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实践背景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达99%以上。作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左右,纳税金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1]中小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
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于2016年针对1017家中国企业开展了关于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形式是通过赊账进行销售的结算方式。在采用赊销方式进行结算的企业中,有68%的受访企业都曾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应收账款到期未付的状况,且应收账款超长逾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企业当中应收账款平均超期时间大于90天的企业增加到26.3%,而2015年只是21%。此外,超长逾期时间大于150天的企业激增到15.9%(2015年为9.9%),根据科法斯的以往经验,80%的超期达180天的应收账款最终不能收回。[2]这一数据表明在当今赊销盛行的贸易方式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并且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中小企业正常运营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因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分为两类: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尹志超等,2015)。作为企业初创时期最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内源性融资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企业留存收益与职工集资等形式。而外源性融资又可以划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类。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贴现等融资渠道,直接融资则主要涵盖企业债券和股权等融资方式。一直以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以及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内源性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满足。而就外源性融资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以及所拥有的股本总额均较少,在国内股票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约束下,使其也不能通过进入主板市场获得有效融资。因此,迄今为止,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借贷。然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却又极其困难。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例如信用状况较差、财务信息不完善、可抵押担保的资产匮乏等,从而使其抗风险能力弱。鉴于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减少坏账、呆账等产生,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意愿较低,而更倾向于为信用和资产较好的大企业提供信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质不足而惧贷,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银企关系间“信用隔阂”的产生。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有效跨越这一隔阂,就必须探索与寻找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正因如此,如何依托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交易信息与交易数据降低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提升其信用水平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方式与途径,逐渐成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供应链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在《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因此,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但是,在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实践过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此外,即便是能够获得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在融资的成本(利率)以及周期等融资绩效方面也会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提供者在选取融资对象时,会对其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考察。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所具备的能力是其潜在企业绩效以及偿债能力的体现,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其进行融资的风险程度。因此,在现实中,往往是供应链网络中具备较强能力的中小企业才能够较好地获得供应链融资。鉴于此,探索中小企业能力对其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理论背景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日常生产运营中,融资难与融资贵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其快速发展以及绩效提升的主要枷锁。以往众多研究均表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Berger and Udell,2006;姜付秀等,2016;宋华、卢强,2017a)。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管理上就出现了交易借贷和关系借贷两种借贷形式。交易借贷中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资质的审核一般是基于其财务报表、市场信息、所得税信息等容易量化的硬性信息(Stein,2002),但由于受到经营年限少、财务报表不全、资产规模较小、不确定性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难于量化(Irwin and Scott,2010;Roberts,2015)。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会提出较高的抵押与担保要求以弥补潜在的违约风险(Duan et al.,2009),而这种形态提高了中小企业从传统银行渠道获取营运资金补充的成本与难度(Song and Wang,2013;姚铮等,2013)。关系借贷通过依赖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Berger and Udell,2002)以及中小企业在集群环境中的相互“关系”(Shane and Cable,2002;Song and Wang,2013)等“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银行借贷中硬性信息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但这需要银行通过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才能建立双方的互信关系(Gobbi and Sette,2014;Fiordelisi et al.,2014),或者需要基于血缘或个人关系形成高度的信任(Au et al.,2014),但由于关系借贷并没有能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潜在的道德风险仍然存在(Chang et al.,2014),因而关系借贷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与难度(James and Wier,1990)。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其融资难问题(Lekkakos and Serrano,2016;Yan and Sun,2015;Hofmann and Kotzab,2010)。大量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供应链融资水平,缓解企业资金约束,并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张伟斌、刘可,2012;宋华等,2017;Pfohl and Gomm,2009;Zhao et al.,2015;Gelsomino et al.,2016)。但是,在现实中,处于同一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有些能够通过采用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获得良好的供应链融资绩效,与此同时其他企业却仍然难以通过供应链金融增强资金有效性,且往往是供应链网络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才能获得供应链中资金提供企业给予的供应链融资,这一现象说明供应链网络中中小企业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观点,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是其获取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关键(Prahalad and Hamel,1990;Grant,1991;Teece and Pisano,1994;Teece et al.,1997;Miller,2003;Ray et al.,2004)。以往众多研究也表明,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有助于企业维持与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对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Ritter et al.,2004)。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能力的提升如何影响其对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的采用进而对其供应链融资绩效产生影响,这是目前需要探索的理论问题。
此外,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网络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与现金流的有效方式(Gomm,2010),核心企业通过控制整个供应链中与资金相关的业务流程实现了资金使用的可视性(Grosse-Ruyken et al.,2011)。与传统银行借贷以及关系借贷只是关注借贷企业自身信用与偿债能力不同,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借贷企业基于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的交易信用,因为组织间的交易和资金流情况更能够刻画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Wandfluh et al.,2016)。因而,供应链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借贷企业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的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并提高了其融资的可得性,最终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绩效。尽管以往研究表明,在供应链金融中可以通过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的采用进而提高其供应链融资绩效(Hofmann and Kotzab,2010;Pfohl and Gomm,2009),但就供应链金融中信息不对称降低的内在机制而言却鲜有研究予以探讨,且相关的实证文章更为少见(Gelsomino et al.,2016)。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中,这也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就目前而言,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范式:一是基于“金融视角(financial perspective)”,强调的是针对供应链中企业的金融产品(Basu and Nair,2012;More and Basu,2013),例如,反向保理的应用;二是基于“供应链导向(supply chain oriented)”的供应链金融研究,主要涉及与供应链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库存以及固定资产等要素相关的运营资金决策等问题,这一视角强调的是通过采取财务的以及非财务的多种解决方案对供应链中资金流的优化(Hofmann,2005;Pfohl and Gomm,2009)。相比较而言,金融视角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短期导向的、涉及面较窄(主要运用反向保理)的一种解决供应链中融资问题的方式(Caniato et al.,2016)。而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逐渐成为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基础,但目前鲜有研究从供应链中的合作行为对其展开探讨。供应链中的合作行为本质反映为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结合程度,而这种结合程度又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以及信息化整合等予以实现。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网络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有资源,通过供应链整合,企业能够实现对供应链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有助于促进信息交流,降低供应链网络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Flynn et al.,2010;Barratt and Barratt,2011;Prajogo and Olhager,2012)。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也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整合,增强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业务的透明度,从而也是实现供应链中合作成员之间信息共享的一种重要手段(Gunasekaran and Ngai,2004;Cámara et al.,2015;Bruque-Cámara et al.,2016)。
因此,基于上述文献回顾与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从能力与信息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索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能力如何影响其对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的采用,进而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内在机理,以及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应用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机制。