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的组织环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是创新创造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强调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60]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要下功夫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并全方位推进。

一 培养大学生博学恒学的意识

博学恒学是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发挥的重要基础,要求大学生为追求真理和创造美好未来而求知向上,为实现崇高理想和伟大梦想积极有为,始终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培养大学生博学恒学的意识,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的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学习目的与人生的成才目标相统一、与国家的育人目标相统一,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志向、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相统一。在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教他们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追求和掌握新知,打好创新创造的基础。第二,在培养大学生充满强烈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把读书作为人生乐趣,把学习当成生活爱好,以书为伴,以书为宝,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追本溯源,在知识的海洋里发现奥秘、启发灵感。第三,在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走出重教不重学的误区,改变满堂灌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使他们形成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相互切磋、不耻下问、且学且思、融会贯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着力掌握“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中的网络学习方式。第四,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强学习毅力上下功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引导大学生知难而进,坚持开卷有益,持之以恒。以“凿壁偷光”的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迅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努力沿着人类进步的书籍阶梯,勇攀科学知识的高峰。

二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思考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自觉主动地展现出来,最终体现到学习和创新之中。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四个“力”: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定力。首先是政治定力。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立场坚定,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排除错误干扰,消除思想困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其次是强化独立意识。遇事有主见,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有明确定位和清晰规划。在政治思想上和业务学习上,既注重学习前人经验,吸取前人智慧,又不迷信书本,不照抄照搬。既学习借鉴他人成果,又要独树一帜,不简单模仿,不人云亦云,不盲从盲信。二是培养大学生的思考力。改革教学模式,克服包办代替式的学习方式,积极推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启发式、 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凡事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主分析问题,自己判定对错,自己寻找答案,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独立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那种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三是培养大学生的专注力。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痴迷学业,专注于学习钻研,对专业有明确的聚焦。强化主人翁意识,做事精力集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把为国家图富强,为社会求进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乐于奉献。不好高骛远,不受外界干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力。强调独立思考不是不要合作,而是对合作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团队心理拓展活动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合作体验,通过协同创新实践提高配合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群与己、得与失、成与败的关系,不以自我为中心,旁若无人,固执己见,而是事事换位思考,遇事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经常反思自省,见贤思齐,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不孤芳自赏,不特立独行,不狂妄自大,团结周围的人一道学习与工作。

三 培养大学生敢于质疑的胆识

敢于质疑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要求大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客观辩证看问题,合理扬弃历史传统。敢于质疑是追求新知的起点,是创新创造的动力。一定意义上,科学就是在不断质疑中向前发展。培养大学生敢于质疑的胆识,必须着重强化三种思维。第一,着重强化批判性思维。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和客观事实考虑问题,积极发现分析事物的矛盾,科学认识事物的多样性,积极探求事物发展规律,发现事物的未知,不把已经验证过的东西当成一成不变的真理,不迷信任何权威,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对待事物既有否定,打破规则,又有吸收,遵循规则。着力改变部分学生不分对错,什么都认可,什么时候都提不出问题的被动局面。第二,着重强化逆向思维。引导大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敢于朝相反的方向去想,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考察,反其道而思之,以求得新思想,产生新观点,创造新成果。对于某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和特殊问题,逆向思维可能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着力改变部分学生习惯于惯性思维、囿于定势的状态。第三,着重强化辩证思维。引导大学生善于用辩证的观点、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深入考察,不将事物看作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多从整体上、本质上去认识,多视角看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既注意横向比较,又善于纵向思维。既充分肯定成绩和主流,又不掩盖瑕疵。

四 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

开放包容是创新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沃土,要求大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能够博采众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以国际视野、开放心态,对待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必须坚决破除四种思想障碍。一是破除自满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什么都是自己国家的好,什么都是自己做的好,凡事很容易满足,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骄傲自满,自我陶醉,缺乏危机感。二是破除保守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受传统道德理念影响,不愿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按常理规矩生活,墨守成规,思想禁锢,视野狭窄,畏首畏尾,总觉得老经验可靠,老办法管用,画地为牢,在一个封闭的状态里自我欣赏。三是破除自卑思想。这种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很差,干什么都不行,放大自己的缺点,不能扬长避短,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做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对学业和事业的成功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强者。这种思想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崇洋媚外思想严重,容易照抄照搬。四是破除狭隘思想。这种思想表现为见识片面,心胸狭窄,孤陋寡闻,目光短浅,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见到别人好就妒忌,甚至拨弄是非。看国外负面东西多,甚至放大别人的问题。不善于同不同观点的人打交道,不能接受多元文化,不能在文明互鉴中构筑新思维,限制了科学的发展,很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这些思想严重妨碍创新,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落后,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严重妨碍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成才。创新需要开放,开放必须包容。要加强思想教育,多进行正面引导,改变关门办学的落后方式,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等融入课堂教学,尽快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及早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虚心学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世界一切文明成果,迈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五 培养大学生充满活性的思维

