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从学科建设到元高等教育学:学界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在研究范式上有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是多学科视野下的问题研究,即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但并不重视建立专门的高等教育学学科。虽然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条“轨道”,但与西方不同的是,我们在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中,更习惯于把各种问题分别尽可能地纳入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框架中,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科化的问题研究,并且把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加之“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使之无可争议地走在西方前面,成为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大重点。
有学者把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界定为“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化的加工过程”。[1]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首先应当包括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过程,因为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是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化的加工过程,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分析、研究和建构的过程。但不少学者只是把学科建设当成学科建立之后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过程,没有意识到学科建立过程本身就是学科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至少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改造与发展;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包括学科性质、对象、体系、方法、队伍等方面的研究。
从理论上讲,学科建设属于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对象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一般不直接研究具体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但由于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联系密切,不少学者在进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不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如高等教育的概念既是一个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因此30多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学科建设,而是广义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科建立的初期,这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泛化”现象对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本书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从一门学科演进的逻辑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从建立到走向成熟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由于作为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创建时间不长,细分阶段并非易事。以下根据各个时期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把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
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的重点是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高等教育学。这一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宣告完成。第二个小阶段的重点是创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群,即以高等教育学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科学的各种分支学科,这一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各分支学科的广泛建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群。
众所周知,西方高等教育研究起步很早,但至今仍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崭新和欠发展(undeveloped)的研究领域”。因此,西方从来就没有一门叫“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但这并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郑观应、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对传统高等教育进行了初步反思,发表了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评论和建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围扩大,当时一些知名学者和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胡适、傅斯年、雷沛鸿、孟宪承等都可以称为高等教育家,他们发表的不少高等教育名篇佳作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研究历经曲折和坎坷。20世纪5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翻译了大量的苏联高等教育著作,并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1953年,高等教育部开始定期出版《高等教育通讯》杂志,该杂志除了发布公告、交流经验之外,也刊登一些调查研究报告。1957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潘懋元组织同事合作编写了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在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要探索。该书在前言中明确提出:“专门研究高等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理论,是必要的。它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以普通学校教育为对象的普通教育学所能概括。必须像‘学前教育学’那样,逐步地建立一门称为‘高等专业教育学’或‘高等学校教育学’的教育科学。”[2]虽然《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因为政治运动的原因未能公开出版,但它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的雏形,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打下了重要基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局面终于结束。随着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恢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悄然复苏。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开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时机地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他在阐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78年5月17日,厦门大学党委采纳了潘懋元的建议,决定以“文化大革命”前停办的教育学教研组为基础,正式建立直属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这是中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式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建立后,潘懋元等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就开始为编写高等教育学专著、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而进行艰苦的探索。
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册终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下册于次年问世。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为该书作序。
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这部《高等教育学》虽然运用了普通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参考了普通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但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有较大不同。它突破或拓展了一般的普通教育范畴,使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尽管该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体系相似,也分为总论、分论、体制以及历史与方法四大块,但在内容安排上兼顾教育的宏观和微观,显得更为合理,如把教学论和德育论合并成为分论,并把体育和卫生纳入其中,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性,这一处理显然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把学校管理部分拓展为体制,其中的大学招生制度、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等都为高等教育学所独有,具有独创性;把高等教育发展史和研究方法放在最后,也是一种合理的教材编排方式。可见,该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较为合理的知识体系,被视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继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出版以后,其后十多年间又陆续出版了20多部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主要有郑启明、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1986年),田建国撰写的《高等教育学》(1990年),胡建华等编写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1995年),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蔡克勇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引论》(1996年)等。这些著作各具特色,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5年,郑启明、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二部高等教育学著作,同潘懋元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相比,在章节和内容的逻辑结构安排上有自己的特色。该书先后四次再版,作为培训教材和高等教育研究理论专著受到有关专家及高校教师和干部的好评。1990年,田建国的专著《高等教育学》试图跳出普通教育学的樊篱,另立一个高等教育学体系。从该书研究的内容上看,受到普通教育学的影响确实要少一些,更多地关注当时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开始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1993年10月19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个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会的前三次研讨会都是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广泛交流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的观点,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在建设高等教育学的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高等教育实践的需要,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各分支学科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建立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群。中国高等教育科学所包含的分支学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高等教育学基本学科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如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论、大学德育论、大学学习论、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各科类的学科教学论等。
第二类是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如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结构学、大学生心理学等。
第三类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所构成的学科。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医学教育、高等农林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分支学科中只有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史等少数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的,其余的绝大多数分支学科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如果说一门新兴学科(包括分支学科)的诞生以系统性的专著出版为标志的话,那么以上所列的各门分支学科,都已有一部或多部系统性的专著出版。
