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博弈往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政府到大政府的转变——美国的农民起义

一、独立战争

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刚开始只有东部的十三个州,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面积不到现在美国的十分之一。

那时北美还是个农耕经济地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就像世界上其他的农业国一样,土地兼并之后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只能当佃户。

1763年,英法的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又抢来了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大片土地。

农民们一看突然冒出来这么多新土地,大家都收拾好家当准备去那里种地。但是美国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准备把这些地分给英国国内的贵族们,所以就禁止农民进入该区域,这下把美国农民们给惹怒了。

当时英国严格限制美洲殖民地的人民搞工业,担心他们发展壮大后不好管,这就惹怒了美洲上层的工业主们。再加上工业主们没法扩大生产,也就不需要去贷款,这下把金融资本家也给惹怒了。

工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农民全都愤怒了,再加上法国被英国战败,心里自然有怨气,所以法国也一直在边上怂恿美国殖民地上的人起来反抗,于是美国独立战争就轰轰烈烈打起来了。上层出将,农民出兵,法国人出钱,很快“大陆军”组建了起来。

尽管美国的独立战争声称是八年抗战,不过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像战争的战争,根本不像在打仗,倒像是在过家家,一点战争的严肃性都没,也没伤亡多少人——美国死了几千人吧,不少还是冻死的,美国偶尔非常寒冷。英国也死了几千人。美国八年的独立战争都赶不上同时期欧陆一场战役的伤亡。

美国人就是因为在独立战争中没吃亏,所以后来的南北战争中双方拿着现代武器猛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后来法国、西班牙、荷兰也在暗地里反英,法国还对印度蠢蠢欲动。对于英国来说,印度是女王王冠上的宝石,北美是个鞋拔子,权衡得失,当然先管印度。

有些书上说亚当·斯密给英国政府计算得失后,英国人觉得驻扎北美得不偿失。不过这显然是荒谬的。英国退出北美的时候确实不大赚钱,不过美国很快驱赶着奴隶去种棉花,又在加州发现了大金矿。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了,英美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区域都属于美国,并且英国人再也不管美国人了,爱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

战争结束,华盛顿解散了大陆军。这些为美利坚的独立流过血、挨过刀的士兵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憧憬过上幸福生活。这种憧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领导独立战争的“大陆会议”承诺给浴血奋战的将士发放土地奖励和终生的补助金。

然而善良单纯的农民似乎没有意识到,英帝国主义折腾农民,大家赶走它,但此时北美大陆的统治阶级也没有跟农民站在同一线。

在独立战争的胜利前夕,1781年3月,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相继批准了《邦联条例》。之前管事的“大陆会议”被邦联政府所替代。

这里是邦联,而不是联邦,这个邦联政府更像是如今的“欧盟”。除了一个国会,什么都没有。没有国家元首,没有制定法律,甚至连直接征税的权利都没有。各个邦联的自主性很强,对于邦联颁布的法令的态度就是看着办,怎么舒服怎么来。有利于自己的法令就执行,有骂名就让邦联政府背;不利于自己的法令,就直接顶回去。

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他们会说是因为对独裁政府的不信任,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其实还是对自身利益的看重与维护,尤其是南方那几个种烟草的富州,凡事摆出一副“这事跟我无关你们别找我啊”的姿态,但是一旦有好处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美国这种状态在当时凶恶的国际斗争中几乎是作死,事实上没过几年,英国人就带着加拿大人打回来了。

当然了,美国那时候也有不少精英人士看出了问题,比如汉密尔顿,他到处游说: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一个国家活下去和崛起的关键。不过没人理他,大家要去过日子了,不想去想那些没用的。

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是富人说了算,他们做了很多对穷人不利的事情。举个例子,在反抗英国人的过程中,没收的属于英王和英国人的田庄,以拍卖的形式卖给了有钱人,毕竟穷人没有这么多钱嘛,大家一起赶走了英国人,好处全被富人占了。

既然大片的土地农民买不起,那农民买片小点的总行了吧。很无奈,还是不行。1785年,邦联政府规定西部的土地(从英国那里弄来的一大块土地)由邦联政府统一出售。出售的每块地最小单位为640英亩,每英亩1美元,必须在一个月内付款。这个门槛让穷人只能望地兴叹。

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就没有收入来源,农民们只能老老实实当佃户。这种重新分配资产的方式,看似公平的“购买”,实际上是大资产阶级轻资产换重资产的过程。

二、英国的算计

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好,吃了亏的英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正如所有霸道家长对付试图离家出走的“熊孩子”一样,第一反应就是断钱财。英国对付孱弱的美国,从军事进攻改为经济打击。

首先,英国限制美国的出口,英国属地的港口不对美国开放,也就是美国的商船不能停靠岸。这个就很恐怖了,大洋上绝大部分港口都是英国的,被英国给禁了几乎等于被全世界给禁了。

