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学增的少年时代
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广东“南路各县农村时绝少有学校设立,贫农子弟极难得到读书机会。其中有兵燹匪祸未曾骚扰地方,虽有几个蒙童馆,但贫农子弟为迫于谋生,至多亦读不过三四年,离开学馆。”时人也回忆当时的情形曰:“南路为广东省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封建文化因素相当浓厚。当时只有省立的高州中学、雷州中学、合浦中学、琼州中学……儿童教育除县有一间小学外,大多数都是私塾。教堂内容,中学都是旧学制,读经、史、子集、文言文、八股文,和私塾不同者,只增数学、物理、图、音、体等科,其他则无大差别。……学生大部分是绅士地富子弟,富农以下的人多只读小学,自耕农的子弟能读一二年私塾,已算十分幸运了。”据了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遂溪县办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后,各县小学堂改为学校。遂城第一小学于民国五年(1916年)创办,属遂溪县立师范附属小学,民国二十年易名为县立第一小学;小学教育,又称国民教育,民国初年,广东地区小学教育发展一般,下表是民国元年至五年广东小学和学生统计表。
资料来源: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据黄学增所在的敦文村村民介绍,黄学增在村内入读一年私塾后,转入乐民高等小学(即后来的县立第五小学),时年十五岁(1915年)。当其时乐民是一个大集镇,以市号称。他参加革命后,曾将部分乡邻伙伴带到广州求学。这部分伙伴中,部分人员的通信地址留下的就是在乐民某商号转的。薛文藻,黄埔军校一期,通信地址:乐民市济安堂;田迺英,黄埔三期,通信地址:乐民安和堂;黄赓,黄埔三期,通信地址:乐民安和堂转;黄学伦,黄埔三期,乐民安和堂转敦文村;黄宗寿,黄埔三期,乐民安和堂转乐民城;黄成美(别号敬德),黄埔三期,乐民安和堂转下坡村。
查阅民国早期小学教育的概况,我们得知,1912年9月,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与高等小学校并置于一处者,名初等高等小学校。由城乡担任经费者,名某城镇乡立初等小学校或高等小学校;由县担任经费者名某县立高等小学校;由私人或私法人担任经费者,名私立初等小学校或高等小学校”。估计乐民高等小学大致由当地商户担负经费。——后期来湛从事教育、黄学增早期的战友、中共宝安县委第一任书记郑哲(亦叫郑奭南)的赞化学校就是如此。对于当时的学制,1912年9月初,民国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1912年是中国传统农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为“壬子学制”。从“壬子学制”公布到191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系列教育令,如《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等,构成民国初期的学制系统。“壬子学制”中规定:“小学校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得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三年毕业,毕业后得入中学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或许由于年龄因素以及黄学增的聪明情况,黄学增于1915年入读,经过一年苦读,在1916年秋即考入雷州半岛最高中学堂——雷州中学。据田野调研,黄学增其中一位小学老师是黄学增后期战友陈荣位的父亲;陈荣位的母亲是敦文村人。陈荣位与黄学增乃为小学同学;另根据黄学增大革命时期战友黄斌的后人口述,同在小学读书的还有黄斌——黄斌为上郞村人,上郞村时隶属遂溪第七区管辖,现归属雷州纪家镇管辖。陈荣位、黄斌在黄学增到雷州读书时则已上广州求学;另外,黄斌也是大革命时期雷州青年同志社主要成员。黄学增在乐民高等小学时曾留下一文《竞争说》流传至今。“人当竞争时代,断不可无竞争心。无竞争心不能立于竞争世界,竞争乃当今之要务也。学问以竞争而精,实业以竞争而兴,国家以竞争而文明。世界愈竞争,愈发达;愈发达,愈竞争。人无竞争,诚不能立于竞争世界,能竞争,乃可以言富强。”
不管如何,经过私塾、小学等的学习,农家子弟黄学增终于向着光明的前方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