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上海”经济崛起的轨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坚持改革取向,承启历史跨越

——无锡40年改革开放实践之观察和思考

王安岭

40年无锡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总结回顾无锡4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于昨天、今天、明天都极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回首无锡发展变迁之路,不能简单抽象地看待40年的历史变化,也不能主观臆断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而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其中具有指向未来的规律性的命题。

回首走过的路,客观把握无锡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

无锡40年改革开放的总体实践,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40年。40年来,无锡坚持市场经济取向,大力推进了制度创新和组织再造,经历了苏南模式创立、创新和再创新的进程,形成了城乡统合、内外联合、工农结合、产业融合、多元混合的发展格局,完成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共有混合所有制的历史转折。到2017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6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48∶51.2,高新技术产业占比40%以上,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了90%以上,区域生态文明指数达到了80以上,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对外开放程度、社会和谐水平和区域现代化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符合时代要求、持续协调发展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无锡率先探索出以“三为主、一共同”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开辟了城乡、工农、内外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无锡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突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加速了产权人格化、运行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开始,探索和形成“科技引领、多元开放、体制创新、城乡统筹”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无锡改革开放总体上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2年,以农村改革为切入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基层的创新实践,聚焦改革重点,大胆改革探索,让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竞相迸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全省领先。第二个阶段,1992-2000年,以扩大开放为龙头,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突出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大转变。这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开放主线,统筹改革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培植自身优势,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局面。第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体制改革统筹各项配套改革,以生态建设助推发展方式转变,这阶段明显的特点是:提升发展定位,实施战略突破,强化产业强市,经济增长重新展现了稳中有升、持续协调的发展态势。

比较别人的路,深入把握顺应发展规律的自身特色

改革开放之路是整体认同的目标趋向,并不意味着每一地区可以照搬同样的实现路径。华西村人有句口头语:“要把华西的不土不洋、不城不乡,变成全国一样的亦土亦洋、亦城亦乡,就无所谓华西了。”实践证明,照搬别人的路,只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只有从各自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勇立发展潮头。可以说,无锡4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规律、坚守特色、自主发展的历史,创造了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发展实践和基本经验。

坚持实践观,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的改革既无前人的现成模式,又无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无锡从农村和城市的经营机制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再到多元共有的混合经济形成,一路走来,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把实践作为促进思想解放的动力源泉。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为前提,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大胆破除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不为过去的成功经验而自以为是,不为传统发展模式而墨守成规,以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主观理性和“不唯书、不唯上、重实践、敢创新”的现实理性,在提升国际视野、大局意识、战略眼光中更新观念,在尊重和保护群众首创精神中凝聚智慧,不断推进每一改革阶段的新突破。在1980年前后大胆冲破“包与统”的思想之争,率先探索了集体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包干”尝试;在1985年前后大胆冲破“创利与创汇”思想之争,率先探索中外合资、海外投资,开创了“三外齐上”外向经济新格局;在1992年“南巡”讲话后大胆冲破“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思想之争,率先推进了城乡企业产权制度“彻底改、改彻底”的探索;在进入21世纪前后大胆冲破“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思想之争,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突出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解放思想引领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推动解放思想,加速了人们由认识自觉向行动自觉的转变。

坚持系统观,在实现路径上整体把握。改革是系统工程,不能就改革而改革。从历史维度观察,无锡在20世纪80年代坚持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了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社会发展;21世纪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了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协调稳健、持续高效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改革发展红利最大化。核心的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和系统观,保持了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智慧。在改革实践中,正确把握好改革与发展、调整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以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例如,在农村改革中,既加快推进“大呼隆生产、大锅饭分配”产品经济模式和“一大二公”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又着力推进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以工建农、以工兴镇”的步伐;在推进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时,既大力探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升级,加快了以产权改革、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加强管理为主体内容的“三改一加强”进程;在区域统筹发展时,既积极推进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又积极推动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功能极化和辐射扩散的功能提升,以内源发展和外源推动,强化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坚定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智慧,避免了改革取向的偏差、发展路径的折腾,保持了经济社会协调稳健、持续高效的发展态势。

坚持“人本观”,把满足人、依靠人作为推进改革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意义,既是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又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无锡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的导向性和内在本质的实践性,把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动力,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40年来,无锡一以贯之地把“为民谋利、富民优先”作为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把依靠人民、动员人民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农民温饱、摆脱贫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非农化转移,开辟农村就业增收渠道,并率先实行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利用农村内部力量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使农民成为加快农村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无锡把“激发民智、调动民力”作为推动改革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公有制的财产组织方式和实现形式,实行财产人格化,深入推进“人人有其股”的合作经济股份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和形成多元合作、利益共享的混合经济,发挥了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巨大能量,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民资、民有、民享、民生的发展格局。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和改革发展红利的受益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务实观,把真抓实干作为行动准则。改革是攻坚,改革成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红头文件规划出来的,而是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干出来的。无锡40年改革实践,坚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以“说了算、定了干、干到底”的务实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垒石成山,汇涓成河。在无锡乡镇企业草创时期,冒着计划经济的体制排斥和“挖社会主义墙脚”的政治风险,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恪守“只干不说、多干少说、先干后说、干了再说”的理念,不做表面文章花架子,不搞沽名钓誉玩虚功,改革发展结果由实践检验、功过是非由历史评说。坚持务实观,重在改革的路径和策略与发展大势同向、与社会要求同步、与群众诉求同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既要有激励人心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现目标的实施路径,“既要有想法,也要有办法”。在每一次改革的窗口期,鼓励创新实践,总结典型经验,善于在基层创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汇集民智、调动民力中获得力量。坚持务实观,强化“建功立业、敢于担当”的进取意识,在乡镇企业草创期和国有企业转轨期,无锡以“给了位子赚票子、不赚票子让位子”的目标责任制和“有为才有位”的激励机制,落实责任主体,锁紧责任链条,完善抓管理、抓监督、抓保障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责任明确、主体落实的目标责任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使真抓实干、不尚空谈成为一种文化生态和行动自觉。

