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颜色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近代汉语黑色词场研究

第一节 单音节黑色词场

一 成员构成

(一)有文献用例的单音节黑色词

近汉实际使用的单音黑色词有38个,其中承用先唐的25个:黑、玄、皂、乌、墨、绀、缁、黛、黝、骊、卢、黔、黧(黎、)、青、铁、漆、涅、黮、鬒、黤、黕、玈()、黯、黣、黫(),之前仅有字书记载但无用例近代新出现用例的有9个[6]:黰、黟()、)、、黵、、黪、黳、黦(),新产生的有4个:碧、、黬、黢。另先唐有用例但近代没再发现用例[7]的6个:弋(黓)、黩、魇、炱、兹、綦。

我们将新出现用例的9个词和新产生的4个词说明如下:

黑貌。《广韵·轸韵》:“黰,黑貌。”《太平广记》卷四六二引唐·张读《宣室志·吕生妻》:“妾平生时无状,今为异类,生于郑之东野丛木中,黰其翼,嗷其鸣者,当是也。”清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八:“有黑泉如黰漆,涨时,飞鸟过之輙坠。”

黟(

《广雅·释器》:“黟,黑也。”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惟端有溪,孕石惟黟。”元姚燧《乌木杖赋》:“其烟为煤,必黔而缁,因以晓夫巧缯之弃铅朱,亦惧夫既久漫漶而为黟。”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水洞》:“乃卑渐高矣;则苦煤,从前入者炬灰也。触焰,飞而瞇,触手,黟不脱,导者帚除之。”《正字通·黑部》:“,俗黟字。”

《广韵·志韵》:“,深黑。”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图像之威,昧就灭。”清黄宗羲《天岳禅师诗集序》:“余于近日释氏之诗,极喜澹归,及《遍行集》出,粉墨杂矣。”《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亦作。”

《集韵·之韵》:“,深黑色。”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战锋新缺齾,烧岸黑黧。”

《集韵》: “黵,黑也。”唐李德裕《剑门铭》: “翠岭中横,黵然黛色。”

《集韵·夬韵》:“,黑貌。”明刘基《郁离子·玄豹》:“子不见夫南山之玄豹乎,其始也,耳,人莫之知也。”

《说文·黑部》:“黪,浅青黑也。” 《玉篇·黑部》:“黪,浅青黑色。”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仅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 ‘凉衫’。”《本草纲目·草部·恶实》:“(牛蒡)长者近尺,其色灰黪。”

《广雅·释器》: “黳,黑也。”前蜀·贯休《寄拄杖上王使君》:“一条黳玉重,百两紫金轻。”前蜀贯休《塞上曲》:“一握黳髯一握丝,须知只为平戎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铩国》:“多出杂玉,则有白玉、黳玉、青玉。”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我髯黳数寸,君发白千茎。”唐白居易《和新楼北园偶集》:“十指纤若笋,双鬟黳如鸦。”《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出白、黳、青三种玉。”宋程大昌《好事近·会娄彦发》:“一似老年垂白,带少容黳发。”《宋史·刘审琼传》:“审琼尝给事外诸侯,雅善酒令博鞠,年八十余,筋力不衰,髭发黳黑。”宋洪迈《夷坚乙志·金尼生须》:“久之,髭髯皆生,黳黑光润如男子。”

《广韵·月韵》:“黦,黄黑色。”后蜀毛熙震《后庭花》:“自从陵谷追游歇,画梁尘黦。”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蛇跗琴者,琴古而漆黦,则有纹如蛇之跗,盖大内珍藏宝器也。”清王士禛《无题·戏效温李体》:“尘尾难消黦,蛾眉渐减螺。”直至鲁迅的《书信集·致陶亢德》还有使用:“有人失足仆地,或面沾污黦而不自知,见者便觉大可笑。”

“碧”本指绿色,由于绿色与黑色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再加之受“青、翠、绿”等词的影响,从而也具有黑义。蠡城剑侠《虞美人·影·〈轩亭冤〉 题词》:“金光飞处寒光逗,断送碧鬟红袖。”今在崇左市扶绥县有个碧髻村,该“碧”字也当指黑色。

《改并四声篇海·黑部》引《搜真玉镜》:“,黑也。”唐王勃《春思赋》:“葱山隐隐金河北,雾里苍苍几重。”

《集韵·咸韵》: “黬,黑色。”唐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茅蒸连蟒气,衣渍度梅黬。”清朱昆田《菽乳和杨芝田先生》:“干将酒糟渍,败候杨黬变。”清黄景仁《夜过黑山宿涧溪》:“有山当我前,黬黑夕霾裹。”

