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53:秦国将相铁三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固守待援?不,年轻的将军偏要主动出击

我们无从知道白起当时的年龄。秦军功爵的晋升难度是越往上越高,以他的军事才能和秦昭王前期的战争密度,他应该是在30岁以前获得左庶长爵的。无论怎样,这是一名战场指挥官精力和胆气最充沛的年纪。其他秦将遇到敌众我寡的情形时,十有八九会选择防守反击,他却选择冒险主动出击。

白起在新城幕府传令各军马上补充武器装备、粮草、衣物、药品,并派前行部队先出发,为大军扫清沿途障碍,到伊阙塞以南的周国城邑高都附近埋伏待命。很多士兵只知道要跟韩魏打仗,还不知道敌军两倍于己方还有余。只有白起和带回情报的斥兵、间谍们对此心知肚明。

天下诸侯都关注着伊阙动向。无论立场如何,各国君臣都认为当前形势对秦军极为不利。韩魏人多势众,又胁迫两周为后援;而新城秦军目前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36年后,秦相范雎对白起说:“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1出自《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丞相应侯范雎代表秦昭王质问白起为何不肯带兵攻打邯郸时说的。彼时韩魏兴兵24万,白起手头的兵力不足联军的一半,那么上限是12万,下限是10万2 《尉缭子·守权篇》有“十万之军顿于城下”的说法。新城是一座郡级大城。秦军先拔武始再取新城,没有10万大军恐怕难以做到。。白起代向寿为将,用的自然是向寿攻武始的兵马。向寿部秦军大多数是以宜阳材士为主的河外兵,可能包含了司马错拔襄城后留下的一部分关中卒。秦军在武始、新城战役中必有伤亡,白起不得不从河外诸城征兵补充减员。

秦国在河外实际控制的地盘大致相当于秦朝三川郡的一半。以当前的土地和人口,凑齐十余万兵马已属不易。白起把周边城邑的动员潜力用掉大半,附近的友军数量不多,除非咸阳再派十几万援兵,否则兵力劣势无解。然而,十几二十万大军不可能在一天完成集结,必须要花一段时日征发士兵、调运粮草、运输装备。伊阙和新城离魏韩太近,离关中太远。这个时间差足以对战况产生致命影响。假如韩魏联军能以优势兵力击溃十余万白起部秦军,就算不是全部斩首,只是打坏建制,也足以让秦国在10年内走不出函谷关。

《孙子兵法·形篇》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般的将领可能会选择固守救援,尽可能地保存实力。智囊樗里疾大破五国联军,采用的正是稳守函谷关再伺机反击的策略。《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当初韩国发10万材士守宜阳,竟然能顶住秦军猛攻长达5个多月,最后才因孤立无援而被斩首6万。尽管白起部秦军不足敌军的半数,但用来守城绰绰有余:只要粮草物资充足,支撑几个月并非不可能;只要坚守不出拼死抵抗,新城很难被迅速啃下来。

如此一来,决定胜负的就是城池攻防战打多久,韩魏联军能否赶在秦军增援部队到来前破城。

考虑到新城刚刚被秦军攻克,生产力不可能马上恢复,粮草物资储备要往低了算。新城秦军恐怕很难像当年的宜阳韩军那样死撑5个多月,这是守城待援战法的决定性变数。而且,联军如果能包围新城的话,也有充分的兵力来阻击秦国援兵,让战局变得更复杂。

这点,联军主将公孙喜和秦军主将白起应该都算到了。而远在咸阳的秦昭王与相邦魏冉等人也会想到这点。估计他们此时也是心急如焚,正绞尽脑汁加快援军的集结速度。

可是,秦国此时的兵力紧张得很。跟齐韩魏联军恶斗3年的战争创伤还没复原,秦昭王就勉力展开河外大反攻,已经把大量新得人口卷入伊阙前线。扣除这些因素,全国动员能力恐怕顶多20万。再派10万援兵,也是孤注一掷。要知道,东南的楚人还恨着秦昭王,东北的赵国由联齐抗秦派主政,而秦国北面的臣邦义渠国有趁纵横大战时背后插刀的前科。万一这三国突然同时发难,剩下的10万秦兵必定左支右绌。

魏韩从叛逃的秦五大夫吕礼那里得知了秦国国力衰弱的内情,所以才敢下大手笔放马一搏。就事论事,这个时机确实很好,让秦昭王君臣感到压力很大。但白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没把账面数字太当回事,而是深入分析了双方军队的构成、战力和状态。

