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是学术研究的主线,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具体手段,为了方便读者对本书内容的宏观了解和把握,这里对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一简要说明。
一 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是通过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树立必要的法制观念,使个体能够更为积极、有效地介入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制观念等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执政党的性质和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使之既能够满足个体自我的价值要求又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需要在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较好的总结和分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是研究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
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四体结构”出发,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社会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影响,概括总结了社会分层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最后探讨了社会分层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路径,研究思路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立足于社会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4]。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实质是通过引导、塑造、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来改变思想意识(思维)的产物和人本身的存在样态。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发人们思想意识层面的深刻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要保障实效就必须对这些变迁予以充分的重视,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些变迁已经或可能给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有鉴于此,本书选择“社会分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背景和视角。唯物辩证法强调用全面的、系统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客观事物。基于大学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以及对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考虑,本书选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前提下,本书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比较分析法。从以往学术界的相关成果来看,虽然我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深入系统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之后,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之后(即1983年之后)。自学科成立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教育对象、载体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同,肩负的使命和主要任务不同,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显著、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初步形成的信息化社会;他们身上既有“90后”同期群的共性特征,又因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具有明显的阶层区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由于学校性质、自身级别、职称、工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在职业认同等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本书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以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立足于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依据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认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也从阶层分化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进行了比较分析。总体来说,本书对于比较分析法的运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认同的比较分析;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主体职业认同的比较分析。
第二,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是两种相对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以经验(或观察)为研究的基础,以研究者自身的经验或研究者能够观察到的直接经验以及别人观察到的间接经验事实为依据,对经验事实进行理论抽象或归纳,是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则是以理论推导作为研究的基础,以对现有理论的分析为根据,推导出新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两者往往是交叉并用的。用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建构出理论模型,用经验研究来验证假设,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或经由对经验事实的理论抽象和归纳上升到理论层面。本书一方面运用理论研究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框架,另一方面运用经验研究来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要素的变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影响。
第三,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没有立场上的偏好,不涉及“应该”与“不应该”这类的价值判断问题,而只是基于大量的事实得出的对事物或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什么事”等这样的结论,它的主要作用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规范研究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样的”“应当怎么样”“应该怎样解决”等问题。其主要特点是在进行分析以前,预先确定了一定的规则,然后再依据这些规则来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规则。如果不符合,离这个预设的规则有多远即其偏离的程度如何,又应当如何调整,等等。本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主体、客体、介体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影响进行了描述,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概括和总结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对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指出了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路径。
[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4]王志健:《社会分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页。
[7][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2][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