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忠爱国
一 本篇导读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胸怀天下,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公忠爱国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是处理个人与社会、民众与国家、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公忠”一词出自《庄子·天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成玄英疏曰:“拔擢公平忠节之人。”“公忠”中的“公”乃公共、公平、公正之义。诸如,《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吕氏春秋·序意》曰:“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忠”者,乃中正不邪,至公无私,诚实无欺,尽心竭力之谓,孔子因此将其列为四教之一:“文、行、忠、信。”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忠”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指忠于君王,事君以忠,事君尽忠,“事君能致其身”,在儒家看来,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尤其是要一心一意,方可谓之忠心耿耿,正如《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中朱熹所言:“尽己之谓忠”;二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是忠于职守,勤于职事,如《诗经·采蘩》之“夙夜在公”,《诗经·烝民》之“夙夜匪懈”,《论语·颜渊》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经·天地神明章》将“忠”界定为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在中国古代社会,“精忠报国”可以说是对“忠”的最经典的诠释。就“公”与“忠”的关系而言,《左传》僖公九年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据此,“公忠”可以理解为以公为忠,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献身、为人间正道尽忠的精神。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先有“公”后有“忠”,“公”为“忠”之源,“忠”乃“公”之流。
关于“爱国”。最早见诸《战国策·西周策》,其中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论述。汉代荀悦《汉纪·惠帝纪》中亦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表述,《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也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班固所做的《汉书》里也有“爱国如饥渴”。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爱国,乃是人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家园的一种特殊情愫。诸如,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恋恋不舍地表示“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见,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还只是服从于民族、血缘和地域,尚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公忠爱国”,作为传统道德的一种要求和德性,总体上具有三层含义。
首先,克己奉公、舍己为公是公忠爱国的常规意蕴。《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强调朝廷官员要克己奉公、舍己为公,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忠德。他说:“与人忠。”又说:“臣事君以忠。”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中也包括“为人谋而不忠乎?”《左传》僖公九年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诸葛亮《出师表》也说:“忠陛下之职分。”这都是从日常行为上来讲公忠爱国的,是指一个人每天在其具体实践环节中,要尽心为他人做事,或者尽心为公家服务。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人必须忠诚表现,恰如其分地履行和担当其责任。总之,忠于职守是公忠爱国的道德底线,克己奉公则是公忠爱国的常规意蕴。
其二,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公忠爱国的道德表现。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历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所谓忧国,是对国家的兴衰无比关心;所谓忧民,是对人民的疾苦无比牵挂。忧国忧民,就是胸怀天下,爱国爱民。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进退出处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历史中,上自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下至“山野村夫”“布衣之徒”,以及无数文人学士都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无比挚爱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诚挚热爱、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以及国破家亡之时的悲切之情,都表现出为国分忧、立志报国的满腔深情。
其三,以身许国、报效祖国是公忠爱国的道德实践。古人云:“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在《孝经注》中,郑玄说:“死君之难为尽忠。”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志士仁人,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式的建功立业、驰骋沙场,也有“马革裹尸”“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式的以身殉国、视死如归,还有“将死不忘卫社稷”(《左传》襄公十四年)、“临患不忘国”(《左传》昭公元年)的奉公尽忠、英勇献身精神,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中华儿女讲风骨、重气节、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构筑了独立苍穹的民族之魂。
千百年来,公忠爱国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之中,塑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凝结成爱国的思想观念和爱国的人生观、道德观,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应当指出的是,在封建社会,“忠”德被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不少爱国者的“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与封建主义思想或对封建王朝的忠诚献身精神混合在一起的,或者说,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表里。为此,我们有必要辩证对待古代的公忠爱国思想,批判地借鉴,抛弃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继承并发扬其中克己奉公、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精神,为当前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在当代中国,“公忠爱国”的含义已不同于古代社会,但仍然是为官从政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德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忠”主要是对党忠诚,对人民真诚。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无论面临什么艰难险阻,无论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还意味着要对人民真诚,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时刻恪守权力的边界,自觉做到严以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否则,就可能在人情世故的纠缠中,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糖衣炮弹的进攻中,丧失原则,滑向腐败的泥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