其次是对美国的货物苛以重税。你们不是不想跟着英国嘛,今后你们也别想跟英国做买卖。

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发展得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生产多少物资英国就收多少,现在英国不买了,你们卖给别人吧。

以马萨诸塞州的造船业为例,这是美国当时的支柱型工业。独立战争之前,每年下水船只125艘。但是到了美国独立后,每年下水的船只有15艘到20艘,不到之前的一个零头。

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存量厮杀日益加剧——此时的美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商品以农产品为主,生产出来全卖给了英国人。现在英国人不收了,每年只剩下荷兰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订货单,美国各州一下子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互相压价。

隔壁州的玉米卖十块,那咱们州的就卖八块,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一路回落,最后谁都赚不到钱。1785年,马萨诸塞州的粮食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只能在仓库堆着发霉。

每个州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竖立关税口岸,商人在十三个州的内部做买卖都要征收重税,以至于工商业根本没法发展。

另外,美国人民还背负着沉重的税务——美国的负债2019年已突破22.4万亿美元,庞大的负债使得美国政府每年光利息就需要拿出5000亿美元。

实际上,美国从立国起就是负债起家的。打仗需要钱,独立战争中的军费是通过举债才筹措到的。战争结束,到该还钱的时候了,各州为了偿还这些外债,不断地提高赋税。这其中有人丁税、土地税、市镇税、郡税和班税等。以至于到1786年,税收平均占到公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往往是越不发达的州税越高,因为政府还不上债务。当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各州按照不同的经济情况分摊,但是美国当时没有中央政府,没法进行这类操作。

美国当时还有通货膨胀的问题,从1775年发行“大陆币”以来,购买力就一路下跌,打折打折再打折。

1777年,100面值的大陆币就打了七四折(100元面值仅值74元)。1778年,打了一四折(100元面值仅值14元)。到1781的春天,只值1元了。有句美国谚语,“一个大陆币都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说的就是这事。

随后成立的北美银行,发行新货币,干脆宣布“大陆币”作废,那一块钱的价值也没了,这对普通人伤害非常大。

农民们怎么经得起他们这么折腾?一些过不下去的只好低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或者靠借债过日子。而一旦还不上钱,就会被告上法庭,投入监狱。马萨诸塞州的一座监狱,因负债被关起来的人占到所有囚犯人数的一半。这其中就有很多退役的老兵,很多人无奈地只能把奖励的土地卖掉。

为什么国债这种事最后会转移到穷人头上,不应该是富人纳的税更多吗?——当时各州法律规定,参加选举的人必须是土地所有者,每年纳税不少于3镑,或者财产达到60镑,注意了,这是选票门槛,有了3镑纳税才能去选举别人。如果要成为被选举人,资产更是要达到300镑的门槛,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而竞选参议员的财产要求就更高了,能选上的几乎没有穷人。

各州议员都是有钱人,谁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给自己加税呢?富人有一百种办法避税,穷人却没办法,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干脆成立了史诗级的部门“美国国家税务局”,更是顺理成章地去征税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拥有大资本的富商和地主、银行家窃取了独立战争的果实,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好转,反而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

三、农民的反击

1786年年初,美国农民们开始不断地上书请愿,希望上层“肉食者”能考虑下他们。

议会里倒也不全是一帮自私自利的人,只是这不自私的人势力太小。就好像你是个议员,觉得农民们确实是惨了点,决定推动一些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会损害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农民少缴税,他们不就要多缴税了吗?——而这些人都是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正是这些人在背后花钱运作,你才能坐在现在的位子。此时的你,是否还有信心和决心推动有利于穷人的政策施行下去?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语言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暴力就成了唯一途径。

自发的起义组织和活动已经在马萨诸塞州的各个县出现,起义者的目标则是本应该保护他们个人权利不受损害的法院。

州长詹姆斯·鲍登面对这些人也没有丝毫的客气,直接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名义下令抓捕所有起义领袖。

但是这种扬汤止沸的模式终究走不远。

1786年9月26日,马萨诸塞州的最高法院前人声鼎沸,两波面目严肃的人正在此地对峙。一方是600多名起义者,另一方则是严阵以待的政府军。

气氛一度非常凝重,当时,从起义者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向法院递交了一封措辞非常强硬的信。要求法院立刻停止对人民的审判——这人就是民众推出来的起义领袖——谢司。

谢司1747年出生于美国东北的马萨诸塞州,作为贫农家庭孩子,日子过得比较凄惨。独立战争爆发后,谢司应征入伍,参加了“大陆军”。谢司在大陆军中打了两年仗,便被提升为上尉,当时一个在美军中跟美国人并肩战斗的法国贵族还把一把军刀送给了谢司。

1780年,战争结束后谢司选择了退役回家。

本来觉得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会是个新世界,但是没想到美国变成了这样。放下刀枪的谢司重新拿起了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不幸的是,整体环境就是越来越差,越奋斗越穷。到最后,谢司穷得连法国贵族赠予自己的军刀都卖掉了,最后还是还不上钱。无奈之下,只好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

面对谢司一伙人的要求,官方当然不会在意,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们这帮闹事的还想抢不成?

