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希刚老师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之后再次呈现的一本专著。衷心为希刚老师在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出版这一新成果表示祝贺!它不但为民族音乐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学习的经验,也是一本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教材。

我国音乐文化古老深沉、历久弥新、丰富多彩,而我国西北地区是众多音乐文化瑰宝的诞生地,诸多少数民族音乐所带有的特质都是我国音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存在。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形式上色彩斑斓的变化,以及内容上深厚睿智的积淀,都是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的记录。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使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历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进展。促进了各个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本书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内容全面翔实。统阅全书,甚感资料收集全面、周详,且吸取了大量交叉学科的知识及学术前沿的理论,参考了广泛的资料和文献,有理有据,有“述”有“作”,层次清楚,体例得当,见解犀利。第一,采取全方位的文化视角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即把音乐作为文化类型与行为模式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加以研究,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它做出了合理的文化阐释。第二,形态剖析另辟蹊径,从整体着眼,对民歌、歌舞音乐、器乐等基础知识及所包含的各类体裁,在音乐特征上做了综合性的析释、解析,概括性的提炼、归纳,使每一种体裁各个分类的音乐共性得以清晰地、整体化地呈现,各体裁的音乐个性也因此得以清楚地、标志化地鉴别。第三,重视音乐作品鉴赏,设有经典代表性作品,乐曲谱例,配以文化背景、音乐形态等特点的分析,不仅生动直观且形象感人。第四,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与音乐文化实践和创造性艺术成就紧密结合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传播及教育的发展,探索其与特定环境之间多方面的渊源关系。充分彰显《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撰写之科学性、学术性、包容性。

任何社会文化现象,总是以发展着的结构形态存在着,它既是现实的又可追溯为一种历史的延伸现象,因此以同时性和历史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民族音乐现象,应该是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这需要在宏观世界里将民族音乐与社会生态、人文等关联研究才能表现出民族音乐与社会,民族音乐与生态,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书能够站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高度,把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视为文化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方式发展着的精神领域,运用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以及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将概论性、宏观性研究与专题性、微观性研究相结合,进行切合实际的认知和可观的阐述。同时反映了社会环境、生态以及人文对民族音乐发展所起到的功能及作用。在民俗学界、文化人类学界强调文化环境、文化标志物、文化承载“三位一体”的观察角度方面无论是对研究对象的立体考察还是对方法论的理论构筑,都无不体现出希刚老师在民族音乐学学科构架、方法论的思索、探求、体悟及实践的运用能力和研究水平,使我们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景观有了更新的视野和角度。

当下,作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许多民族魂宝传承保护工作十分强调活态传承,继承性与普适性是引发民族音乐艺术发生及文化价值的第一个要素。《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正是对民族音乐的动态性、民间文艺形式的渐进性、认识价值的永久性的这一科学认识的付诸实践。

音乐艺术是需要满足文化的、精神的需求。只有有序的、有内涵的音乐在时间过程中动态地展现,并为欣赏者所接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实践的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音乐文化的认识和见解远远领先于我国。50年前西方的音乐研究理论与我国的音乐研究思想开始有了接触,西方音乐学理论打破了音乐整体构成的观念,以更开朗的角度去看待民族音乐。作为传统的文化空间,是民众创造的交流、互通、宣泄情感、放飞心灵的最佳平台,在环境上,在朝山祭神的宗教仪式的召唤上,在情感动力的内驱下,客观上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群体发生,淋漓地表现了少数民族音乐自然美、纯朴美、野性美、苍凉美、悠远美以及形式上的格律美、音韵美等众多文化方面比较成熟的美学效应与美学特征。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注视到民族音乐不是静止的、凝固不变的,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它以特有的内在机制影响着人民群众向社会实践中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和接近。《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说明了浩如烟海的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品种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同时也反映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思想理念、情感和思维方式,正是这些思想情感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文化的创作初衷。它是经过历史沉淀积累,发展稳定且方向统一并获得广泛认可的一种思想本质。这种思想本质引导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审美取向以及观点的改变。在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以及艺术学等思想领域中,一样是引导人类创造文化,并且使文化反映最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

综上可以看出希刚老师的研究成果得益于这些年来致力研究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及西北民族音乐相关理论与方法体系。完成此书,实属不易。希刚是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优秀的青年教师,与我相处多年,今天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绝非偶然,他那种勤勤恳恳长期坚持伏案的毅力和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责任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本书后记中阐述拟选该题研究的三个原因,其中言道“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特色性学科建设、理论课程设置的思考及自己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北人对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和民间音乐执着热爱的情怀”,让我为之动容,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学术研究者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极强的思辨能力,还要有博纳万川的胸怀与真挚的情感。情怀是动力,质能因动力而展现。有此情怀、责任、精神与初衷值得称道。

希刚老师的这部《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比较突出的成果之一,对于西北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衍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建议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建构的变化规律、社会变迁交互影响的规律及民间音乐作为基于小农思维逻辑之上的活态展现与践行等问题做进一步深入思考。

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如接力赛,只有不断吸纳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一个学科才会获得延续其生命力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有深度的结论,它将需要构筑数以万计的群体融合的经验,对地方、民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性化等因素进行整体关注。同时,这项工作还需要大批像希刚老师这样有决心和睿智的生力军去完成。

希刚是一个能吃苦耐劳,能潜心于学问的人。愿其在今后的教学、学术生涯中,再接再厉,耕耘不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赛音

2019年8月10日于西北民族大学

音乐楼33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