充满活性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要求大学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摆脱思想枷锁和禁锢,矢志不渝,锐意进取,改造世界,创造奇迹。培养大学生充满活性的思维,必须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第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培育创新思维,要增强观察能力,合理安排跨学科学习,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鼓励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棱角精神,防止成为四平八稳的人。第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欲望在创造活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就会以浓厚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追求是点燃创造欲望的火炬,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点燃学生心中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出来。坚决破除知足常乐、求稳怕乱的落后思想意识,敢于打破框框、标新立异,冲破种种束缚,探索新的规律。第三,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创意是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是对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破旧立新的创造。创意需要灵感,许多创意都来源于灵感。真正的灵感是思想瞬间的火花,是长期思索累积的突破。理性和创意思维发达的人,每时每刻都可能会触发灵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是灵感的源泉。灵感犹如闪电,照亮、打通人们的思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敏感性,乐于观察的专注力,以随时获得创意灵感。第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青春的激情,融注着创新的活力,凝聚着创业的渴望。要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营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让大学生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六 培养大学生顽强探索的魄力

顽强探索是创新精神的持久动力,要求大学生富于科学幻想,勇于接受挑战,探索未知领域,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困惑中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质。大学生是一个最富有创造活力和创造激情的群体,培养大学生顽强探索的魄力,必须全力提升他们投身于创新创造的基本素质。一是要有梦想。梦想是一种信仰,一种动力,给人们方向和目标,通过努力和拼搏成为现实。有梦想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和追求,都要有自己的梦想。要通过古今中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引导大学生大胆描绘梦想,把梦想作为目标执着追求。努力营造鼓励大学生通过大胆探索实现梦想的良好氛围,宽容大学生探索失败的宽松环境。二是要有勇气。勇气是表现人的果断性和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坚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探索需要勇气,有勇气才有信心,才有胆有识。要培养大学生大胆果断的性格,敢于担当的意识,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勇气,敢于承担重负,面临危险而不退缩。三是要有毅力。毅力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坚持,是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表现出的意志品质。毅力是实现理想的桥梁,驶往成才的渡船,攀上成功的阶梯。有毅力的人专心、自信、勇敢、果断、自制,意志坚强,坚持不懈,有目标,有追求,能忍受挫折,不达目标绝不罢休。要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忍耐力、持久力,让他们拥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怕失败,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四是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喜欢探究不了解的事物,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要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把好奇心引向智力活动,引向探索领域。五是要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有多大的想象力,就会有多大的成就。要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勇于探索未知的人。大学生还应有积极的幻想,这种幻想是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的科学想象。要引导大学生大胆想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把科学幻想变为社会发展的现实。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一般从意识、思想层面表现出来,它是创新的动力源,是创新的催化剂。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够延伸出创新能力与创新方法,但它又不等同于创新能力与创新方法。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规律的要求,这是实践的印证,这也是成功者的切身感受。规律不可违,实践出真知。大学教育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将大学生引向创新型人才之路。

(本文是在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1]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礼记·大学》,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页。

[2]《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41页。

[3]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尚书·康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0页。

[4]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尚书·皋陶谟》,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1页。

[5]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6卷《老子·第六十六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页。

[6]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6卷《老子·第八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页。

[7]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十三回》,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

[8]周素丽:《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人民论坛》2013年第28期。

[9]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尚书·君陈》,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6页。

[10]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页。

[11]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尚书·尧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6页。

[12]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礼记·大学》,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页。

[1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8页。

[14]黎祥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权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5页。

[1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为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

[1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尽心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9页。

[17]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告子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8页。

[18]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页。

[19]梅贻琦:《中国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20]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08页。

[2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页。

[2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2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25]《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页。

[2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159页。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页。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172—173页。

[3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为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3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

[3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滕文公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页。

[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2页。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1页。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1—382页。

[37]《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第1版。

[38]《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87页。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40]《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第1版。

[41]《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第1版。

[42]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7卷《世说新语·任诞》,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页。

[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页。

[4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学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45]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礼记·大学》,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651页。

[46]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库全书精品文库》第1卷《周易·上经》,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47]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4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65页。

[4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页。

[5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5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5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2页。

[5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8—119页。

[55]龙超凡:《福建规范高层次人才流动:高校不得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8日第1版。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页。

[5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5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页。

[60]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