近代汉语这12个新进入真正使用的黑色词,除了“碧”是因词义引申具有黑色义,其余11个都以“黑”作为参构形旁,字形繁复生僻,用例都不多。

“黢”早在《集韵·术韵》中就有记载:“黢,黑也。”但一直到清末的《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中才见使用:“因把那破钟揭起,放在一边;再掀开筐一看,果见一个人,黑黢黢的作一堆儿,蹲在那里喘气。”[8]到了现汉,又有“黢黑”一词。

(二)不见文献用例的单音节黑色词

近代字书和韵书中还记载有不少新增的黑色词,这些词并不见文献用例,我们共收集到25个:。另有一些是已有黑色词的异体或俗体,如“黧”在近代又出现了“”等异体,“弋”新增异体“黓”,这种情况只是文字的增衍,而非新词的增加,故不看作新词。

:《集韵·冭韵》:“,黑也。”

:《集韵·莫韵》:“,色深黑。”

:《龙龛手鉴》:“,黄黑色也。”

:《类篇·黑部》:“,黑甚。”

:《字汇补·黑部》:“,音义同黑。”

:《集韵·唐韵》:“,黑貌。”

:《字汇补·黑部》:“,与黕同。”

:《集韵·冭韵》:“,深黑色。”

:《集韵·韵》:“,黑也。”

:《广韵·江韵》:“,黑貌。”

:《集韵·烛韵》:“,黑貌。”

:《正字通》:“,黑色也。”

:《广韵·咍韵》:“,。”

:《集韵·圂韵》:“,纯黑色。”

:《集韵·合韵》:“,黑也。”

:《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黑色也。”

:《集韵·支韵》:“,赤黑色。”

:《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黑也。”

:《集韵·锡韵》:“,黑貌。”

:《字汇补·黑部》:“,黑也。”

:《字汇补·末韵》:“,黑色。”

:《集韵·夬韵》:“,,黑貌。”

:《集韵·阳韵》:“,黑也。”

:《集韵·屋韵》:“,浅黑色。”

:《集韵·乌韵》:“,,垢黑也。”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新增黑色词的构字都是以“黑”为形旁的形声字,字形比较复杂。

综上,我们可把近汉单音节黑色词的构成情况总结如下表:

二 近汉常用单音节黑色词的共时比较

我们主要从使用频率和搭配对象两个方面考察近汉常用单音节黑色词的异同,以展现同一词场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地位价值关系。

(一)使用频率的比较

我们将使用频率前十位的单音黑色词的使用次数和文献分布情况列表于下。需说明的是,“青”的情况十分复杂,一般说来,修饰毛发、眼睛的“青”可以肯定为黑义,但修饰服饰织物类的“青”却往往难以判断究竟表何颜色,故无从统计表黑义的“青”的用例。但总体来看,一定位于前十位。

续表

如前表所示,近汉单音黑色词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黑、乌、皂、玄、黛、绀、缁、黔、墨”。“青”当位于前十位,但具体排位难以确定。

(二)搭配对象的比较

续表

续表

根据上表:

在搭配服饰织物方面,搭配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皂、乌、黑、玄、墨、缁。

在搭配植物方面,以“黑、乌”为主,“黛、骊”有少量例子。

在搭配动物方面,以“黑、乌”为主,其次是“玄”,另“黔、墨、骊、黧、卢、黝”有少量例子。

在搭配人体方面,搭配能力最高的是“黑”,其次是“乌、玄、绿”,最后是“青、翠、碧、漆、黧、黝、墨、黔、鬒”。进一步细分,能修饰头发的有:“黑、乌、玄、青、绿、翠、碧、漆、鬒”,能修饰肤色的有:“黑、乌、黧、黝、黔、墨、缁”,能修饰眼睛的有:“黑、青、漆”,能修饰眉毛的有:“黛、墨、青、绿、翠、碧”。

在搭配其他人造物方面,以“黑、乌”为主,另“玄、缁、黔、漆、玈”有少量用例。

在搭配其他自然物方面,主要是以“黑”为主,另“乌、玄、黛、缁、墨、漆、黝、黮、黕、黤、黯、铁”有少量用例。

三 常用单音节黑色词在近汉的演变

我们结合以上两表,从纵的方面重点分析“黑、乌、玄”等几个常用黑色词在近汉的演变。“青、绀”将在下编第四章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述。

据我们的《上古—中古汉语颜色词研究》,上古“黑”的使用次数稍低于“玄”,位居第二;中古“黑”的使用大约是“玄”的两倍不到,位居第一。到了近汉,“黑”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发展,使用次数大概是位于第二位的“乌”的三倍,占整个黑类词使用次数的56%。具体到近代各文献,除了《全宋词》 《张协状元》中“黑”的使用不及“乌”的使用,以及《全元散曲》中两者使用次数相同,其他文献中的用例都远远高于“乌”及其他黑类词。

