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增强科学理论的穿透力
科学理论揭示的是客观规律,阐述的是人间真理,抚慰的是人之心灵,它具有穿云破雾的超能量。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从理论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
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就是研究探索追寻客观规律的学问。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些规律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所领悟、所掌握,有些规律则深藏于事物内部,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与掌握。前者我们称之为自由王国,后者称之为必然王国。而研究、探索、追寻这些客观规律的学问就是理论。因此,判断一种理论是否科学或科学性强弱的唯一标准就是这种理论能否反映客观规律以及它所能反映客观规律的准确程度。换句话说,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对客观规律揭示的广度与深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4]
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过了整整50年,我们中国人却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理论叫马克思主义。直到1899年,即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51年,中国人通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中国办的中文报纸《万国公报》,才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有了零星的传播。中国人正面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从“向西方寻找真理”转而“向俄国寻找真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近100年来从未动摇过,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6]
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并不能把它当成现成的药方直接运用,而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理论的本土化可以说是理论在一个国家得以顺利传播的必由之路。“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7]习近平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9]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富起来”。江泽民说:“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0]第三次飞跃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指导中华民族“强起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于习近平担任地方与中央领导的实践中,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是新时代治党治国治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这个思想博大精深,既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与立场、观点、方法一脉相承,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领域、新境界、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其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至上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文人学者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根据国外某种理论克隆或改头换面复制过来的,而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研究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所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敏于洞察矛盾。习近平居安思危,心存忧党、忧国、忧民之忧患意识。有了这种心态,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口之所问,心之所察,都是发现问题的路径。在治党方面,“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11]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12]在社会治理方面,“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13]有些人对这些问题要么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要么是见了问题绕道走,避之唯恐不及。习近平却不然,不但目光如矩,而且眼睛里面不容沙子。因为他清晰地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危险就不远了。”[14]
敢于正视矛盾。矛盾与问题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矛盾和问题的忽视、轻视甚至是无视,“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高举轻放,看到问题不处理,否则就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15]针对腐败积重难返的问题,有些人甚至扬言“不反腐败要亡国,真反腐败要亡党”的奇谈怪论,习近平予以坚决驳斥。他指出,反腐败可能会得罪少数人,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16]他反复强调,一个党员,一个领导干部“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17]什么才是敢于担当?习近平说:“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18]
勤于分析矛盾。正视矛盾和问题的目的是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前提是精准分析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年代久远的遗留问题、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成。”[19]在党风政风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20]
勇于化解矛盾。一个社会存在矛盾并不可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矛盾和困难,我们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要有大无畏的气概,要有克难攻坚的勇气,从战略上藐视矛盾和困难,在战术上重视矛盾和困难,千方百计化解矛盾,战胜困难,这才能显出领导干部的真本领、硬功夫。没有矛盾和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干什么?”[2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比如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坚决遏制了腐败蔓延的严重问题,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压倒性态势”,用“八项规定”坚决遏制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盛行问题,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用“两山”理念指导了生态文明建设,遏制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至大的历史智慧。人类总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2]习近平说:“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23]他还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24]在改革中要容许犯一些错误,但不能容许因为害怕犯错误而裹足不前,“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25]在治国理政方面,法治是纲举目张之举,“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26]
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是存在于事物发展内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规律必须得到尊重与遵循。习近平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28]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29]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30]
认清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从时间轴上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转变到“强起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社会主义运动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后,开始走向复兴的时代。从空间轴上看,是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30%,超过美国、日本与欧元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中国脱贫人口超过世界总脱贫人口的70%。
至远的全球视野。观察问题必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今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如果没有全球眼光,很难成为大国领袖。习近平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3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强。任何国家、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实现的。”[32]针对当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族利己主义泛滥的现状,习近平说,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在亚投行开业仪式上致辞,“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33]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4]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深刻复杂的大变局中和变动不居的大动荡中,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国。习近平说,“综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35]我们处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6]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所以,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至深的人民情怀。习近平说,不忘初心之初心就是人民幸福与民族振兴。人民利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至高无上之地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是人人都享受小康生活,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丢。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让每一个人民群众在具体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37]习近平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38]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政党和政权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个体力量的累加,“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39]
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密切联系群众不但是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而且是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必须坚决克服与纠正形形色色的党内不正之风,因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40]
至坚的核心意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也从反面说明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一个国家要有核心。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41]习近平重申了毛泽东当年的论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42]党的作用表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四个方面。