在各分支学科中,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大学教学论、大学德育论等由于与主干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关系密切,研究历史较长,研究水平较高,并且被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程,[3]因而被视为高等教育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在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等工程教育学、高等师范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这些学科的研究直接针对具体的高等教育科类或层次,研究人数众多,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较强,在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中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这既是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演进和分化的结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对当时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庞大的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与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兴旺发达互为因果、相映成趣,此乃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一道蔚为大观之胜景,亦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第二阶段: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改造与发展
这一阶段重点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的探究与反思来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在理论、体系、研究范式、方法论等方面的改造,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一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延续至今。
在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出版后的几年间,陆续又有多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问世。虽然这些著作在体系和内容上还不成熟,但为30多年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改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前三届年会均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而且新的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不断推出,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我国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下文以出版时间为序,对几部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加以简要介绍。
潘懋元编写的《高等教育学讲座》(1993年)与1985年的“增订本”相比,增加了“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三讲,其他各章内容和附录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第三版保持了前两版的风格,不追求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科学专著或教材那种严整的体系、严格的要求的束缚较少,有利于围绕重点,阐述讲者的观点,交流听者与讲者的思想;同时,口语化的可读性也较高”。[4]因此,它在多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问世的情况下再次修订出版,仍然受到广泛欢迎。许多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读到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业书籍就是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讲座》。“看《讲座》犹如听潘先生上课,在轻轻松松之间就学到了高等教育学理论”是不少读者的共同体验。
潘懋元与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1995年)力图在学科体系上进行一些尝试:既删去了普通教育学一般理论的阐述,也删去了所有属于高等学校工作性质的章节,而代之以高等教育理论的探讨;在各章节之间的写作安排上,大体遵循了“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的逻辑顺序,并尽可能体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有很多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研究还不足,因而在很多方面仍然不可能摆脱经验性的描述,体系上也很不完善”。因此,编者把该书定位于“从过去经验形态(或称经验体系)的高等教育学向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迈进的一种‘过渡性’的著作”。[5]该书出版后,被不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材使用。薛天祥评价该书:“集理论性、实践性、可读性于一身”。[6]该书于2013年10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修订后再版。
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四位中青年学者合作完成的《高等教育学新论》(1995年),“试图建构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这一体系力求另辟蹊径,提供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获得新的视野,进入新的层面”。本着这一思路,作者以“历史—现实—未来”为框架主线,把全书分为学科论、历史论、逻辑论、价值论、目的论、结构论、过程论、未来论和研究论九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本质和发展规律。[7]潘懋元赞许该书“朝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目标跨过一大步,在‘走向成熟的学科’的巉岩间攀上了一个新台阶”。“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整,具有中国式的学科体系构建的特色,超越西方某些高等教育只是作为研究领域而构建的散乱、无序的论著。”但同时,潘懋元认为,如果按学科科学理论体系的要求,该书还只是属于“高等教育原理”一类的专著。[8]
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在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基础上重新编撰,但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较前者都有很大的更改。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课程论等,已作为分支学科分离出去,因此关于这些内容《新编高等教育学》一般不再进行专门阐述。同时,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等,该书则增设若干章节加以论述;更多的新成果,则通过更新的有关章节的内容予以反映。该书作为培训高等学校实际工作者的教材,一方面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总结了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以高等教育的规律分析研究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9]
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2001年)共分为两大篇:上篇以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专业作为中介概念,以高等教育(含高等教育本质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为中心概念,以高等教育原则为过渡概念,以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实现途径为逻辑终点;下篇阐述高等教育概念所揭示的高等教育及其矛盾运动,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育、教师几方面对逻辑终点做分解阐述。为了形成较严密的概念体系,该书除了强调理论性、注意各章节间的逻辑联系外,还注意跟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并紧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适当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具有建设性的策略。虽然该书采取这样的结构安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编者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作为迄今为止在逻辑体系上相对比较严整的一部《高等教育学》,它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10]有位青年学者在评价薛天祥时这样说道:“薛天祥教授不遗余力地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努力令人肃然起敬!”[11]
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2001年)虽然是在1995年潘懋元与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基础上完成的,但该书尽可能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在体例、内容以及很多重大的观点上做了改动。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宏观结构、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与教学理论、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理论、高等学校德育原理等。与其他高等教育学专著不同的是,该书特别重视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不仅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篇幅占据全书的1/3,而且第一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全书基本围绕它来论述高等教育的其他有关问题,从而为高等教育学迈向科学化做出了重要探索。[12]有学者评价该书:“是逻辑体系严谨、观点推陈出新、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通俗易懂的一本论著,不仅对理论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适合高等教育实际工作者阅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13]
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学导论》(2010年)突出了高等教育学的“问题导向”,这与作者长期担任大学校长的经历密不可分。全书讨论了高等教育的80个问题,如大学的起源与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大学的职能、功能和理念;大学的治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课程;德育、美育、体育;大学机构的运行;大学行政管理;大学校长;大学改革等。[14]有学者评价此书“游刃于形而上下之间”“又一次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带来里程碑式的探索”。[15]
30多年来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还有蔡克勇的《高等教育学引论》(1996年)、谢安邦的《高等教育学》(1999年)、王冀生的《宏观高等教育学》(2000年)、方展画的《高等教育学》(2000年)、卢晓中的《高等教育概论》(2009年)、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概论》(2010年)、顾建民的《高等教育学》(2014年)等20多部。
除了以高等教育学为名的专著外,30多年来还出版了一些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目的的专著。最具代表性的是2001年由潘懋元主编、十位学者共同参加编写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该书用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比较教育学11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编写这本书的动机就是通过多学科的研究,为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做好理论和方法论的准备。[16]利用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对以普通教育学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有特殊意义,而且符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界多学科研究的趋势。此外,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还先后出版了几部专门探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专著,如王建华的《高等教育学的建构》(2009年)、刘小强的《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2011年)、方泽强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2014年)等。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得到改造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大学课程论、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专科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创建。同时,已经建立的各分支学科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绝大多数都出版了新的系统性专著(详见表2-1)。
表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高等教育科学部分分支学科专著举要
续表
续表
三 第三阶段:高等教育学的成熟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届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可能是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立整合多学科研究范式的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目前情况下,达到学科成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学科的演进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的。如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改造几乎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时就开始了。同时,由于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轨迹,高等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建立与重组也将贯穿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始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同时,部分高等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等也初步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不少高等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都以高等教育学或各分支学科为依托、为指导,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