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促进老年健康:理论与实践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吉昆
(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分为两部分。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有2.4亿老年人。老年人口中有82.35%的老人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占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仅占2.60%,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是比较好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5亿老年人为慢性病患者,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750万人,有85%的老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有22.4%的老人吸烟,近21%的老人有危险性或有害性饮酒习惯。有一部分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机能减退,营养摄入不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二、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对策研究。1.增强老年人心理调控意识和调控能力,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 2.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老年人自己掌握健康钥匙。3.加大医疗改革力度,实行个性化治疗模式,使患病老人能及时康复。4.发展老龄食品产业,满足老人营养需求,保障老人身体健康。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状况;问题;对策;研究
健康是个人立身、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健康是长寿的基础。健康长寿是古往今来人人向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拥有健康,就具有创造一切的可能。如果失去了健康,就会失去一切。有一副对联说得好,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等于零。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身体一场空。在国内外民间曾流传着一个健康的新观念,叫1+0工程。其中的“1”代表健康,“0”代表事业、金钱、才智、权利、地位等。有了“1”的存在,后面的“0”就有意义,“0”越多,则意义就越大;如果“1”不存在,后面的“0”不论多与少,都毫无意义。所以,拥有健康“1”,就可以拥有一切;失去了健康“1”,就会失去一切。本文主要就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对策研究,谈谈个人粗浅看法,与同仁商榷。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全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人民医疗条件,人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透露,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其中男性为73.64岁,女性为79.34岁,超过了2014年世界人均预期寿命71.5岁的水平,也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人均预期寿命69.8岁和中等收入国家73.8岁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要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再增加3岁,达到79岁,这意味着中国将要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的急剧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口质量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人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明显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2.3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0%。可见,老年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是比较好的。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据《生命时报》报道,“在我国老年人口中有1.5亿人为慢性病患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3750万,预计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人将达1.18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高趋势明显,同时,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失能残障发生率也在日益增加。“中国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病占中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脑血管、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
笔者在网上看到林子利发表的有关老年心理健康的文章,提到全国老龄办曾对城市、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作过调查,城市老年人自认为健康状况很差的占4.2%,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农村老年人自认为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8%,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可见,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健康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并不高,而很差、较差、一般的比例约占老年人总数的75%左右。该文还提到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老年疾病患者中,有50%—80%源自于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疾病,约有70%的心理疾病,是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目前我国有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7%的老人有明显的心理焦虑、郁闷问题,有0.34%的老人有精神分裂问题,有0.75%的老人有老年痴呆问题。在我国自杀人群中,55岁以上的占36%,其中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另有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吸烟率为22.4%,危险饮酒率为9.3%,有害饮酒率为11.4%。有近50%的老年人有中心性肥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超过40%的老年人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更为严重的是,在老年人群中,对这些日益积累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控制率很低,这势必增加老年人患病的风险。
二、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老年人的心理调控意识和调控能力,使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指老年人对自身的心理或者精神情绪的一种正面肯定和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在老年人群中,有85%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极大的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为什么老年人群中,有85%这么大的比例存在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将客观环境变化与老年人主观适应性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老年人退休后,由以单位为中心,变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由以工作为主,变成了以休闲为主;由主角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思想上很不适应。又加上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经济,日新月异;创造发明,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急剧推行。而老年人“五脏”、“五官”功能日益减退,不能适应形势急剧变化发展的需要,生理、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影响老有所为和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使得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心情不愉快,焦虑、郁闷乃由此而生。“病从心生”,心情不好,易诱发各种疾病的产生,这就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调控。如何调控?第一,人的心理状态是作为人的主体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现实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对任何客观现实都要多向思考、逆向思考、换位思考,从积极方面思考,不要钻牛角尖,不能只朝一个方向思考而不能自拔;第二,学会忘记,有意淡化不愉快的事情,以保持心理平衡;第三,遇到自己不愉快的事情,要运用利导思维,把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样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脑内吗啡”的荷尔蒙,使人愉悦,可增强人的免疫力,调动人体抗病毒的能力;第四,保持一颗童心,忘记恩怨忧愁。其他不一一列举。除了以上几点,最主要的是要增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控意识和调控能力,使自身心理各要素协调统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中央文件在此提出的心理和谐,实质就是心理健康。文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要实现个体心理和谐,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对个体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是个体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正确对待”。政府和社会的关怀、疏导,只是个体心理和谐的外因,个体做好“两个方面的正确对待”,才是实现心理和谐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个体做好“两个方面正确对待”,才是实现心理和谐的关键。如何做好“两个方面正确对待”,就是老年人在社会上和他人打交道时,遇到喜事、好事、成功的事时,或遇到挫折、困难、失败的事时,要自觉调控自身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4个心理因素,使之协调统一,保持心理和谐。做到遇到喜事、好事时不趾高气扬,遇到坏事、受挫的事时不垂头丧气,在任何情况下,不低头、不丧志、不犹豫、不感情用事,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一切。加强老年人心理因素的自我调控,是搞好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条件。
