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初步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迅速培养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教师队伍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薄弱的实际,党和政府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任务,将培养合格的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1.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在知识分子中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校的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设立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高校旧的政治课的同时,党和政府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设立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一个标志。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1953年2月,高等教育部发文规定,自1953年年底起确定“马列主义基础”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1957年12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中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的几点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
(二)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重新规划,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数量难以适应全国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来源主要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但高校毕业生中适合担任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人数远不能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与此同时,有些被分配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毕业生,其思想和业务素质不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中共中央指出:“过去由于普遍缺少足够称职的政治理论师资,以致这些课程的教学水平一般都不高。”为了加紧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明确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高校内部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助教
这是指在高等学校的助教和高等、中等学校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在本校担任政治理论课的助教或助理。学校经常性地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逐渐培养他们成为高等学校新的政治理论师资。这是当时培养政治理论师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举办研究班
各大行政区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为全国各高等学校培养一部分政治理论师资。该研究班第一期招收研究生三百人,研究期限一年至二年。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98位苏联专家,请他们帮助编写马列主义理论课教材,为本校教师和研究生讲课,以教研室科学辅导员的身份指导本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这些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3.党政干部担任兼职教师
党和政府选派党委、政府、群众团体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职授课,或设专题讲座,帮助政治理论教师备课。
师资建设经过大力推进,到195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达5457人。其中,哲学教师1390人,政治经济学教师1341人,中共党史教师1348人,政治学教师1378人。相对同年高校在校学生数44.1万人而言,专任教师总人数生师比为81∶1;分课程生师比,哲学为317∶1,政治经济学为329∶1,中共党史为327∶1,政治学为320∶1。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