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的青春
评馨月的书,须先介绍一下她这个人。实际上也无须我介绍,封衬印着了。我所了解的也就那些。
但,一个重庆姑娘,怎么就在江西的篁岭较长期的住下了,并且爱上了篁岭,视篁岭为心目中的天堂,在篁岭开起了一间名为“村姑的天堂”的小店呢?
不能不提到上饶的一位女性毛素珍了。
毛素珍是一位文学情怀浓得化不开的女性,退休后组织起了“三清女子文学会”。该会不但在上饶名声响亮,在全国民间文学文化组织之间也极有影响,连北京的许多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都受邀到过上饶,面向女子文学会的会员们讲座过。“三清女子文学会”也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女性文学爱好者入会,她们后来皆为宣传上饶乃至江西各处的美丽风光奉献过诗文。
馨月也首先是慕“女子文学会”之名来到上饶的。“女子文学会”几乎在上饶周边的每一处景区都设有写作营,派出常驻景点的会员,可戏曰为“特派员”,负责对景区新闻的及时报道和可持续宣传。这是有工资的工作,然而工资委实不高。若不是与文学二字联系着,真愿担任“特派员”的人想必是不多的。
五年前到了上饶的重庆姑娘馨月受到女子文学会的热情欢迎,尤其受到会长毛素珍的喜欢。女子文学会的女性们特别是姑娘们,皆是有素质、品味高的姑娘,馨月也是那样的姑娘。千真万确,文学提升了她们的人生观和女性美点;馨月与她们一见如故。她们带她游览包括篁岭在内的各景区,而馨月一到篁岭,就被篁岭的美丽所迷住,如同一颗有灵性的蒲公英种子,寻找到了一处自己愿意生根发芽的地方。当时篁岭景区正与女子文学会联系,希望女子文学会也派给篁岭一位“特派员”。
于是,馨月成了“三清女子文学会”之篁岭写作营的首位“特派员”——没想到这姑娘以后更爱篁岭了,再也不愿离开了,结果就由首位“特派员”成了“常驻特派员”。似乎,还可能是“终生特派员”了。估计,即使哪一天“女子文学会”不存在了,馨月也还是会留在篁岭,继续用她的诗文宣传篁岭,赞美篁岭。正如她的书名所表达的《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然而仅靠每月有限的工资,她一位单身的外地姑娘,在篁岭的生活是很难持续的。
于是对经营毫无经验的她,不得已开了一间小小的专卖纪念品的店,便是“村姑的天堂”——它是她坚持在篁岭住下去的经济基础。一旦经济基础不稳固了,她将不得不洒泪而去,依依不舍地离开她心目中的天堂。并且,会将心留下,而那种情况对于她显然将是不幸。
由是,我们能够明白——馨月这一位重庆姑娘、“三清女子文学会”、篁岭三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缘。由此天缘所决定,又使她与许许多多光临篁岭写作营和“村姑的天堂”的好人,发生了更多的缘。
缘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觉得体现在馨月身上,是典型的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如果她主观上没有对文学的热爱,那么“三清女子文学会”对她就没有吸引力,也许她至今尚未到过篁岭。全中国景区多之又多,至今尚未到过毫不奇怪;而如果上饶并无篁岭,即使她成了“女子文学会”的外省会员,便也就是一名外省会员罢了。“女子文学会”的外省会员并不经常到上饶的,与“文学会”的感情纽带,主要是靠网络交流。故所以言,我觉得体现在她身上的缘,是一种天缘。
那么,现在该谈谈我对她这部书的印象了。
这是她的第一部书,人们可当成她的“自白”来读。
前边谈到《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这一书名,诠释了她与篁岭的缘。
先说她的文字。
馨月的文字有清纯气息,善于写景,亦善于白描。她的文字的清纯气息是从心灵带出来的,与“炫清纯”那一种“清纯”截然不同。后一种“清纯”,稍有阅读经验的人,读几行就看得出来的。
文字的清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但有一点是共识——“清”即指去除不必要的甚至堆砌成果的华丽辞藻。这一点,在古人那里也一直主张的;“纯”当指表意述情之真之诚。此种对“文”的要旨,由来久矣。《周易》中已有“修辞立其诚”的省思。孔子也说:“辞达而已矣”——意谓足以达意便够了。汉时王充则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是故,“清纯”非指青春气息,而指修辞美的境界。