必须维护中央权威,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就是全党的领导核心,“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43]对党员干部来说,贯彻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是做到“四个服从”。而在“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44]
一个中央也要有坚强的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的论断,并明确习近平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对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现“九龙治水”与“政出多门”的问题,“这就像一支乐队,只能有一个指挥。离开了指挥,乐队的演奏不协调,大家各自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杂音’……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就应该成为这样的指挥,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从而使领导集体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人民利益。”[45]
至高的战略思维。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要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把握事物内在联系,顺应事物发展趋势,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思路、规划、方案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正所谓‘道不虚谈,学求实效’。”[46]
全局思维着眼顶层设计。习近平善用全局思维,“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无不是全局思维的结果。“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与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47]他特别强调,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与决定,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取所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48]
创新思维着眼开拓进取。习近平善于开展创新思维,“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9]。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1500多项改革举措梯次展开,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呈现出“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其中的“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50]
辩证思维着眼协调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势有利的时候,要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充分做好应对不利局面的准备。形势不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于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始终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认清形势中统一思想……”[51]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无不渗透着辩证思维的火花。
底线思维着眼防微杜渐。习近平提出坚持底线思维的思想,就是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就是要心存对信仰的敬畏、对组织的敬畏、对法纪的敬畏、对群众的敬畏、对责任的敬畏,做到能够知止,始终保持权力光环、地位光环下的清醒。手握戒尺,就是要手握法律的戒尺、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做到克己奉公。”[52]底线思维首先要守住法律底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53]底线思维还要严守纪律底线,“要守住纪律底线。……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两项法规,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拿起纪律这把戒尺,既要奔向高标准,以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又要守住底线,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决不越雷池一步。”[54]底线思维还要坚守政策底线,“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55]底线思维还要守得住道德底线,“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56]明底线、守底线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习近平说,“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7]
对于政党而言,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明确方向、寻找道路、凝聚人心三个方面。
理论是“指南针”。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群众指明了翻身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正确方向。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很多次,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特别注意这一点。”[58]对于中国而言尤其如此,毛泽东说,“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59]
理论是“导航仪”。通往同一方向的道路有很多条,有些是康庄大道,有些是羊肠小道,有些是崎岖山道。科学理论能够指引我们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逻辑上与道义上的依据。俗话说“名正才能言顺”“理直才能气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正名”与“明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道义上的正统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推翻“三座大山”提供了法理上的必要性,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为改革开放找到了逻辑上的合理性。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有哪些阶级的力量;至于具体情况,实际情况,那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经验才能表明。”[60]
理论是“旗帜”。旗帜的作用除了能指引方向外,还可以凝聚人心。旗在阵地在,旗倒军心散。一个政党如何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他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高举理论的大旗是最重要的方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62]
二 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63]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为什么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有人说,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就让它在百家争鸣中与其他学说平等竞争好了,为什么要“独尊”?习近平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较好办,依靠政府和市场来推动就是了。“比较有挑战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多样化社会里,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统领意识形态,一个是如何消除负面文化或者说劣质文化的影响,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64]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指导思想必须是一元的,其理论依据在于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这样的规律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也不会过时,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所以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垄断真理,而是不断地开辟通往真理的新道路。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65]事实上,除了总体规律外,客观世界还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具体规律,需要有各种理论去研究、揭示、探索,因此,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它们能够存在与发展,说明或多或少揭示了一些客观规律,显示了一定的真理性。比如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说明也揭示了若干真理,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又比如,世界三大宗教能流传至今,不也说明其揭示了局部真理吗?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多少也揭示了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垄断真理的权力,只有不断向其他学说学习与借鉴的义务。俄国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说:“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权力和真理的垄断。”[66]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不断形成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开辟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才能指引和鼓舞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地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坚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创造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67]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地主阶级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所以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苏联戈尔巴乔夫时代搞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导致了政党的消亡,民族的分裂,国家的崩坍,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抵御不良思想侵袭的有力武器。面对形形色色纷至沓来的不良思潮侵袭,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随波逐流,而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将”和“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8]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激烈的较量和斗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既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巨大的推动力,也会对社会稳定和政局巩固显示出颠覆性的冲击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不同思想交流、交融与交锋十分激烈,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处于斗争的第一线,必须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或只为少数知识精英所掌握,不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让科学的理论走入千家万户,走向普通百姓,入耳、入脑、入心,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毛泽东说:“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9]
