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文集·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张维源 刘 娜 李迎港 刘 岩 郝 萍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状况,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因素,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淄博市张店区及周边地区的3所养老机构、1个居民小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访问。另外,为了解政府部门针对老年人的政策实施,我们对三个政府部门展开访谈式调研。结论——老年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都有其特殊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不同养老模式;心理健康状况

一、引言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中国老龄化进程无论增长速度还是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进程,就目前而言我国老龄人口已达到2.6亿人,预期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5亿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心理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此次调研基于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心理状况展开调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老人心理问题,让老人安度晚年。我们主要通过对老年人群体、政府机构、老年服务机构及社会青年进行调研,全方位解读老人心理问题、国家政策实施、机构服务质量、社会青年看法这四大问题。

二、试验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向政府机关人员咨询国家有关老年人方面的政策、法规等,以及近年来有关老年人心理方面的一些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此次调研活动共设计两类(老年人及社会人士)。此次调研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6份。

访谈法:对政府机关人员、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医护人员展开访谈式调研。

三、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调研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②调研社会人士对于不同养老模式的看法。③调研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状况及范围。④调研政府机构政策、内容及实施情况。

四、研究对象

以淄博市张店区3所养老机构及1个居民小区和张店区内公共休闲场所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以淄博市内3所政府机构的机关人员及张店区内社会人士为辅助对象展开研究,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问题总结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可能一些小困难就会摧毁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更需要我们以及社会的呵护与关爱。例如常见的保健品诈骗问题,有的老人明明知道是骗局,但内心渴望被关爱,好面子以及经历过苦难生活而产生的怜悯之心迫使他们上当受骗,这些光靠政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子女的沟通疏导,提高老年人警惕性,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有些老人缺少规律的生活,被子女所忽视,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在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便会产生神经衰弱、焦虑症等情况,这些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家人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然而这些症状所带来的后果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必须要预防这些病症。

(一)集中养老

此次调研共走访三所不同类型的老年人集中养老机构。其中淄博博爱养护院属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以在保证老人安心养老的同时,针对身患疾病的老人提供医护疗养服务。夕阳红老年公寓是一家针对收入较低老人的养老机构,其中居住着五保户、低保户及之前敬老院合并来的老人,政府在财政上会对其正常经营提供支持。淄博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是一家由政府投资的公立养老机构,里面设施配备齐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调研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所占比例见图1。

图1 集中养老老人心理状况

孤独心理。老人往往会在子女离家后非常想念自己的子女,甚至会出现许多过激的活动,常常一个人出神,长时间没有子女亲人的陪伴,老人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孤独的心理,长此以往,失落会转变为寂寞,如果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老人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易患有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疾病。

忧虑心理。由于老人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会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特别是对敬老院里的医务人员。从家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老人总担心工作人员照顾不好自己,与别人相处不好,自己自理能力下降等,从而产生忧虑心理。

恋旧心理。在与老人交谈中,老人总是会谈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并表现出对往事的深深怀恋,情至深处往往眉飞色舞,回到现实世界则又深深落寞。

自闭心理。大部分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较为排斥机构养老,不愿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出现心理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排解,久而久之易形成不良心理状况。

自责心理。抱怨年老无用,成为子女的负担,想念子女却不愿打扰子女的生活。

(二)分散养老

分散养老的老人可分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及失独老人三种,团队成员深入沁园社区老人家中进行此项调研活动。沁园社区是一所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口约占社区居住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70—80岁的老年人居多。经过调研,我们对三类老人主要心理问题做了以下统计。调研人数中三类老人占比见图2。

图 2 不同模式调研老人占比

1.空巢老人

精神萎靡。一些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精神萎靡,记忆减退,注意力很难集中,反应迟钝等。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老人明明手里拿着东西却在到处找,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

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无价值感。尤其是退休后的空巢老人,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退休老人渴望提升自我价值,培养爱好和兴趣,但因为身体家庭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感与日俱增,所以会酿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孤寡老人

渴望亲人与朋友的陪伴。孤身一人,长此以往,老人的语言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丧偶老人更加需要子女与亲人的关怀,心理上的失落感也需要得到满足,对于丧偶老人的心理问题的疏导,不可急于求成。

