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人类一切生产的原动力,发挥对人类最基础的生存、发展和生态保障功能;同时作为价值载体,耕地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劳动累积和创造,是人类活动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舞台。正是基于这种意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才会说:“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创始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曾经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这类观点明确指出了土地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建构意义。此外,“民以食为天”,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对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耕地的人口承载力逐渐下降,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失衡,保护耕地、维持生态平衡已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今天“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上的基本要求,也是通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路的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耕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质量显然是实现这一理想与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基础性条件。鉴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下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探讨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背后的经济学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及解决之策成为本书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