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2015年3月28日,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以贸易的多种形式为纽带,建立沿线各国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和区域贸易组织也势头正盛,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和省际贸易的新一轮讨论:开放贸易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吗;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是什么;边界效应和民族方言等会对省际贸易结构流量产生影响吗。诸如此类探讨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话题,从斯密时期就开始成为争论的焦点。贸易的发展依赖于国际关系的缓和,贸易的争端也能导致双边形势的紧张。无论是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活动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强调贸易的重要性,并纷纷加快了改造传统贸易的步伐,很好地利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率先实现了贸易全球化和产品服务市场的规模经营。我们可以看到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类研究来说,贸易与国家市场化进程和全面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息息相关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贸易活动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就我国而言,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益凸显。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省际贸易的积极健康发展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强大引擎。伴随着我国整体的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双边贸易的蓬勃发展,省际贸易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贸易活跃程度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部分省际的贸易活动却有倒退的态势,省际贸易壁垒高筑,由此引发国内对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讨论的持续热情,带动了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我国已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省际贸易的作用,对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性因素缺少关注。省际贸易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对省际贸易流量及其成因机制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意义不容忽视。
我国不同地区的省际贸易发展有明显差异,准确定位区域经济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部分省际的双边贸易活动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飞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差,资源要素短缺,贸易活跃性不够,难以形成较好的规模效益。这也使得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的省份的贸易流量大且贸易结构完善,而另一方面落后的省份的贸易结构单一,缺乏流通机制,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本书从探索省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角度切入,研究边界效应和区域政策影响省际贸易总量和流量结构的途径,并就省际贸易治理政策提出尝试性的对策建议。对省际贸易总量和结构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的探索,更是对省际贸易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本研究拟在分析我国省际贸易的基础上,融入引力模型最新的方法论,探究省际贸易流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为形成协调的省际贸易增长态势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