不安全心理。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有些老年人既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又害怕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3.失独老人

自卑心理。由于失去子女,自己的后半生无人照料,由于自己年老以后,力不从心,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或是自暴自弃等。

4.子女陪伴

子女陪伴养老的老人心理状况良好,最大的问题就是担心成为子女生活上的累赘,有轻微的自责心理。

5.其他心理问题

经济贫困的老人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的担忧。经济贫困的老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都难以得到满足,心理问题更不必多说。近几年来,国家对老年人的补贴力度也在逐渐增大,许多经济贫困的老人,例如五保户等都由政府部门帮助协同养老,政府的关怀是对老年人最大的温暖。

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

六、对策及建议

针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状况问题,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提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集中养老

1.短期对策及建议

(1)养老机构。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老人活动空间。目前养老机构主要问题包括:活动区域狭小、健身设施不足、应急设施短缺等。养老机构可以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文化软动力,丰富老人文娱生活。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养老机构内老人普遍存在沟通匮乏的现象。对于此种现象的解决办法,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与附近学校联系,构建老人与青少年的沟通桥梁。一来可使老人增加沟通交流机会,消除心中乏闷情绪;二来可使学生接受老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经常举办文娱活动,增进老人间的沟通交流。简单的文娱活动鼓励老人组队参加,在增进老人沟通的同时使老人保持奋进的精神面貌弱化老人无事可做的消极情绪。

(2)政府机构。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五保”老人逐步转变为城市“三无”老人。加之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这部分老人也只能到附近的私营养老机构养老。然而对于老人层次的划分,目前却并不明确,所以致使一部分既无退休金又是非五保户且子女不孝又无国家补助的老人处境艰难。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老人分类统计,统筹兼顾老人养老。由基层干部做好基层老人家庭状况统计工作,建立老人分类数据库。

二是健全养老政策,助力老人养老。政策是基础,建立健全养老政策是老人合法养老的依据。

(3)社会人士。就调研反馈情况来看,社会人士大多存在把老人送去养老机构是种不孝的表现以及养老机构服务差等传统观念。对于养老机构护理员这份职业,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错误地认为护理员存在虐待老人的行为,且工资较低,人们普遍不愿从事这份工作。

一是消除护理员职业歧视。护理员在上岗之前都会受到系统的培训且在工作中也是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并不会出现虐待老人的情况。目前全国范围内护理员普遍紧缺,就发展前景来看,养老机构护理员待遇会逐步提高。

二是正确认识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可以说是老年人的聚集地。在养老机构内老人之间没有所谓的代沟,交流起来较为方便。

2.长期对策及建议

对于集中式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想在养老机构中获得好的服务,好的服务也能使老人忘记离家的伤感,逐渐对养老机构产生归属感,从而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但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好的服务务必会带来资金支出的增加。从经济学上分析在保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的增加势必会导致机构目标利润的亏损。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理想化机构养老的运作建立在“完全理性”和“充分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效率最大化并且机构养老目标与人口老龄化需求相一致的途径,实现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的组织目标。那么如何在老人需求与敬老院发展之间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就很有必要。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养老机构不再仅仅局限于“养老”,在养老机构中出现突发疾病及身体疾病的日常维护成了老年人的刚性需求。由此对于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我们提出“医养结合”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基于此种构想我们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如下:

1.加快建立健全医养融合相关政策

为构建有利的制度环境推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在机构准入、合作以及老年人评估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就要解决各部门协调性问题。民政、卫生、社保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建议,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国家要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准入制度上适当放松政策,并在前期帮助新型养老机构建设构建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再次养老机构需要就不同的合作模式制定不同的方案,避免因合作问题导致的经济纠纷。此外,机构需建立完备的老人分类细则,将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按一定等级进行划分并建立针对性护理方案。

2.重塑社会养老文化

在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使很多人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养老是一种不孝的表现。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经济压力逐渐加大,往往会把生活重心放到自己的家庭上。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可能会导致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养老。由此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一种必然现象。另外,人们对于养老机构的错误认识也是导致社会养老文化扭曲的关键因素。关于网络、期刊等新闻媒体上关于养老机构打骂老人、虐待老人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就调查状况来说,机构内护理员大多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生活中也是以一种谦和的态度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当然,养老机构也要做好自身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同医养融合发展趋势的良好氛围。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家庭式服务,在医养融合实践中注入一定的人文关怀。

