:“我已经为你忏悔完了,你当皈依佛法僧三宝。”
居士说:“今天见到和尚,知道僧是什么了,但还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居士 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还是众多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等等。在佛教中,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或者他是名副其实的得道高人、隐士。
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佛、法无边。”
居士沉思一会儿,然后接着说:“我今天明白了,罪孽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中间,这就正如人的本心一样。”
这位居士的罪孽本空的思想,成为后来禅家最为乐道的一种说法。这个居士能有这样的见地,说明其很有慧根。慧可听了他的回答,非常欣喜,并当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赐名僧璨,并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光福寺 原名“大佛寺”,始建于唐天祐年间,距今约1100年,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势分七级建造,由天王殿、望海楼、观音殿、大雄殿、蒙段祠、三圣殿组成。它是泸山宗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香火最兴旺的佛教建筑群。
576年阳春三月,僧璨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僧璨为了感谢师尊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侍奉师尊慧可达两年之久。
有一天,慧可告诉僧璨:“菩提达摩远自天竺来到此土,以正法眼藏及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说完后,他把正法眼藏与衣钵传给了僧璨,并再三叮嘱,“你当隐居深山,不可行化,避开国难。望你善去善行,等待时机,依法授人。”
僧璨禅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这样僧璨成为了禅宗衣钵传人,即禅宗第三祖。
慧可在将衣钵传给弟子僧璨后,便离去了。
在慧可离去后,僧璨禅师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10余年。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一个弟子。
僧璨虽然没有公开弘扬祖师禅法,但是他撰写的《信心铭》却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篇短短的文字,是僧璨当年的所悟所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门人更好地树立起修习祖师禅法的正知正见。
《信心铭》是440字的偈语,诠释达摩理入称法之旨,至为深切。《信心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对禅修者来说,极富指导意义。
皖公山 安徽境内名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内,又叫天柱山。西周时期曾立皖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南巡,登祭皖山,封号“南岳”,皖山由此声名大噪。安徽省简称“皖”就由此而来。
僧粲秉承达摩祖师的思想,坚持佛和身不二,佛性和人心是合一的。一心论是僧粲禅学的中心,他在《信心铭》中说: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心随境灭,境逐心沉;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境因心有,心能显境;境本无分,因心而别。欲知两段,无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缘起性空,一空同两;性空缘起,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僧粲禅师的这段论说,概括了禅的崇高境界,就禅的崇高境界说,与《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是相通的。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也是我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在禅宗是指导原则,实际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佛家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僧粲禅师以《信心铭》,上承达摩、慧可,下传道信、弘忍,对于禅宗的建立、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阅读链接
在二祖慧可传僧璨禅宗衣钵时,正值北朝动乱期间。当时南朝和北朝环境不同,在南方,各学派充分发展,百家争鸣。佛教、儒学、道教相互抗衡,而在北方,争论涉及华夷之辩,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朝,宗教之争就含有了政治意义,于是,支持佛教、反对佛教的运动贯穿了这一期间,这也就是慧可所说的“国难”。
北朝这一乱局,直到隋王朝统一南北后才得以改变。由于隋文帝杨坚自幼在寺庙长大,做皇帝后,深信自己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大力提倡佛学,佛教遂开始了恢弘的阶段,三祖僧璨也于这个时候开始大力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