论数量,魏韩联军无疑有绝对优势。论质量,白起部秦军拥有相对优势。

这支秦军原由上郡守向寿指挥,他在攻打武始时必然带了相当数量的上郡兵。上郡原属魏,后成为秦国第一个边郡,上郡兵也是秦国第一支边郡军。从出土文物来看,上郡有秦国地方郡县中最发达的兵器制造业。我们在出土的众多上郡守监造的秦兵器上能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樗里疾、向寿、司马错、李冰,以及咱们的主角白起1专家根据出土的“秦昭王四十年上郡守起戈”推断,白起最晚从秦昭王四十年开始做上郡守,当时他已得到武安君封号。。秦上郡兵自诞生以来就威震三晋,为历代秦王所倚重。秦灭六国时,灭赵统帅王翦的直属部队正是上郡兵,蒙恬北驱匈奴时所率30万大军也是以上郡兵为骨干组建的。上郡畜牧发达,民风尚武,直到汉朝仍是优良骑兵和战车兵的兵源地。由于上郡与魏、赵、义渠、诸胡接壤,边防任务很重,因此白起麾下的上郡兵应该不会超过两万。虽然骑士和轻车士不如步兵多,却是上郡兵最重要的战力。向寿为将时应是以上郡兵为中军主力,白起接任后应该也是如此。

白起像(明人绘)

关中秦兵雄于诸侯,不可能没参与三将拔三城的战斗。白起麾下的关中卒最可能来自秦国中尉军。因为,中尉军负责防卫咸阳王城之外的整个京师,并有对外征伐的任务,数量至少有3万2 《中国军事通史》04卷《秦代军事史》认为中尉军的兵力和守卫宫门的卫尉军一样都在3万左右,关中另有大约5万的屯驻咸阳附近各要地的战略机动部队。。中尉之下设有中司马、中轻车、中骑司马、中发弩、中司空、中候等武官,军事组织高度完善。可见中尉军是车骑步弩等多兵种混编而成的禁卫军,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说是秦国头号王牌军也不为过。

中尉军和守卫秦王宫的卫尉军一样,由从全国各地筛选的卫卒构成。这些卫卒往往是各郡县中身高力大、武艺高强之人。故而以禁卫军为原型的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大大高于秦汉人的常见身高。3 《秦汉人身高考察》认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以北地区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为166—168厘米,成年女性的中等身高为150—152厘米;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61厘米,成年女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50厘米。秦汉人的身高可能因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扣除底座高度后,秦兵马俑的身高均超过了170厘米,180厘米以上者也不少见,身高优势很明显。 其他边郡军的轻车士和骑士同样只要大个子,跟卫卒身高相仿。但普通戍卒步兵恐怕普遍比卫卒矮差不多一个头,力量也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由于中尉军要警卫京师,不可能全数出动。与秦中尉军职能相似的两汉北军同样执行征伐任务,出征部队以“北军五校士”为骨干。由此推断,白起部秦军中的中尉军可能只有1万人,按照秦军编制,刚好是五校人马4秦军采取部曲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屯,100人为卒,二卒为曲,二曲为部,五部为校,每校2000人。邯郸之战中,秦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郸失利,阵亡了五校人马。可见秦国征伐军是由若干“校”组成的。,包括轻车、骑士、步卒、弩兵和辎重等部队。结合兵马俑一号坑的步兵军阵来看,中尉军步兵可能包含了长铍兵。中尉军应该归大将白起直接指挥。

上述两类部队是白起手中的直属精锐,攻击力极强,但最多只占全军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士兵是原主将向寿从陕、焦、宜阳、卢氏等河外城邑调集过来的,包括现役守军与材官骑士。河外兵在白起部秦军中的数量推测有五六万,由几位副将指挥。

陕、焦原属魏国,是秦魏交战的第一线,在秦惠文王时成为秦县。这两城是函谷关的最后一道屏障,驻军多次经历诸侯混战,非常善于防守。即使齐韩魏联军攻破函谷关,打得秦昭王割地求和,也没能顺势拔掉陕、焦二城。

宜阳秦军的前身是宜阳之战的功勋部队。这是一支能打恶仗的部队。由于丞相甘茂指挥不当,该军苦战5个多月,伤亡极大,但最终还是破敌拔城。秦国没在河外设郡,而是将部分兵马就地转化为边防军,镇守整个河外战区,比陕、焦守军更加靠前。除了在三年战争中丢失部分地盘外,宜阳兵从未让秦国蒙羞。自从三位将军反攻以来,该军更是铆足了劲儿要一雪前耻。越战越勇,军心可用。