3.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老年人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问题,同样医养融合也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参与。医养融合除了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分类进行针对性服务之外,其余的服务对象就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服务。一是通过诱导社会上志愿组织、公益团体来为老人提供长久性服务,来满足老人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二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与知名机构合作进而提高养老机构自身的社会声誉。三是政府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现金流的同时,也提高了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增加社会认可度,从而实现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分散养老

1.短期对策及建议

(1)加强老年人法制教育,重建信任桥梁。我团队在对这方面群体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老人们普遍存在着排斥陌生人的心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部分老人都有过或身边人有过被骗的经历,从而抵制与陌生人沟通。步入老年后,人各方面的机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心理问题尤为显著。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子女们大都忙于工作,无形之中就冷落了自己的父母,让其产生极大的落寞感。而犯罪分子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很容易将老人的心理防线攻破,诱导众多老人上当受骗。因此加强法制教育,首先,应由子女做起,应该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常回家看看,哪怕简单的电话沟通,也能让父母感到莫大的安慰。其次,政府也应该加强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加强老年人法制教育,落实各项法规的制定与实行,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最后,社会应该营造很好的法律宣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向老年人传达法律知识,以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2)加强过度医疗的防范与治理。看病难、看病贵已经不是老年人身上的通病,它已经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难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从医疗服务供方、需方以及医疗保险机构出发,对供方的过度供给加以制度制约,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首先应该加大政府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其次应该加强医疗设备的监管与控制,最后对于药品的定价也应该规范处理,避免个别机构出售高价药。对于需方,需对医疗服务需求者建立个人征信制度,对重点人员进行监督,避免过度就医而浪费医药资源。优化医疗保险优化制度,优化按项目收费,尽可能减少人们的医疗负担。

2.中期对策及建议

(1)抱团式养老,也可理解为互助式养老。“报团”的老年人或是同一社区,或是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他们自发“报团”生活、互相帮助。该养老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能有效排解子女家人不在身边的孤独,也能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种养老方式将老人集中在一块,既满足了养老机构中的日间照料需求,也满足了老人追求自由生活的追求。

(2)以老养老,是指在身体指标经检验达到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培训以老人来服务老人。由于老人之间不存在或极少存在代沟问题,交流起来更为方便,且因为提供服务的老人身体素质良好能给服务对象提供生活上较为完善的照料。另外,接受服务的老人需支付薪酬,这样也可实现老人的再就业,有利于社会上资金的再分配。

(3)社工介入社会化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义工点的方式来为社区内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由于服务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有能力有耐心去为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另外,就我国的社会性质来说,社工的数量相对较多且价格不是很昂贵,再加上社会义工的补充,所以这种养老模式较前两种而言服务质量最好。

3.长期对策及建议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O2O式养老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下的新型养老模式。它更加适用于高知老人的居家养老。在技术上可以为老人提供包括上门服务、诊疗、兴趣社区、老年在线大学、心理咨询、一键式医疗救助以及会员管理等服务与支持,实现养老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这种养老模式属于智能化养老,这种模式与中国人民大学老年所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提出的智慧养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现有国情制约故短期内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智慧型养老必将落地推广。

七、结论

第一,大部分老人心理状况良好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养老机构的服务机制仍需完善。

第三,新型养老方式(如社区内义工点的设立、O2O式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亟需推出。

第四,养老是一个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迟晓华、吕静、王双艳:《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第8期。

[2] 陈宇、黄少琴、陈媛、张伟:《新时代机构养老的困境及医养融合机制创新》,《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7期。

[3] 纪建平、崔颖、李瑞娟:《“抱团式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调查及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年第8期。

[4] 高菊兰、向月波、李健:《四川城镇实施社会化以老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第2期。

[5] 翟昊、杜海玲:《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与社工介入研究》, 《商业经济》2018年第3期。

[6] 王嘉美、李鹤:《互联网+医养结合的O2O新型养老模式》, 《经贸实践》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