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起义者,谈也谈了,意见也交换了,既然谈不拢,那就动手吧。

谢司随后率领600多名怒不可遏的群众与军队发生了正面冲突,法院在一片混乱之中不得不中断了审判。美国著名的“谢司起义”便在这样一场人民的小小胜利当中拉开了帷幕。

谢司率领起义军在马萨诸塞州西部活动,到1786年年底,起义军的人数已经达到15000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迅速蔓延开来,马萨诸塞州的其他县也有大大小小的起义趁势而起。谢司起义军明确地提出了“公平财产”“土地是属于所有农民的公共财产”等纲领。

紧张的权贵们马上开始筹钱募兵,收税的时候一毛不拔的富商、地主、银行家们纷纷“慷慨解囊”。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凑到了4万英镑,装备了一支4400人的队伍,并找到了本杰明·林肯作为这支队伍的总指挥。

这个本杰明·林肯曾经在独立战争时期担任大陆军南线司令,算是军界的大腕。看得出来,为了筹建这支镇压起义的部队,权贵们下了血本。

1787年1月底,简陋的武器装备让谢司很焦虑,准备联络其他起义军一起夺取政府的军火库。不幸的是,信使在传信的过程中被政府军所截获。本杰明·林肯在绝对优势下击溃了谢司的起义军,2月4日,谢司在吃早饭的时候被捕。

2月26日,政府军扫清了马萨诸塞州的最后一支起义军。以谢司为首的农民起义至此结束,整体而言,比陈胜吴广的起义时间都短暂,不过影响巨大。

谢司起义震动了美国的创立者们,刚建国那会儿国父们内部也经常发生辩论,比如“工业党”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和农场主代表杰斐逊,他俩因为美国“是不是需要一个中央政府”这事吵了好几年,不过一直也没啥实质性进展。

但是这次起义的爆发,有点像本来双方在那里念招式过招,你说白鹤亮翅,我说黑虎掏心,没想到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人对准杰斐逊胯下就是一脚,杰斐逊疼得满地打滚,然后一边摇手一边表示有话好好说。

这次谢司起义,就是那一脚,本来文斗玩得好好的,突然有人动手了,之前不希望有联邦政府的人也意识到了,如果没有联邦,弄不好今后这就是日常,谁也别想好好过日子。

1787年5月,一批对处境有清醒认识的美国先驱在费城召开了全国制宪会议。

经过四个月的争吵、辩论,美国从邦联制转向了联邦制。

制宪会议对于美国而言,相当于第二次新生。结束了十几年各州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1789年,选出了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就是说,1776年《独立宣言》诞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直到1789年,美国才有了第一任总统。

建立联邦政府这事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是不会再出现十三个州各自和外国谈判,互相竞争性杀价的局面。

联邦政府拉高了关税,防止英国工业品冲击北美市场,政府也有了点关税运转起来,养了一支常备军,并且开始修建运河、公路等。

此外有了联邦政府就可以搞点新东西,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开始发行美国国债,华尔街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随后慢慢成了美国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引擎,一直到现在。

最重要的是,废除了国内关税,各州互相之间不能再征税了,这样就可以促进美国内部市场的形成。美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茂盛的国内市场,老百姓自己生产自己买,既健康又良性。不像后来的“日韩模式”,生产的东西主要卖到海外了,外国人不买东西本国就发生经济危机。

所以说,谢司起义改变了美国。同时,谢司起义无意中帮了汉密尔顿的忙,汉密尔顿尽管寿命不长,但人生目标全部实现了,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美国。

至于谢司,老百姓普遍比较同情他,新州长上台后对谢司进行了特赦,并给予每月200美元的独立战争退休金。1825年,谢司病逝于纽约。

四、越来越大的美国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又有好几轮扩张,权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在林肯时代,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违约,当初说好各州自愿加入联邦,想脱离随时可以走,但是到了1861年,南方各州想跑路,被北方联邦军南下,打断了腿之后再也没跑成。

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规模扩张了一大圈,随后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当时流行以工代赈,政府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管理那些政府项目。政府再一次扩张,甚至里根时代,说是要搞小政府,政府规模没变,国防承包商多了一大堆,美国军工就是那个时候变得彻底尾大不掉的。

之后又发生了“二战”“冷战”,因为要跟德国和苏联对抗,美国先后上马了曼哈顿、原子能、星球大战计划、互联网等项目。这些国家主导的项目一个比一个大,联邦和各州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多,政府规模又进一步扩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