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上海经济能够保持年均增长14%以上的速度并且平稳运行,得益于上海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权,对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一切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各显其能,全市经济充满生机活力。
国有经济的质量和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
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具有特大型城市的特点。国有经济的资产总量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资料,在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三大产业——电力、钢铁、运输和通讯业,国家资本金比重分别高达99.5%、94.4%和89%。在对国计民生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支撑行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业等,国有经济都占支配地位。在关系国家综合实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例如航天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的建设,都由国家资本控股。上海国有工业企业五年中完成400多项重大骨干和技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770亿元;国有增量资产激活了存量资产,使国有经济处于主体地位的上海工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五年中分别增长两倍。
近五年来,上海的国有企业由于破产、兼并,每年要减少上百户,但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优化重组,迅速从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集聚,国有资产的质量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巩固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迄今,全市工、商、贸系统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大集团有160多家,其中半数以上的营业收入已超过10亿元。这批新崛起的大集团,通过收购、兼并、托管、联合、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结构调整,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骨干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代表着上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后劲。
国家资本支配社会资本能力大大增强,上海直接利用外资的速度规模居全国前列
下列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是上海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办和统计局通过联合调查得来的:涵盖全市国有资产总量80%的25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平均每100元资本金中,59元是国家资本,41元是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国家以59%的资本调动支配了41%的社会资本。
国有经济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大大增强,国有资产能够调动的社会资产明显增多,这是五年间上海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也揭示了上海国有经济迅速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每年降低六七个百分点的一大奥秘。
最为突出的是,上海直接利用外资的速度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1992—1996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实际金额年均增长56.3%,比全国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全市在三资企业就业的职工已超过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左右。1996年,三资企业出口创汇40.05亿美元、上缴税收90.30亿元,分别占全市出口创汇的30.30%,占地方财政中工商税收的33.8%,几近“三分天下有其一”。海外资金的注入,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这五年上海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五分之一。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和我国第一部《公司法》出台以来,上海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着力进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迄今已有1.4万户企业改组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有102家工业、商业、公用事业、房地产及其他综合类企业已改制为规范的股份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上有了大突破。去年以来,上海不少企业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吸纳社会资金,而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资金投向,以转让股权的方式退出某些行业和企业,或者以参股控股的方式进入某些行业和企业,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
集体经济日趋活跃,股份合作制企业超过万家
在全国毛巾被单行业效益滑坡的大背景下,地处上海远郊金山县干巷镇的幸福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以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连续三年每年递增20%以上的业绩引人瞩目。一查“履历”,原来是一家三年前由国有和集体联营企业改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迄今年产值已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效益和销售总量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集体经济日趋活跃,是上海经济的一大走势。五年间,集体企业产值虽一度滑坡,但总量增长了2.14倍。1996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30.1%是集体商业企业实现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区县工业经济,在五年中迅猛发展,每年保持25%的增长幅度,目前上海工业总产值的40%、新增工业产值的50%和全市出口创汇的40%,都来自集体经济。
1992年,上海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下放了财政和外资审批等权力,极大地调动了区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区县工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又多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这些年逐年加大了改革、改制的力度。其中,望春花、嘉宝、海欣、界龙实业等集体企业的佼佼者已改制为上市公司;一批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多数企业实现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人,以双重身份关注企业的命运,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出灵敏的反应。据最新统计,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超过一万家。
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科技型私营企业呈现勃勃生机
在八十年代“出国潮”中漂洋过海的莘莘学子,在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回到故里兴办实业的“归国潮”,成为上海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群体。
由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外商或个体控股企业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五年中异军突起,已成为上海的新经济增长点,并且以每年吸纳数万名下岗职工而成为全市再就业的热点。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统计,1992年,上海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分别只有3192户和1510户,目前已猛增到5,5万户和10多万户,猛增17倍和66倍;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60.4万元;私营、个体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规模均占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首位。1996年,上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8%是私营商业企业实现的。落户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1992年为263户,实际利用外资仅为1.1亿美元;目前已发展到3145户,实际利用外资19.18亿美元,分别猛增12倍和17.4倍。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职工将近100万。
上海非公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水平较高。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兴办了3000多户科技型企业,约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0%。其中由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近500家,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并以每月平均10家的速度递增。这些人以现代的眼光,重点涉足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产品、新材料、环保产品等高科技领域,企业生机勃勃。不少私营企业不仅产品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一展身手,而且在海外企业参股、控股,到海外注册分支机构,致力于建成“跨国公司”。
1997年8月19日
合作者吴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