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出生于道州(今湖南道县)营道楼田村一个书香仕宦之家。十五岁那年,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去世,他的舅舅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派人将他和母亲接到开封。
在郑向的指导下,周敦颐苦学经史,学问突飞猛进,深得郑向器重。按朝廷惯例,郑向获得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他没有将这个机会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给了二十岁的周敦颐。朝廷录用周敦颐为试用将作监主簿。郑向病逝于杭州知府任上不久,周敦颐的母亲郑氏也去世了,周敦颐葬母于丹徒,在鹤林寺守丧三年。这期间,周敦颐边守丧,边苦读,期间与范仲淹、王安石、胡文恭等人有所交往。守丧期满后,正式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
周敦颐二十五岁时任分宁主簿。庆历四年(1044)调南安军任司理参军,收程颢(hào)、程颐两兄弟为弟子。因其执法严谨、刚直不阿,在地方留下了很高的官声。嘉祐五年(1060),周敦颐进京,获国子监博士头衔。在京期间,他遇见王安石,两人相谈甚欢,连语日夜。此外,他还见到了进士及第的弟子傅耆,授以为官之道。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以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与时任虔州太守的赵抃成为知己。随后周敦颐在永州任通判两年,他还在邵州当过代理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他升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主理转输漕运事宜。熙宁三年(1070),周敦颐以虞部郎中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为正三品,这是他仕途的顶峰。熙宁五年(1072),五十六岁的周敦颐归隐九江,定居于庐山之麓的濂溪书堂,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颐病逝于九江,享年五十七岁。
周敦颐为官三十一年,清正廉明,深得民望。周敦颐的一生,无论是为人、为官,还是为文,总是用自己的高尚行为践行着自己的思想,并使两者达成了高度统一,成为后人竞相仿效的典范。
在哲学思想领域,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他吸收佛、道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他一生留下的文字不多,诗文加起来也不过六千余言。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以及流传千古的名篇《拙赋》《爱莲说》等,后经朱熹阐发,构成庞大的思想体系,影响极为深远。这也奠定了周敦颐作为湖湘文化的源流宗师、中华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他被后世尊称为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