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填充词—语缺依赖结构的处理研究
我们认为,第二语言语缺处理是第二语言句子处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探索句法分析机制最重要的线索。因此,本书安排了专门章节探讨句法语缺的处理。
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一种句法依赖结构,其中动词的论元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一定距离以外的另外一个位置(通常从右边的位置移动到左边的位置)。在将英语陈述句“Mike sold a house.”(麦克卖了一栋房子)转化成特殊疑问句“What did Mike buy t?”时,动词(sell)的论元被移到句子的开头。被替换掉的名词短语称为填充词,其原始位置(用t标记)为语缺(或翻译为空隙)(Chomsky,1981)[9]。
很多年来,填充词—语缺依赖结构一直是第一语言句子处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结构为句法分析过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在实时阅读过程中,语法是如何在句法分析机制中实现的。由于语缺是句子表面形式里一个空洞的位置,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推断。因此,母语者可以使用什么策略来确定语缺的位置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心理语言学在线处理的实验才能够得到解决。这种句法依赖结构的研究重点是第一语言使用者如何在实时处理过程中将填充词与其对应的语缺联系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借鉴心理语言学的方法,遵循生成语法的框架(例如原则和参数框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缺依赖结构加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分析机制的性质和特点展开了各种探讨。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采用了何种语缺填充策略,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像母语者那样,识别出同填充词发生依赖关系的语缺,并将填充词与其对应的动词整合在一起。然而,早期的一些研究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致命的弱点。
一些研究者(Felser&Roberts,2007[10];Marinis et al.,2005[11])曾指出,不少研究的实验结果都与紧跟动词之后的所谓语缺位置有关。例如,其中一些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处理违反语法规则的疑问句形式“What did Tom buy t a house?”的短语“a house”时发生了处理时间的增加。因为实验对象预判到动词“buy”已经同前置词“What”建立起了依赖关系,因此读到另外一个论元“a house”时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句法框架。然而,Felser & Roberts(2007)[12] 指出,“a house”处理时间上的增加也可以解释为动词“buy”和前置词“What”建立了语义上的联系,并非句法语缺空隙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加合理的实验设计,来排除填充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联结的可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