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新经济地理学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要素重新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运动规律和机制,并通过这种规律与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1977年,迪克西特(Dixit A.K.)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E)将张伯伦(Chamberlin E.H.)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在一起。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 P.)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森(Samuelson P.A.)的“冰山”交易技术,把空间概念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即核心—边缘模型,简称CP模型。
二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与结论
(一)“块状经济”之间的两种作用力与三种效应
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最终决定空间长期均衡稳定性的力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集聚力,另一种是分散力。集聚力是导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分散力是促使现代部门扩散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市场竞争。正是集聚力与分散力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模式。
集聚力与分散力这两种力量又对应着三种效应。第一种是“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垄断型企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规模较小的市场出售其产品的倾向。如果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需求的空间分布,扩大了某一区域的需求,则大量的企业将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第二种是“价格指数效应”,是指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当地消费者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比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支付较少的运输成本,这使得该地区商品价格较低,消费者支付较低的生活成本,因此在名义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实际收入水平较高,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该区域更具有吸引力。第三种是“市场拥挤效应”或叫“本地竞争效应”,是指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为避免由于竞争者较多而通过对要素和消费者的争夺使得企业的成本提高,而趋向于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分散和集聚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空间聚集,两种效应都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即自我强化的特征。
(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正如前所述,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对于某种外生冲击,“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会不断自我强化并形成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这种因果链会进一步放大初始震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三)内生的非对称性
内生的非对称性指的是,初始对称的两个区域,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区域间的非对称性。这与新古典理论得出的经济自由化使得区域间初始的非对称逐渐走向区域间对称的结论是相反的。新经济地理学包含集聚力的模型却显示,要素流动性和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进一步加剧初始的差异,最终导致所有产业都集中在一个区域。由于形成了循环因果链,外生力量消失以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所以说这种非对称过程是内生过程。
(四)突发性集聚
在新经济地理学包含非均衡力的模型中,内生的非对称现象的发生是突发性的。这是空间经济模型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当处于对称均衡且贸易自由度很小时(也就是贸易成本很大),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不会影响产业的区位。但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突破点)后,自由度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集聚,因为这时的稳定状态就是所有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
(五)区位的黏性
区位的黏性也就是常说的“路径依赖”。由于某些原因历史上已经形成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就需要支付很大的成本,或需要较强的外生冲击。
(六)集聚租金
集聚租金被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用来精确表述集聚的经济性。当形成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核心—边缘结构时,可流动要素对区位是有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性主要以“集聚租金”为主要目标。“集聚租金”可以由工人所遭受到的损失来度量,也就是当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时,工人从核心区转移到边缘区时遭受的损失。
(七)人们预期的变化
由于贸易自由度处在一定区间时,产业的分布会存在对称结构或两种核心—边缘结构的相互叠加的不同情况。这种对应着多重稳定均衡的不同结构的叠加区的存在,说明当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时,人们将根据变化后的预期,任意选择对称结构或核心—边缘结构作为其工作和居住区位。因此与传统理论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这种存在不同结构的叠加区,很好地描述了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八)“黑洞”条件
前面的7个核心结论都是在满足所谓的“非黑洞”条件下成立的。如果某一区域的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很高,该区域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空间贸易成本如何变化,现代部门都集中在该区域,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现代部门都不会被吸引到区外,在其他区域不会存在现代部门,因此现代部门集聚的区域就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从外围区吸引现代部门,从而使外围区无法跳出低水平“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