馨月的文字没有铺排修饰过度的毛病。年轻人的写作,往往不自觉地就犯了以上毛病,我年轻时也如此。故对馨月的文字,留下了“真诚”的印象,首先予以充分肯定。
馨月此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描写婺源及篁岭之美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证明,馨月不愧为“特派员”,将宣传篁岭及上饶其他景区的任务完成得极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但宣传了篁岭的四季之美,也宣传了数位篁岭人物,颂扬了他们乐观、勤劳、敬业、真诚待人的好品质。她还深情地写到了篁岭的猫咪和狗狗,证明了她心地的善良。后两部分内容,非一般游人的游记所能写到。所以,我认为,馨月当得起是篁岭的“宣传大使”。
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琐思与心绪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作为“村姑的天堂”的女主人与天南地北形形色色或好或不好的顾客的关系,尤其值得一读,也最能体现“真诚”二字在她身上的直接反映。在她的小小的“天堂”,在买卖之间,她也可以说阅人多多了。买卖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一涉及钱字,人心内相难掩饰也,即使小买卖亦如此。她是有感恩心的,对每一位给予自己友善关照的人,都铭记不忘。对于刁难者,俯视者,亦能做到以礼相待又不卑不亢,而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以想到,她的受伤感那时会使她多么的忧伤。“村姑不是翠花”六个字,显然是她对于平等的内心诉求。大约她以为在“天堂”,在“天街”,每一个人也都应是温良的彬彬有礼的人。这说明,她对世道人心,一直抱持着不泯的理想。
自从成了篁岭的“惆怅客”,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篁岭,她不迷茫,因为已心属篁岭。但要在篁岭坚持生活下去不是容易之事,她有时也会惆怅于此。偶尔外出旅行,是她排遣惆怅的方式,并且也收获了一些游记。这一部分内容,同样写得比较好。但与写婺源和篁岭的文章相比,毕竟略逊一筹。写婺源与篁岭的文字,一树一花,一石一墙,字字深情流露。这也足见,在她心目中,“天堂”只有一处,便是篁岭。她对篁岭的眷恋令我感动。在当下的中国青年中,许多人以能成为有“京上广深”等特大城市户口的人为人生头等追求,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一切;而馨月却将可持续地成为篁岭人当成自己人生第一等幸福 ——她是多么不同于众的一位当代姑娘啊!
她的人生观不唯对同龄人,即使对中年人,对我这样老年人,也同样具有启示性。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她的诗。
对于她的诗,我只想极概括地说以下几句话——她是有诗心的人,惯于也可以说本能地会以诗人之眼看世界,也本能地会以诗人之心来感受世界和人生;她具有以文字组成诗句的才情;她的诗都首先是诗,不仅仅是断了行的自以为是的句子的组合;有几首诗写得很不错,完全具有发表水平——如《与篁岭如此亲近》《边走边看,边看边想》《我坐在家里》《洗心》《你好,12月1日》等。
最后要说的是:她是不善言辞也不善交往的人;她是太过内向的姑娘;但我觉得,她好想与多一些再多一些到过篁岭,特别是进过她小店的人真诚相待,彼此都留下愉快记忆;她珍惜大千世界中人与人的这一种缘。
那么也可以说,这是她希望别人喜欢的结缘书。
我替她祝愿,果然如此!
2018年12月3日北京
她
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姓篁名岭
幽篁的篁
山岭的岭
初次听到她的名字
我就想在她家做一只燕子
自由飞翔
清晨做她窗前的闹钟
第一时间叫醒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