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潭抗疫纪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孤岛求生,与“疫魔”展开“肉搏战”

在越来越多危重患者的围困中,金银潭宛若一座孤岛。

蔡艳萍是金银潭医院感染二科的副主任医师。1月20日,蔡艳萍所在病区清空,接收重症患者。刚开始,蔡艳萍并不感到体力上的辛苦,“12月份收流感也很忙的,基本上就不能休息”,更大的折磨来自精神压力。1月上旬,她在与一位同济医院医生的通话中,得知同济医院的门诊已经涌满了发热患者,“如果门诊有那么多患者,住院的患者肯定不会少”。

然后她不断接到询问能不能来金银潭看病的电话,微信上无论朋友圈还是公众号,都充斥悲伤甚至惨烈的消息:无法出门,无法看病,无法住院……

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中,要求“危重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但后续的疫情救治并没有能按照科学的指导进行,受制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武汉大量的病患因延误治疗转为危重症。

患者人数从1月10日起暴发式增长。1月11日,同济医院最先抽调医院急诊与危重症科副主任钟强和另外四名医护人员,带着医疗设备支援金银潭。4日后,湖北省卫健委要求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分别接管金银潭的南七楼、南六楼、南五楼。

2020年1月26日,金银潭医院,脚步匆匆的医护人员。(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三层楼随后全部改造成重症ICU病房,同时市级医院抽调人手前来支援。

1月19日,湖北省人民医院提出,希望湖北省内组建专门的ICU重症团队支援金银潭。5日后,国家卫健委开始抽调各地医疗力量接连进驻。

“有人来了,还来蛮多,我们真的就觉得好有依靠感了,觉得安全一些了。”蔡艳萍说。金银潭的医护人员已经做出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但仍远不能抵御疫情蔓延。

钟强是最早在金银潭支援的专家,值班一周后,他得知与自己搭档的金银潭ICU主任吴文娟肺部CT显示感染。他回同济医院也拍了个CT,同样显示轻微感染。

金银潭首先被指定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但金银潭的ICU力量薄弱,只有5位医生,全院的各类氧疗仪器加起来不过二十台。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专家杜斌、童朝晖和邱海波一同查房时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查房从早上八点开始,先用一个多小时查看了一遍所有患者的病历,再换防护服进病区。

ICU病房共有14个患者,如按惯例,一个医生查房根本管不过来。

14个患者的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可能上一小时看着还不错,下一小时就要抢救。升压药物怎么用,呼吸机怎么调整,液体的出量入量如何平衡,需不需要引流,需不需要抗凝,每天要拍胸片、抽血查生化、做几次血气分析、做几次口腔护理等等,这需要医生对患者有透彻的了解,每时每刻都密切观察。就算在平时,救治两个ICU患者,就会让一个医生忙得回不了家。

现实是,当时病区里只有3名真正的ICU医生。面对14个患者,医生进去查房一圈,出来以后就有可能忘记其中几个患者的一些情况。

传染病房是不能带任何东西进去的,只能凭借大脑记忆。但即使记忆力卓越,医生也无力分身对每个患者都制定出足够完善的治疗方案。

查房结束的当天下午,3位专家坐在金银潭ICU里决定,要向国家卫健委申请,再派一些专家进驻金银潭。至少一个病房增加两个专家,一个人管六七个患者,手下再有三到四个医生做临床救治。

金银潭将南六楼改造成的ICU,同样也是人手不足。

南六楼二十多个病床,医护人员加起来约40人,而ICU的标准医护比为0.5—1个医生和3个护士对一个患者。

而对于有些危重症患者来说,死亡不过是一个瞬间,根本不给医生留下抢救的时间。有时候患者似乎突然被卡住了喉咙,再也喘不上最后一口气;有时医生查房结束,认为一切都好,脱下防护服时,身后一台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已经直了……

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护士为患者换药。(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金银潭医院,走出隔离病房的护士满脸印痕。(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地医护人员进驻支援之前,武汉市率先开展的前期战“疫”,是一场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经验可循、人力与装备严重不足的与“疫魔”的“贴身肉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