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本章小结
(一)阐释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主要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背景、农村城市发展一体化的背景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背景。
2.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摸清不同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新思路;其二,调查职业农民现实思想与行动的状况,提出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政策;其三,分析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行为的因素,提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主张。
3.研究意义
本书在回顾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调查我国农业土地经营状况,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调查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状况,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查农业经营组织协调状况,有利于健全农业市场化机制;调查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状况,有利于探索农民职业化途径;调查我国农业政策执行状况,有利于完善农业集约化政策。
理论意义: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力求形成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理论体系;从农业制度适应农业经营主体要求出发,力求做好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设计。
(二)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现状上,本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国外经典著作关于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国外现代学者关于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
在国内研究现状上,本书按照农业经济体制发展研究的专题,分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关于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探索,二是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三是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四是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五是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
(三)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按照文献整理、提出问题、实地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农民访谈和专家咨询、实证分析研究、规范分析研究等。
(四)介绍了本书的创新点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四点:一是详细分析了农村经营主体和经营土地构成状况;二是调查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应及影响因素;三是调查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四是系统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
[1]转引自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稳”》,《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2]郭永田:《澳大利亚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世界农业》2016年第1期。
[3]周婕:《国外农业经营方式的比较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世界农业》2017年第12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http://www.mlr.gov.cn/sjpd/gtzygb/。
[5]周婕:《国外农业经营方式的比较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世界农业》2017年第12期。
[6]安徽财经大学、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专题调研组:《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合作经济》2018年第1期。
[7]蔡继明、王栋、程世勇:《政府主导型与农民自主型城市化模式比较》,《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5期。
[8]蔡继明:《琼海经验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人民论坛》2016年第5期。
[10]关锐捷、禤燕庆:《新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60年回顾与展望》,《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年第1期。
[11]关锐捷、禤燕庆:《新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60年回顾与展望》,《农村经营管理》2019年第10期。
[12]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6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1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8—48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27]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28]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5页。
[29]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63页。
[30]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李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31]苏晓云:《分与合的辩证法:新中国农村生产组织之变迁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33]苏晓云:《分与合的辩证法:新中国农村生产组织之变迁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4]郭书田:《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0期。
[35]郭书田:《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根本出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第2期。
[36]陈池波:《农民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财经科学》1986年第2期。
[37]陆学艺、张厚义:《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1期。
[3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页。
[39]张襄英:《在农民中造就农业企业家的理论探讨》,《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1期。
[40]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41]姜长云:《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重视的两个突出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5期。
[42]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43]黄季焜、邓衡山、徐志刚:《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
[44]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5]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0期。
[46]张益丰、刘东:《谁能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47]陈锡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济》2011年第5期。
[48]陈锡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视野》2011年第1期。
[4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www.xinhuanet.com/,2012-11-19。
[50]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51]赵晓峰、赵祥云:《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6期。
[52]蒋永甫、张小英:《农民主体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另一种路径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7期。
[53]孙中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东岳论丛》2016年第2期。
[54]新华社:《深改组会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http://www.cs.com.cn/xwzx/201704/t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