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沈孝强博士撰写的第一本专著就要出版了,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欣然接受为这部新书作序的邀请。

沈孝强博士是我2012年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收和指导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之一,于2017年夏天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工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参与了多项不同目标导向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课题,逐渐对空间规划实施评价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用心阅读、钻研了大量该领域的中外文献。目前,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多篇有关规划实施评价的学术论文,在这一领域获得了两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立项资助;选题为“空间规划实施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17年浙江大学和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现在出版的这本书,正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综合部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后整理、修改而成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

规划实施评价是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检讨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对规划本身进行反思、再认识的过程,服务于规划和规划绩效的动态优化,在我国早已成为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程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识别和评估空间规划的实际影响与作用,规划究竟是否有效?对于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来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理论上的难点主要集中表现于从何种视角与维度、用什么指标去评估和反映规划的实际影响与作用。实践中规划实施评价存在着偏重结果评估、缺乏“规划实施—决策行为—执行结果—规划有效性”之间的因果关联和偏重规划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评估、评价内容较为片面等不足。实践的不足与理论的困惑不无关系。这本书直面规划实施评价的这一理论难题。通过本书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方案。总的来说,书中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在整合和拓展一致性理论和规划效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规划实施有效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评价对象包括后续决策行为、规划实施结果和结果的事后效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规划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此外,这一框架能够反映规划所发挥实际作用与影响的差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规划有效性可能问题的原因所在。

第二,针对所建立的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或改进了已有的具体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空间规划的特点,本书建议从数量、空间等多个维度评价结果与规划的一致性;在土地利用与规划空间一致性的评价方面,提出了空间吻合度数量指标、地类演化一致性、空间形态一致性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解构规划效能内涵、定义和区分规划目标与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新的规划效能评价方法,有助于较为客观地分析规划在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运用所建立的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案例研究,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案例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和管控城镇用地扩张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揭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效与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研究是比较系统和规范的,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理论—改进方法—案例应用—理论与方法的再评估”的逻辑主线。当然,书中仍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尚未得到关切与解决。

我希望沈孝强博士能够将这本书作为起点,继续向前探索,努力在有关领域做出更加出色的研究成果。

吴次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2020年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