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演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子: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了剩余品,于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间对剩余品的偶然交换。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之后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不同,商品经济是一个商品从生产到交换的全过程,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内容。其特征是商品的生产根本不是满足生产者个人的消费,而是为了进行交换。从下图可见,基于分工实现了专业化,可用于交换的产品逐渐成了经济的主流。各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需要依托市场进行交换才能满足各自的需要。于是,单纯依靠简单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交换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交换的媒介——货币,应运而生。

中国的商业活动开始得很早。原始社会的人们着眼于与大自然相抗衡,生产力有限,不具备形成分工的基础。随着劳动工具的持续改善,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偶尔过剩的产能带来了偶然的物物交换。经过了分工之后,这些偶然的交换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据《易经》记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说明商品交易已经以集市的形式出现了。那么,在集市上的交易是否都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呢?显然不是。试想:“以物易物”可供双方交换的对象尽管很多,但是双方恰好对应的需求却非常困难,只有存在一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媒介的时候,交易才可能持续和广泛地进行下去。可见,货币或者说具有货币职能的商品,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且影响着我们祖先的生活。

在我国,一直以来对“货币”又有“钱”的俗称。为什么称货币为“钱”呢?“钱”本来是一种古代的农具。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黄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携带、保管,就被谷帛代替。可是以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也会出现“温谷以要利,作薄绢为市”的投机现象,又因它们品质不一,作价势必引起麻烦,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古代即把一种称为“钱”《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zhì,持意)乃钱镈(bó,锄意)。”的除草农具,仿照其形状进行铸造,所以后来就称货币为钱了。《韩非子·显学》中所说的“钱”,“征赋钱粟,以实仓库”,就已经是当时制造的布币了,也就是流通的货币,而不再是农具。经过漫长的时间递进,“钱”作为农具的本义已经消失,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钱原是由农具演变来的。

如果从“钱”的材质、形态的发展演变来看,钱币可分很多类。从形态上看,可分为纸币和硬币(即金属币)两大类;硬币中又分为贵金属币和普通金属币;从国别上看,可分为中国钱币和外国钱币;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古代钱币、近代钱币、现代钱币。以中国钱币论,古币一般指清朝之前历代发行的以方孔圆钱为主体的硬币和纸币;近代钱币指民国以来各个割据政权所发行的纸币和铸币;现代钱币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铸币。从货币的用途上看,可分为主币与辅币两大类。从属性上看,可分为流通币、流通纪念币和不流通的贵金属币。贵金属币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作币材,虽然也象征性地铸有面额,但并不参与实际货币的流通,一般也不按其面值兑换。我们这里所说的货币是指参与流通的那部分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