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秦巴山区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秦巴山区的减少贫困与生态保护状况

减贫与生态保护都是需要付出持之以恒努力的长期性事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秦巴山区的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均取得显著成效,但要实现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也面临着挑战。

1.减贫效果显著但脱贫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秦巴山区的减贫效果非常显著。根据统计,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2元,贫困人口约170 万人;粮食产量52.35 万吨,全市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仅为0.09:1,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达3.18亿元。[7] 四川省巴中市1978年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仅为119元,1978年四川省广元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8元。湖北省十堰市197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仅7.23 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249 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导致贫困问题突出。到2000年,秦巴山区基本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基本解决区域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区域内县区基本越过温饱线。21 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与投入显著增加,有力推动秦巴山区的减贫与发展,贫困人口进一步显著减少。秦巴山区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达到21:46:33;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978 元,是 2001年的 2.8 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8]

秦巴山区减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实现全面脱贫,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形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显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该区域总县数的90%。2010年,秦巴山区1274 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30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 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3.8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2%。受环境条件限制,秦巴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0.2%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69.3%的农户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4.7%的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省际、县际断头路多,铁路网覆盖范围不足,陇南9 县区整体不通高速公路。片区内50.6%的建制村不通沥青路,阻碍区域发展。同时,秦巴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较大短板,2010年秦巴山片区内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全国45个未控制大骨节病县中有16个在该片区,因病致贫问题突出,建立了村级卫生室的行政村不足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足90%。脱贫攻坚战打响前,秦巴山区仍然有较大的贫困人口存量。以陕西省商洛市和四川省巴中市为例,商洛市2015年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4 万户49.02 万人,占到陕西省贫困人口的15.5%;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占到陕西省总量的36.3%,[9] 所属7 个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陕西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市;巴中市2014年年底贫困人口为43.0156万人,贫困发生率14.2%,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2014年年底,巴中市人均GDP为13756 元,分别仅达到全国、四川省的29.6%、39.2%。如何让帮扶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人口,有效解决不同原因致贫人口面临的实际困难;如何打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发展困境,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激发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好抵御因疾病、教育、灾害造成的新致贫风险和返贫风险,是秦巴山区实现全面脱贫、质量脱贫、稳定脱贫进程中需要有效解决的。

2.生态改善明显但综合保护与开发面临挑战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还承担着较为重要的生态任务。理顺生态建设与脱贫开发关系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

秦巴山区国土总面积为22.5 万平方千米,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秦巴山区有不少地区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历史上由于灾荒、朝代更迭引发的战争、封建政府的屯兵与引民拓荒,不同历史阶段均有灾民、流民或有计划的移民向秦巴山区迁移,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一段时期内生态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秦巴山区生态承载面临很大压力。随着生态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秦巴山区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建设水平。通过以飞播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工程为抓手,秦巴山区的森林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提升。

但是秦巴山区在生态综合保护与开发中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秦巴山区是中国六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因灾返贫致贫现象严重。51 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县和重灾县有20 个在秦巴山片区。秦巴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大任务,有85处为禁止开发区域,有55 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10] 保持生态多样性和水质清洁安全是它承担的法定责任。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生态问题的有效治理,更加科学地开发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避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贫困风险,并推进特色旅游的发展,还需要秦巴山区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