对党员干部而言,理论的作用则表现为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理论反映了客观规律,所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掌握科学的理论能极大提高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人的视力是有限的,观察物质世界要借助工具。人的肉眼观察天体世界只能看到月亮星星,观察微观世界只能看到针头线脑,而对于更远更细的东西就无能为力了,比如月亮星星的内部结构,病毒细菌的活动图谱等,更不用说原子、中子、基本粒子了。所以必须借助于“望远镜”“显微镜”和高能加速器等工具以延伸人的视力。其实,人类观察社会与人生的视力也是有限的,也必须借助于“望远镜”与“显微镜”,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红军指战员们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时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70]以此比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认识威力,形象而富于感染力。理论水平高的人看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问题看得入木三分,而理论水平低的人则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问题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党员干部触类旁通的深刻领悟力。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贯彻才能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地贯彻,要不然只能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机械地盲目地去贯彻。如何才能深刻领会上级的意图与精神,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因为所有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有了理论武装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贯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毛泽东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71]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党员干部明察秋毫的分辨力。现实世界很多事物往往是鱼龙混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混淆在一起,“假作真时真亦假”,一般人很难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所以有首歌这样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心明才能眼亮,而理论恰如一双慧眼,能够帮助人们分清事物的真假、是非、曲直。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或者会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72]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党员干部见微知著的非凡预见力。领导者基本功之一是对事物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预见性越强,领导水平也可能越高。因为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强得多。搞企业要有市场预测能力,手中抓牢一只产品,眼睛盯着另一只产品,心中还想着又一只产品。理论能够给人提供这种能力,因为理论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学问,懂得了客观规律的人就能在事物刚刚露出某些苗头时预见到它的发展方向。邓小平说:“因此,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73]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察身自省的清晰判断力。人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有时候后者比前者更为困难与复杂。“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留给后人的千古难题之一。《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就是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准确判断自己的角色定位、能力水平、长处短项。科学的理论则可以提高人自我认识与反省的能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往往比较谦虚,因为他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随着知识之窗的不断打开,无知的感觉会与日俱增。而没知识的人才会趾高气扬,这就是“无知者无畏”。胡锦涛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可以获得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74]
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让理论大众化,一方面要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则要构建学习理论的考核激励机制。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问题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真正认识了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必不可少性,无可替代性,才能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刻苦地去学习与钻研理论问题。要不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75]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学习理论是艰苦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习近平形象地把理论学习归纳为三个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76]
理论学习要刻苦钻研,增强自觉性。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毛泽东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77]越是无知的人越会有自满的感觉。谦虚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怎么办呢?出路就在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老老实实地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学习要有钻研的精神。对时间要善于“挤”和“钻”,发扬“钉子”精神。领导干部的在职学习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说工学矛盾,如果没有钉子精神,又满足于一般的迎来送往和应酬,学习就抽不出时间。所以领导干部要多一点学习,少一点应酬。对理论问题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或现成结论,要深下去,钻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单向思维,多一些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学习要有求实的学风。我们的学习,既不是为了应付上级,也不是为了糊弄群众,更不是为了装门面,贴标签,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理论去解答群众的思想疑虑,去分析研究实际矛盾,去指导决策。还要不断地把实际工作经验上升到规律性高度认识,以丰富与发展理论。
理论研究要开拓创新,增强创造性。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往往是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先导。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成为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理论创新更是艰苦卓绝的劳动,决非轻轻松松可以完成,“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是富有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政党,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独特道路。如果亦步亦趋地跟在人家后面走,难免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就要停止。”[78]
理论宣传要深入浅出,增强有效性。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谓放之四海,从空间上看是具有普遍性,从时间上看是具有长期性或永久性。中国古人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只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就不会动摇。
现代人才学上有一种“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全党面临的共同任务,需要上下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才能逐步实现。关键是增强四力,形成合力。
不断激发党员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转变观念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党员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要一个人从思想上树立了“我要学”的理念,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学习条件,开展学习活动。如果一个人思想上没有“我要学”的心理需求,按牛头下水,再好的条件都是白费。胡适1929年给中国公学毕业生赠言,发表了“不要抛弃学问”的演讲。他说,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约十一万页书。诸位,十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79]
努力构建督促党员学习的外在压力。人是需要有一定压力的,“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才有动力。任何事情没有外在的压力,完全靠自觉,一段时间可能行,但持久难,尤其是对于学习这样的软任务。所以,各级党组织要构建一套组织和督促党员学习的运行考核激励机制。
大力树立典型形成强大的学习带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党组织要培育和树立学习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让党员学习有标杆,追赶有目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学习的带头人。坚持把学习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并且做到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谈体会、作辅导,带头真学真信真用,做学习的领头雁,服务百姓的贴心人,以实际行动带动党员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倡导领导干部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中,第一个就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作风,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积极营造氛围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推动力。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包含着每个党组织中的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的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部分,组织学习以个人学习为基础;党组织既要重视对党员个人学习进行引导,如布置学习书目、调研课题等,又要为每个党员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搭建平台,也就是建立开放互动的学习载体,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启迪、思想碰撞。组织论坛、研讨会,组织党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讨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谈学习体会、谈自己的看法、提对策建议,交流心得、交流思想,在这种平等、互动的研讨交流中,观点碰撞,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统一了发展思路,又营造了党内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建立“党组织学习网”,互联网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建立网上学习载体,创建开放式的便捷的学习网络,既实现资源共享,又方便广大党员学习,尤其能吸引年轻的同志把业余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到学习上来。
各级党组织要积极营造党内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不思进取为耻。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各级党组织内形成一种学习上比学赶帮超,不学习就是落后、就要被淘汰,形势催人形势逼人的气氛,将带动更多党员自觉学习。一方面,党员要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走在前列,为群众学习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中走在前列,为党员学习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