从搭配对象来看,“黑”具有十分广泛灵活的搭配能力。可以说,任何黑色之物都可以用“黑”来修饰。

从词义来看,“搭配决定意义”,到了近汉,“黑”不仅可搭配客观具体类事物,还可搭配抽象类事物,意味着其词义由于隐喻作用往抽象化的方向演变。如:

似你这般狂心记,一番家搓揉人的样势,休胡猜人短命黑心贼!(《元刊杂剧三十种》·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杂剧)

该句为女子娇嗔之语,“黑心贼”用法类似女子称心上人为“冤家”,似嗔实爱,从本义来讲,“黑心贼”中的“黑”绝不是描写“心”这种器官的颜色,而是表达一种观念评价,表示没安好心的甚至歹毒阴险的意思。类似的例子再如:

那个主儿的一伙子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红楼梦》·第三七回)

你来叫他也不是相亲,想必要给他断根,你那黑心黑不可问!(《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祸害反弄成吉祥,黑心人岂不混账?(《聊斋俚曲集》·翻魇殃)

早在汉时“黑”已可与“白”组成“黑白”表是非、善恶等,如: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近代“黑”修饰“心”是该用法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对人心善恶评价的特别关注。

“黑”又可表示倒霉的:

这个条阵雨藩台很有碍的,叫藩台知道了,很过不去,因在制台跟前,很很的说了他些坏话,就此黑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从使用频率来看,上古“乌”的使用频率居于第十位,中古上升为第四位,近代进一步上升为第二位。近代文献中除了《歌辞》和《取经》,其他文献中都有“乌”的使用。

从搭配对象来看,从上古到近代“乌”的搭配范围日益扩大,搭配能力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上古时期,“乌”只能搭配“马、蠋、蕵”少数几样事物。中古时期,“乌”能修饰各个语义域的对象,但各领域所修饰的事物种类明显少于“黑”,另外在服饰、动物、其他人造物、其他自然物四大语义域的修饰能力也不及“玄”,在服饰域的修饰能力不及“皂”。到了近代汉语,“乌”修饰其他自然物的能力仍同中古一样,只能修饰“云”,而另外五大语义域的修饰对象都有了很大发展,在服饰域其搭配能力甚至超过了“黑”。我们将其发展过程列表于下:

续表

① 指芡实。

② 指曲受潮发霉后中心部位孔的周围变成黑褐色。

从语义上来看,近代汉语“乌”没有发展新的词义。

另,顺便谈一下“乌”的得名之由。“乌”上古与“鸦”同属鱼部,拟音为a,属于语音造词,即用乌鸦这种鸟的叫声为其命名。这种命名方法在上古极为常见,尤其是在动物的命名中[9]。由于乌鸦通体黑色,故又引申出黑色义。今人不明这样的词义演变过程,更不明乌鸦的命名理据,误认为是因为乌鸦色黑才被叫作“乌鸦”。这是事物命名理据被曲解的一个例子,如同张永言举的民间将“杜拾遗”重新解释为“杜十姨”一样[10],赵本山的小品将“秋波”解释为“秋天的菠菜”也是如此。

“皂”的黑色义始见于《史记》,出现较晚,上古也只见两条用例,居于第十七位;中古“皂”的使用上升到第三位;近汉仍居于第三位。具体到近汉各文献,犹以在《水浒传》中的使用次数最多,高达115次。

从搭配对象来看,上古“皂”的两个用例分别修饰“布衣”和“巾”,中古“皂”增加到106次,主要还是修饰织物类,只不过修饰的织物类品种更多了,另有数例修饰车架。近汉“皂”的强势修饰域仍是服饰类,同时也保留了中古修饰车架的用法,另外还发展了修饰植物和动物的用法,但用例都较少。从古至今“皂”都不能搭配人体和其他自然物类。我们将其搭配对象的历史演变情况列表于下:

“玄”在上古的使用略比“黑”高,位居第一;在中古的使用大约是“黑”的一半稍强,降于第二;在近代的使用进一步下降到第四位。具体到近代不同的文献,情况又有所不同。在《全唐诗》中居于第二位,使用仅次于“黑”,而在其他文献中使用次数大都低于“黑、乌、皂”,在《全宋词》中甚至低于“黛、绀、缁”,这说明近汉“玄”在口语中正在逐渐退出使用。相比近代其他文献,《全唐诗》的语言最为古雅最具文言性质,且不少诗句是对上古和中古语言的袭用,故“玄”的使用次数较高。如果不考虑《全唐诗》的使用,“玄”的使用频率排序应该更为靠后。