战国秦实行材官骑士制度,入伍士兵的壮勇者会被选为材官骑士。材官是步兵,主要包括䞣张、引强等持弩步兵。骑士即骑兵,通常选募家境较为富裕、养得起马的士兵。这两种军人服完两年常规兵役后转为预备役,但依然保留材官骑士的身份。他们平时散在家里,以经营农工商为生,每年必须进行春射和秋射共计1个月的训练,考核达标者能抵扣每年的月更徭役。预备役材官骑士不是缺乏训练的新兵蛋子,而是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西汉开国功臣中不少人有故秦材官骑士的背景,比如平定诸吕之乱的太尉周勃就是材官引强。因此,朝廷每次兴兵都会优先征发各地的材官骑士。陕、焦、宜阳、卢氏入秦多年,四县的材官骑士都闻战则喜,渴望用军功换爵禄田宅。四县兵马以现役甲士为骨干,按出兵比例来征发材官骑士扩充军队。宜阳县的规模最大,是攻韩的主要后援基地,所以宜阳兵(含材官骑士)在白起部秦军中占的比例最高。

上述几支部队在攻打武始、新城时均有一定伤亡。陕、焦、卢氏距离前线较远,宜阳的征兵潜力已经用到极限,必须留下足够的守军防止敌联军突然分兵偷袭。于是白起就地取材,选了一批武始、新城的韩军俘虏和材士来补充兵员。这批特殊的兵员主要承担厮徒杂役等后勤部队的工作。

春秋军队每个卒百人队(正好是战车编制一“乘”)里有75名战斗兵,25名厮徒杂役,后勤人员占比25%。而战国时的魏军战斗部队与厮徒部队的比例大概是6比1,厮徒杂役占全军大约14.3%1魏军号称有武士20万,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厮徒在全军中占了七分之一。。若是参考中尉军五校中有一校专门负责辎重,则后勤兵占比为20%。白起部秦军跟魏军同时代,后勤部队比例应该相差不太远。若以10万大军计算,这批兵的人数至少有1.4万,最多也不超过2.5万人,以2万可能性最大。

新城材士中有韩人,也有楚国统治时期留下的楚移民。韩国外交风格一贯朝秦暮楚,位居诸侯争霸第一线的新城人也习惯了变换阵营。说来也巧,秦韩在宜阳血拼时,楚怀王派兵北上袭击新城,并设置了新城郡。秦军曾经帮韩人从楚人手中夺回新城,如今又把这座城夺走。世事真是白云苍狗,谁也不知道明年会如何。新城跟宜阳相邻,风习相近,秦军中的宜阳兵对新城一点儿也不陌生。在白起看来,宜阳人能融入秦国,新城人也可以,只要新城材士跟着自己打完这一仗,得到了韩国不会给他们的军功爵和田宅,他们就不会再留恋治国无方的韩王君臣了。

总体而言,白起部秦军数量少于敌军,但融合了秦国禁卫军和边郡军中的精锐。士卒们以军中为家、勇于攻战,能够坚决执行将帅的作战意图。这点在后来的决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打完胜仗的秦军吏兵有些疲劳,但士气无比高涨。白起派兵在新城方圆百里戒严,没让敌军间谍渗透进来,也没让士兵们知道自己对面有多少敌人,以免他们斗志动摇。这一点将成为以少胜多的关键。因为白起从斥兵那里获悉,魏韩联军兵多将广,但士气不怎么高。

也难怪,常败之师哪敢言勇?

魏国河东郡兵多次跟秦军争夺边城与渡口,几乎没有赢过。他们最怕的正是黄河对岸的上郡兵和咸阳来的关中卒。魏河内兵跟秦兵交战少,但举国上下皆恐秦,他们也不得不恐。韩国三川郡兵精锐在武始、新城战役中被击溃,是联军中最怕虎狼之师的部队。南阳兵和成皋、荥阳驻军对秦军不熟悉,而且也被传染了恐惧情绪。好不容易赢了一场三年战争,没想到紧接着就吃了个三连败,魏韩两军仅剩的一点儿冲动和骄狂都被打没了。

河外主要城邑位置示意图(草色风烟绘)

《孙子兵法·谋攻》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但是,斗志高昂的军队能以一当十,士气低落的军队则十不当一。况且,秦军车骑步兵的战斗力均比魏韩军队强一大截。战斗力与士气的优势叠加起来,可以抵消魏韩联军一部分数量优势。

