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一次被提出之后,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被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2017年4月2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1日指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Worl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Day),并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这一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显示了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已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方案再次为全球问题贡献了智慧。
创业以特有的魅力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创业,引领了科学技术创新,塑造了当代商业繁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就业岗位的增容器。
创业的核心是创业者,大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创业的生力军。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改善、社会创业气氛的活跃和创业文化的逐步形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日渐高涨;随着创业教育带来的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创业者不断涌现。《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比2014届(2.9%)高0.1个百分点,比2013届(2.3%)高0.7个百分点。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2013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并发文,鼓励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率。2013—2017年,全国开始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但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许多障碍和风险,由此也导致了很高的失败率。《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总结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只有创业的激情、优秀的创意及自己的团队是不够的。由于欠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以及足够的资本支持,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要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不仅需要从外部解决营造创业氛围和优化创业环境的问题,更需要从内部解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教育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唤醒其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素质,培育其创业精神,锻炼其创业能力,在其头脑中植入创业的种子,为大学生未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作为一项促进创业教育的战略措施,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进行教学及考试改革,扩大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此外,我国还将探索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意见》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面对大学生目前就业难的形势和创业与生俱来的风险性这样的双重背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并且有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编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编写了这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助益。
编者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