就其搭配对象来看,上古中古时期“玄”都可搭配六大语义域的对象,上古时期在服饰类、动物类和其他人造物类的搭配范围都比“黑”强,中古时期在各语义域的搭配范围都不及“黑”,近汉“玄”的搭配绝大部分都是对先唐的承用。另外还有两点变化,一是已不能搭配植物类的对象,搭配其他自然物和其他人造物的能力也有下降;二是发展了与近代一些新兴服饰名称的搭配。我们将这三个时期“玄”的搭配对象列表于下:

总之,无论从使用频率来看还是从搭配对象来看,“玄”在近汉的使用是极大地衰落了。词的使用是其词义演变的基本条件,随着“玄”使用频率的急剧下降,近代再无新义产生。

上古“墨”的使用位居第四位,中古位居第五位,近代位居第九位,地位大幅下降。

就搭配能力而言,从上古到近代搭配服饰类是“墨”的主要用法,除此之外,在其他语义域偶有零星搭配。而到了现汉,表黑色义的“墨”只出现在“墨菊、墨镜、墨水”等组合中,搭配范围十分有限。从各辞书的义项排列以及“墨”的文献用例来看,“墨”的黑色义都不是其原型义项,以现汉的语感来看也是如此。这都说明“墨”作为颜色义的抽象程度并不高。我们将其各时期的搭配对象列表于下:

就使用频率而言,“缁”上古居于第三位,中古居于第八位,近代居于第七位,从上古到近代总的趋势是使用渐少。

就搭配对象来看,从上古到近代,“缁”主要用于搭配服饰类对象,中古和近代,还可搭配人体和其他人造物类、其他自然物类对象,但用例都不多。“缁”不能搭配植物和动物类对象。

从使用频率来看,“黛”的颜色义始于中古,位居第九位;近代位居第五位。

从搭配能力来看,从中古到近代,“黛”只用于修饰植物山水。“黛”经常搭配眉,但在古今人心中“黛”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人心中“黛”是一种青黑色颜料,而在今人生活中,因已不再用这种颜料画眉,故在语言使用者心中“黛眉”就是黑色的眉毛。

四 单音节黑色词从近汉向现汉的演变

到了现代汉语,单音黑色词“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其他单音黑类词的使用频率下降得更为厉害,不少原本生僻的黑类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已几乎不用。我们调查了6种文献,里面单音黑类词的使用情况如下:

通过CCL语料库还可以发现:

“黝、黢”都不能单独使用,只可与“黑”组成“黝黑、黢黑”,或者充作后缀构成“黑黝黝、黑黢黢”等词,这是古今一致的。另外,“黝”的构词有所发展,可构成“黝黯、黝碧、黝亮、深黝”等词,由于词义感染,“黝”具有油亮义。由此,“黝黝”的搭配也有所发展,可构成“乌黝黝、绿黝黝、亮黝黝、紫黝黝、黯黝黝、深黝黝”等。

“皂、缁”一般只在描写历史事物时才使用,如“缁衣、缁冠、缁带、皂衣、皂靴”。

“漆”除了偶可用于“漆发”中,一般都不单用,大都是以重叠形式充当后缀构成“黑漆漆”。又有“漆漆黑黑”的重叠形式。

“黧”一般不单用,多构成“黧黑”一词形容人的面色黑,还可构成“黑黧黧、黧色”等词。

五 小结

近代汉语能找到文献用例的单音黑色词38个,其中从先唐到近汉一直都有用例的25个,先唐仅有字书记载但无用例近汉新出现用例的9个,近汉新产生的4个。另先唐有用例但近汉没再发现用例的6个,在近汉字书和韵书中新记载的不见文献用例的黑色词25个,这些新词都以“黑”为构字部件,且字形复杂。

从共时比较的角度看,近汉单音黑类词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黑、乌、皂、玄、黛、绀、缁、黔、墨”。“青”也位于前十位,但具体排位难以确定。在搭配服饰织物方面,搭配能力从高到低是:“皂、乌、黑、玄、缁、墨”。在搭配其他物类方面,一般以“黑、乌”为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近代“黑”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发展,使用次数大概是位于第二位的“乌”的三倍,占整个黑类词使用次数的56%。“黑”不仅可搭配客观具体类事物,还可搭配抽象类事物,意味着其词义由于隐喻作用往抽象化的方向演变。上古“乌”的使用频率居于第十位,中古上升为第四位,近代进一步上升为第二位。从搭配对象来看,从上古到近代“乌”的搭配范围日益扩大,搭配能力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另外,“黛”的使用排序从中古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五位。与此对应的是,“玄”在近代的使用进一步下降到第四位。到了现代汉语,“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其他单音黑类词的使用频率下降得更为厉害,不少原本生僻的黑类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已几乎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