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保障下,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到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期”,再到市场经济体制起决定性作用的“三期叠加”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70年的风雨沧桑。从恢复调整到改革开放,从“贸然奋进”到“稳中求进”,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不仅体现了无论是政治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还是国家本身的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演进等因素所发挥的复杂而巨大的效能与作用,还蕴含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然成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在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和发展态势必然也会发生新的转变。此外,在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再一次强调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之一,充分表明国家层面对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
熊彼特曾指出:“经济体系并不是连续地和平滑地向前运动,大多数不同种类的逆运动、退步、事变的出现,阻碍着发展的道路。”如是所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同样不会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经济的前进发展与“绊脚石”的逆向冲击总是相伴而生的。具体要从当前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发展背景和经济形势来看。
首先,从全球视角来看。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做了系统阐释,并强调:“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意味着,作为资本全球性扩张的过程和结果,全球化不仅表现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摆脱经济低迷状态,而新兴经济体的奋起直追正在逐渐缩小南北差距,各国受竞争压力增加的影响,都在试图寻求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创新。另一方面,政治全球化呈现出了主权由民族国家向超国家的世界性组织手中转移的趋势,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弱促使国际政治结构深度调整,世界体系进入了“多极化”时期。此外,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与协调难度加大,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也逐渐“浮出水面”,地区性冲突、海洋权益冲突、资源能源危机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从国内视角来看。“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隐患主要表现为“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据此,理论界对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部分学者认为,“十三五”时期有可能进入新常态下的新一轮上升周期。也有学者对此并不乐观,认为中国依然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风险。随着当前国内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当前全中国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等待理论界进行深刻研判和预测。
总之,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在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变革滚滚向前的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愈发云谲波诡,南北关系扑朔迷离,不确定性风险也逐渐增强,“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以及地区冲突不断增加等现象频发,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能否继续保证稳定的进出口贸易尚且存疑。另外,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结构、对外关系以及经济增速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并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周期指标以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演变历程归纳厘清周期演变的一般规律自然也属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