白起认真权衡的结果是应该主动出击,打敌军个措手不及。他要反过来借助伊阙的地形进一步削弱敌军战力。

伊阙山谷通道狭长,战场回旋余地很小。假如韩魏联军从伊阙顺利南下,就能在较为平坦宽敞的地形上发挥人数优势,把新城团团包围。若是在伊阙山地交手的话,重兵无法完全展开,魏韩联军的兵力越多越容易互相掣肘。

经过数日的简单休整,白起只留下部分秦军老兵坐镇新城,自己率领大军迅速开进,跟事先埋伏在高都邑附近的前行部队会合。

高都邑大约在伊阙山以南10里1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伊阙县,畿。……伊阙山,在县北四十五里……伊阙故关,在县北四十五里。”可见高都在伊阙以南10里左右。,即伊阙要塞与新城之间。此城原为韩邑,后来在策士苏代的游说下,韩相国将其作为外交筹码送给周君。伊阙塞与高都形成了掎角之势。秦军若是直接进攻伊阙塞,高都会成为其身后的不安定因素,周军可以在秦军强攻受挫时突然抄白起的后路。假如秦军先攻打高都,周人拼死抵抗拖住围城的秦军,魏韩联军可以伺机出塞从背后偷袭。

尽管史书没有记载细节,交战双方必然会围绕高都城做文章,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态势。

白起的判断很冷静,周、魏、韩三军斗志不坚,不会有太默契的配合,只要击退援兵,周军就会丧失战心。他派出数万精兵突然快速包围高都,派出一部车骑远屯警卫1 《六韬·绝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战国军队攻城围邑时,会把车骑部署在远端阻援。,中尉军护卫大将并充当总预备队的角色,其他各军埋伏在途中等待魏韩出塞救援。

公孙喜闻讯赶紧派兵救援高都,增援部队的前锋很快与秦上郡车骑遭遇。伊阙塞与高都之间是一片较为开阔的河谷平原,正是车骑能充分发挥威力的地形。秦军左依山右傍水,趁着联军援兵尚未布好行阵率先抢攻。前行开道的魏韩骑兵急忙展开队形接战,但未能顶住秦骑兵的攻势,溃不成军。秦军车骑转而冲击联军左右翼,魏军士兵还没结好阵就被冲散,军心动摇。韩军士兵也被慌乱情绪传染,开始后撤。2 《六韬·战骑》:“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这段战情模拟参考了这条战国骑兵的基本战法。 为了避免损失扩大,公孙喜急忙鸣金收兵。白起也下令停止追击,继续围攻高都。

这是一场带有试探性质的交锋,魏韩联军失利但没多少损失。秦军则顺利占据高都,攻打伊阙再无后顾之忧。

后来秦国国史只说攻魏韩于伊阙,只字不提周人参战的事,应该与周人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有关。由此推断,高都周军可能是主动开城投降。白起要设法削弱敌联军,懂得怎样利用小国的软弱和恐惧,自然不会把周人当成必杀的死敌。

白起把幕府移入高都,征用了城中的武器、衣物、粟米和刍稾(喂马的干草)。这个据点及其仓库中的物资让他的胜算又增加了一分。秦军以高都邑为核心,在城外修建了大量营垒,封锁了伊阙山南面两岸的所有通道,连山林小径也没漏掉。

眼下双方都把对方堵在伊阙,秦兵过不去,魏韩也不敢出来。战场随即转入僵持状态。

时间大致到了寒冬腊月,伊河的水面结了薄冰,但不能走车马。秦军的辎重车队越走越慢,崤函道的交通不如春夏秋时方便,关中援兵无法疾驰。魏韩士兵在天寒地冻中忍受艰苦的生活,秦兵也差不多。只有那坐在后方吃着美味佳肴、穿着裘皮、烤着暖火的韩魏君王和贵胄,才希望前线的将士们马上跟以耐苦战著称的虎狼之师杀个你死我活。

公孙喜没把握,只能等。白起没战机,而且将士们正需要时间来养精蓄锐,也得等。于是前线30多万官兵在各自的营垒里窝冬。只要再对峙两三个月,白起就能等到大批关中援兵,届时敌军可能不战而退。眼下这么拖着可以保证白起部不被消灭,但光靠拖字诀无法取得圆满的胜利。况且,按照战国的战斗经验,超过3个月的战事必然会招致诸侯干涉,徒增变数。韩魏联军毕竟靠近自己的主场,又有两周提供的物资支撑。秦军兵少,高都城内的粮草补给远不如洛阳雄厚。故,最好是能想办法速战速决。

白起不知道的是,自己在冥思苦想下一步怎么打时,魏韩联军主将公孙喜也正犯愁。他的烦心事可比白起多了不止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