坚持人才观,把人才培养使用作为兴业之本。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锡40年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协调稳健、活力有序,关键造就和拥有了一批建功立业、勇于创新的各类人才。在乡镇企业草创阶段,依靠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管理精英”和农村早期手工业熏陶的“能工巧匠”,支撑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推进城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依靠了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了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中,依靠了一批懂技术、敢创新、善经营的现代经济开拓者,使其成为推动无锡转型发展的领头羊和先行军。无锡的实践证明,坚持人才观不是简单的“给位子、戴帽子、给票子”,而是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要求,完善用人导向,创新选人机制,“让担当者干事、为干事者担当”,强化“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奖惩体系,构筑“各尽所能、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文化生态。

展望前行的路,正确把握未来无锡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40年巨变,无锡站在历史发展的新平台。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五大建设”“四个全面”的战略定位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走什么路,怎么走”,是对无锡的现实挑战和历史考验。在区域城市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内外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叠加的背景下,无锡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也更为突出。思想观念的传统惯性、产业结构重复耗散、城乡发展联而不合、政府管理强而不实,等等,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大体制创新和发展转型,走出一条改革引领发展、发展推动改革的路子来。着眼无锡未来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尽管无锡走在改革发展前列,但仍然有战略定位起点不高、思路选择视阈不宽的问题。解放思想不是空话,也不是隔空喊话,而是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就无锡而言,就要破除深层次的自我满足、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小农经济的观念。要在尊重规律、汲取民智、借鉴学习中解放思想,在谋大势、谋大局、谋大事上,正确定位,善于作为,赢得最大公约数;要在对标国际、对照国情、对接现实中解放思想,提高起点,拓宽眼界,增进最大共识度;要在大胆实践、敢想敢干上解放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领域,以点带面,投石问路,创造出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和经验,提升最大凝聚力。

高点占位、系统谋划。改革越是深入,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度越强,越需要高点占位、统筹考虑。立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实行顶层设计,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协同性、互动性的分析研究,统筹集成改革策略,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就无锡而言,在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改造,用工业化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程度,释放中心城市的能级扩张,加快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进程;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借鉴和利用国际成熟的经济形态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城乡企业的企业制度更新改造,深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形成适应新经济形态发展的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定位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自治功能和公民参与功能,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微观管理结合上,大力推进社会和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进体制创新中更加关注运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实施策略设计,加大实现路径的研究,加强细节管理,形成纵向上下联动、横向多头协调的整体格局。

战略聚焦、重点突破。想在高处、干在实处,要聚焦制约和影响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思路,谋求突破。要正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向,着眼增强无锡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致力在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两个战略环节上重点突破。关键要解决好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中心城市能级决定了区域资源要素的集聚力、经济能量的辐射力和引领发展的主导力。要进一步明确无锡在长三角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定位,突出产业创新、联通辐射、绿色生态功能的比较优势,在域内协同发展中强化城乡一体、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观念,提升对外吸收、对内辐射双重功能,着力解决好区域腹地的协而不同、联而不合的问题,积极推进全域城市化、一体化进程。重点要突出科技创新的战略抓手。科技创新不是就创新而创新,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新、市场结构调优、发展质量调高,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性实用性为重点的创新方向,发挥无锡实体经济和现代制造的特色优势,聚焦战略、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创新领域,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两大优势,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链接,以高新技术及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现代产业的各个环节。强化优势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集成整合现有产业的生产结构、供需链接、产品配套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快推动无锡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与其他地区相比,无锡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任务相对更重。要按照治国理政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正确把握市场、政府、企业三者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手段和路径。从现代政府基本定位出发,重点关注经济秩序、社会公平、民生保障和公共建设,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服务机制,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公平化、普惠化程度。改进和完善政府对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创新调控机制和方式,更多地利用法治和经济手段,减少行政干预和直接参与,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新的经营方式和实现方式,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以统一规范的产业导向政策和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更加完善配套的投资平台和金融平台,放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按照精简高效、统一有序的原则,深化精兵简政,简化管理程序,能并则并,能减则减,能放则放,把市场能管的放给市场、把企业能干的还给企业、把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企业自主经营、社会自我管理功能,强化制度监督,压缩管理路线,进一步控制行政成本,以法治、诚信、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服务效能。

(作者单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