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作家们在婺源
第二次走进婺源赋春长溪,是因参与“赋春杯”第三届《青年文学》奖暨颁奖《青年文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活动,便有幸与作家们一同游览长溪。
长溪村青山依旧,溪水奔流,田园四野是庄稼。途中,走在我前方的李师东老师,他感兴趣这里的乡土生活,选坐在土坎上与身后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合影。一路上,他好奇着,也过问着每一种他不曾见过的蔬果。他总是忙着拿起手机顾不上脚下的台阶或石子路,不停地拍摄大树、木板桥、翠绿蔬菜、古旧房屋。
作家畀愚,在古村游览兴致时,信口说想把这里当家隐居下来,也许他还想在午后,饮上三杯两盏淡酒,邂逅别人的故事,然后写在自己的小说里。还有张菁老师,她神情温婉,身姿轻盈,举止文雅。不善言语又腼腆的我,每每朝她轻轻地微笑,她也会回我一抹甜甜的笑容。再有,严谨中有丝冷漠,诙谐中有点顽皮的弋舟老师,他行走中,不多话,可从他的眼神里可以感觉到,他内心装载着太多自己已经认定的东西,只是他不说,他也许是想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带回家,种在自己的笔下。亦有一位像“三清媚”女子文学会毛素珍会长说的那样,像徐志摩一样儒雅的哲贵老师,他也总是心中有数似的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打量、揣测、探寻、窥视别人的世界,他似乎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但他也不轻易说,他只是像尊师一样的告诫我要多读多写。作家中,还有我熟悉的朋友杨怡,她给我的印象时而若有所思,时而沉着冷静,她时常用自己善良的眼睛去体恤别人的艰苦。有时,她带着怜惜的目光,轻轻地呼唤我的名字“诗燕”时,我便觉温暖。
临近“赋春杯”《青年文学》颁奖活动在婺源丛溪庄园举办,遇见的作家便越来越多。文学座谈交流会中,学识渊博,又非常有气度的著名评论家、理论家孟繁华老师有着出彩的讲解,无论是谁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谈,尤其是他那句:“走进文学一定要有情怀”让我感同身受。在他临走前的晚餐期间,我以茶敬他,他瞪着眼,像亲人一样叮嘱我:“记得,以后一定要多说话。”还有张楚老师,他在座谈会上,一开始不知说什么便拒绝发言,可一旦发言起来,颇为幽默地谈到他自己写小说种种的趣味时,惹得大家开怀一笑。

右:著名作家梁晓声 左:蓝馨月
接下来,就是让人期待已久的著名作家梁晓声老师。从11月28日夜晚七点钟去机场接梁老师,在场的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梁晓声老师头戴一顶棒球帽,身穿一件卡其色休闲外套,朴素自然,神情平和宁静。
次日清晨,我和文学会的几位同事有幸随同毛素珍会长伴随在梁老师身边一同吃早餐,以及游览周围的风光,我们脸上不由自主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于是,梁老师打量着我们说:“我发现你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很快乐。”梁老师指的快乐是那种纯真、无忧无虑的快乐,也是生活中的知足常乐,而当时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更多的是因为见到了自己心目中优秀的作家。梁老师平易近人,在我们眼里他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我清晰地记得,活动结束后,众多粉丝争先恐后地与梁老师合影,他注意到一旁的我,望而止步却又期待的眼神,梁老师主动关照我说:“我和这小姑娘照一张。”就是与梁晓声老师合影的这一张照片,一年后,我把照片洗出来放进相框挂在了自己经营的一家文艺小店,当众多顾客看见我和梁老师的合影,用羡慕的神情看向我时,我就觉得自己既幸运,又满足。
我们为什么如此敬爱梁晓声老师,也是因为梁晓声老师自身的人格和品行感动了我们。
梁晓声老师文如其人,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低调、从容、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奉承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正确判断,他总关心百姓生活,总为别人着想,也时常引导大家从善。“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老师的这四句话,可以说已成为我的座右铭,时刻铭记,激励着我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