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世界各地古迹被毁的数量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古迹被毁数量。例如,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大坝,摧毁了两座有千年历史的寺庙。为了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免受破坏,世界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该公约提出全世界应该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是,在该公约所有的内容中,遗产仅包括文物、遗址以及建筑物,并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相授而代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的、不断更新迭代的文化遗产,其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意蕴着人类文化,是各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远高于物质遗产。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范围得到了确定。
我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拥有56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各个年代人们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我国历史上就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学价值的《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民歌具有独特的音色和优美的音乐,与宗庙祭祀、舞蹈歌曲合而为一,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文人通读的“典籍”,体现了古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现代对其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于2003年开始启动,初步规划这个项目时间为17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政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共同发起实施。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标志,我国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走向了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状况堪忧。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2月,《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颁发。这两个文件的颁发提高了全国人民保护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06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自2006年以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截至2018年12月,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个,居世界第二。
虽然现在社会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存在较多不便,保护工作进展不容乐观。在发展新文化时,人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为了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文化研究。
此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传承项目,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应对其进行普查。然后,可以建立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要参与者,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值得说明的是,此项工程庞大而繁复,涉及各个时代的文化,需要相关人员全身心投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应成为整个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