(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掌握健康的钥匙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分析了人们导致疾病的个体内因、社会因素、医疗因素、气候地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5个方面,分别占15%、10%、8%、7%、60%。可见,个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会议还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4大健康基石,并对“4大基石”分别进行了阐释,特别是对饮与食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内容、要求与建议,读者可从百度网上查阅维多利亚宣言,笔者在此不多赘述。现在“4大基石”已成为社会公认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个体的健康都有利。笔者对此问题谈点浅见,供参考。一是导致疾病的5个因素中,前面4个因素都是客观因素,个体无法调控。只有生活方式属于主观因素,个体可以自己掌握、自己调控,等于将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保障老年人健康长寿,安度幸福晚年。二是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不是行举手之劳、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实现的,必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旧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逐步养成新的生活方式,这是破旧立新的一个过程。三是在饮食问题上,要注意把好“入口关”。人类生命活动的每个瞬间都不能离开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均来自于人们的饮与食。因此,饮什么,食什么,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偏饮偏食、暴饮暴食、早餐不饮不食、中餐凑合饮食、晚餐大饮大食。这种乱饮乱食的生活方式,大大破坏了人体营养平衡,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有时导致某些方面营养过剩,引发“三高”等多种疾病,大大不利于健康,有时导致某些方面营养缺失,使人体弱多病,同样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饮食问题上,必须把好入口关。饮什么,食什么,怎么饮,怎么食,饮多少,食多少,都必须科学合理,保持人体营养均衡,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把好了入口关,就是从源头上避免了旧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摧残。
(三)加大医疗改革力度,实施个性化治疗模式,使患病老人能及时康复
我国的医疗方针,应从当前的以治疗为主,切实转变为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可使广大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同时,还应将当前以对症下药、千篇一律的治疗模式,转变为以个体基因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据笔者了解,现在不同的人患同一种疾病,是用同一个处方治疗。笔者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体重、年龄、性别、饮食结构,特别是基因都不一样,一个处方怎么可能解决不同人的同一种疾病呢?这种治疗是以药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对症下药,不是对人下药。笔者的亲友中,有的迷信医院、迷信药物,偶尔出现咳嗽、食无味、身体乏力等小问题,就去医院检查诊治,医生就给他们开药。有的亲友每天早晨手捧红绿蓝黑紫等不同颜色的药粒,用温开水将颜色洗净,然后一一吞服。这些药物是什么性质,它们进入人体后,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包容有利于治病,还是互相排斥加重病痛,或是引发新的疾病,都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在服药治病问题上,也应吸取古人和国外经验,不可盲目迷信药物。我国古时的圣贤都不乱服药,如《论语》记载鲁卿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出于礼节,“拜而受之”,表达自己的尊重,孔子然后又说:“丘不达,不敢尝,”也就是说,我不知道这药的药性,所以不敢服用;又如清朝大儒曾国藩在写给他的儿子纪泽、纪鸿的信中说:“余近年学祖父星冈公夜夜洗脚,不轻服药,尔与沅叔与诸昆弟能学之否?”笔者看到国外医院给患者看病,有时不给患者开药,只交代多喝开水、多休息,这说明有些小病不一定非要服药治疗。
笔者还看到赵竹青写的文章——《人类能活120岁吗?诺奖得主解读“第三次药物革命”》。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在2017年10月13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医学工程大会上提出,个性化医疗所带来的“第三次药物革命”已经来临,提出“个性化医疗将会成为人类制胜疾病的一把关键钥匙”。个性化医疗又称精准医疗,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的医疗模式”。他认为:“第三次药物革命是靶向性的、个性化的药物,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基因进行定向治疗,使治疗能够更加精准、有效,而且副作用更少。”他认为:“用一种药品治疗所有人的同一种疾病的时代将宣告终结。也就是说,对症下药将变成对基因下药。”让我们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个性化、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这是人类健康之大幸。
(四)兴办老年食品产业,满足老年人营养需求,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
在老年人群中,有部分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又加以牙齿残缺,对食物咀嚼不充分;唾液分泌少,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浸润,对吞咽造成了一定影响。原来吃得有滋有味、香甜可口的饭菜,现在变得不香、不甜、寡淡无味,因而有时不吃、有时少吃,造成营养不足和营养失衡的问题并存,老年人热量摄入不足,获取全面营养、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变得困难,尤其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的缺失会直接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加重生理机能的老化,导致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甚至促进慢性疾病的发生。这一问题还在不断扩大,亟待解决。
现在社会上保健品甚多,而且有些保健品请名人、明星做代言人,大肆宣传。老年人群则是其重点宣传对象。这些保健品可以补充老年人缺失的营养吗?笔者认为,姑且不论这些保健品的真与假,优与劣,纵使具有某些营养成分,但其能和老年人缺失的营养对得上号吗?如果对不上号,则是盲人骑瞎马,花钱伤神,毫无价值。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我国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老年食品通则》(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兴办老年食品产业。什么是“老年食品”, 《通则》定义为:“老年食品是指经改善食物物理性状和(或)调整膳食(营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以适应咀嚼和(或)吞咽功能下降、营养不良老年人生理特点,满足其饮食需要或营养需求的一类特殊饮食食品。”可见,按照老年人营养需求,设计兴办老年食品产业,能满足老年人的营养需求,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笔者作为一位高龄老人,迫切希望这一食品产业能早日问世,为当代老年人造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9日。
[2]《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胁可能很多人忽视了》, 《老年文摘》2017年7月10日。
[3]赵竹青:《人类能活120岁吗?诺奖得主解读“第三次药物革命”》,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7日。
[4]云无心:《“老年食品”有了国家定义》,原载《瞭望·东方时空》老年文摘, 2015年11月12日。
[5]孔子:《论语·乡党篇第十》,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5月。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新华社,2016年10月25日。
[7]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宣言》,百度文库。
[8]林子利:《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和对策》, 《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四)——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六——健康与老龄化》2010年版。
作者简介
陈吉昆,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